李武忠/新冠病毒籠罩下的漁業動態

▲漁業相關產業及工作者也受到疫情影響,訂單出現下滑。(資料照/記者謝婷婷攝)

●李武忠/農漁經學者

新冠病毒(COVID-19)疫情已演變成為全球危機,不僅全球經貿大受影響(主要企業2020年1~3月的純利潤較去年同期40%,日本和歐洲的企業更高達70%~80%),全球各地的漁業相關產業暨工作者,也都感受到這波新冠病毒的威脅。

首當其衝的是生鮮及高級魚貨的訂單及交易大幅下滑;還有養殖魚類滯銷壓塘嚴重;加工品業者則受到工廠員工短缺及因防疫導致生產效率降低的影響,獲利萎縮等等;對小規模漁民影響更大,為此全球重要漁業出口國家正積極協助業者度過難關。

由於水產為全球30億人提供了20%以上的人均動物蛋白攝取量,在一些低度開發國家該比例甚至超過50%,水產品更是全球交易量最大的食品種類之一(2019全球水產貿易額達1600多億美元),重要性與日俱增。

目前全球對水產品需求仍高,供應尚稱平穩,只是消費方式暨偏好已有所轉變,對加工品、調理食品及容易保存的產品需求增加(日本每一個家庭購買生鮮魚介貝類平均支出金額減少0.2%,平均購買量則降低2.1%)。

不過若新冠病毒疫情在短時間內未見和緩,許多地區仍採取鎖國、封城、限制民眾活動、嚴格邊境管制、社會隔離及衛生規定等等措施,使得人員、資金、原料等難以跨境流動,進而影響到漁業的生產、復工及魚產品的流通,勢必影響到漁產品的生產與需求,尤其對那些高度依賴漁業部門國家的漁民生計、糧食安全、營養和貿易產生重大影響,所產生的蝴蝶效應不容輕忽。

在捕撈業方面,受到疫情影響過去漁船入港後港邊人聲鼎沸,大批買家忙著挑選漁貨並圍著拍賣員相互競價的熱鬧場景,已經不復見,連帶漁港附近的餐廳與商店也不見前往消費的人潮,生意大受影響。民眾除了苦撐待災難早日過去外,也希望政府能及時伸出援手,予以紓困協助他們度過難關。

疫情當下,如何維護港口正常運作的同時,也能確保漁業供應鏈上所有人員《特別是外籍漁工〉的健康和福祉,成為政府防疫上的另一考驗。為此日本政府還特別公布了「確認受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病例的行業別指南」及「生產者與食品經營者持續營運與操作的行動指南」。

▲因應疫情,國外開始嘗試線上拍賣方式。(圖/記者蔡玟君攝)

目前在國外已有漁港採取遠端辦公方式,在不減少員工數量的情況下,大幅減少港口的現場工作人員並保持社交安全距離(台灣規定室內1.5公尺室外1公尺;日本建議保持2公尺);也有嘗試採取電子拍賣或線上拍賣作業方式避免人潮聚集;對於港區進出人員一律進行體溫量測(在台灣則要求配戴口罩),超過標準值者禁止進入;船員於出海、返港及海上作業期間都要量測體溫及注意身體狀況並定期回報;限制每艘漁船作業人數;禁止遊客參觀魚市場;對漁港及周遭環境動員社區力量,加強清掃及消毒來確保安全。這些措施對維護漁業正常運作及相關人員的健康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養殖漁業方面,受到這波疫情影響許多以外銷為主的養殖魚種,或因訂單減少或因航運受阻,導致養殖物壓塘情況嚴重,無法清池將影響到下一次的放苗作業,需要當地政府在種苗,飼料、融資、拓展內銷、順暢物流等方面,予以大力協助幫他們挺過難關。

新冠肺炎雖給漁業帶來衝擊,卻也帶來機會。當台灣、印度、中國大陸、日本等水產品出口紛紛受到負面衝擊之際,印尼今年一月到三月,出口到美國、中國大陸、東協、日本、歐盟等國家的水產品數量及金額,均呈現逆勢成長,較去年同期成長近11%,原因值得深入探究,能否持續尚待觀察。然而這些年印尼政府在漁業方面的努力和表現(尤其在非法漁業的遏止及魚類資源保護》,值得台灣政府參採。

後疫情時代全球消費型態轉變,水產供應鏈可能重組,台灣屬重要的漁業國家,如何避免落鏈並站上更有利的位置,需要超前規劃和部署,可惜目前政府忙於紓困,未見這樣的企圖!

熱門推薦》

►李武忠/新冠肺炎疫情對農漁業的衝擊

►謝金河/給釣竿+學釣魚 台灣救觀光要從基本面著手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