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民調》吳崑玉/紓困之困:大撒幣為何仍不能盡如人意?

▲相比防疫表現,民眾對紓困表現滿意度不高。(圖/記者屠惠剛攝)

● 吳崑玉/前親民黨文宣部副主任,曾任職公關公司、雜誌副總編,危機管理顧問,現職專欄作者。

在昨日ETToday的民意調查中,民眾雖給了政府防疫80分高分,但對於紓困卻打了57分。幾天前才說「防疫95分,紓困59分」,王世堅再次「賓果」。

但如把該民調的圖表拿來細看,卻會發現,大多數民眾並沒有那麼否定政府的紓困方案。給政府60分以上的民眾有50.2%,給41~59分「活當」(不及格但可補考)的有27.7%,30分以下死當的約22.2%。半數民眾仍算肯定政府的紓困方案,不滿意但可接受,希望政府改進的大有人在。

▲根據民調,政府紓困表現平均分數為56.6分。(圖/ETtoday民調雲)

如果把政府各單位發佈的各項紓困方案掃描一遍,我們會看見一個大有為的政府,幾乎把所有需要考量的紓困手段都用上了:財政部有專案貸款協助中小企業週轉、既有貸款展延、信用卡費緩繳「紓困三招」,還容許稅款延繳;經濟部推出了保薪資、減負擔、助轉型…等十大方案;勞動部補貼自營工作者3萬,勞工紓困貸款10萬,補貼減薪勞工11000元,還針對應屆畢業生推出「安穩青年就業方案」,補貼聘僱剛畢業青年的雇主每月12000元,補貼12個月。…可謂洋洋灑灑,一應俱全。

但為什麼政府如此慷慨,思慮如此周密,民眾還不領情鼓掌叫好呢?調查顯示,近一半(48.3%)民眾覺得收入受到疫情影響而減少。而收入受到影響卻沒去申請紓困方案的民眾,84.2%是因為申請條件太嚴苛或是申請手續複雜根本看不懂,覺得「看得到吃不到」,於是放棄。而且,愈來愈多人擔心疫情會影響經濟到半年以上,因擔心經濟而緊縮消費的人也不斷增加,預期心理並不樂觀。

▲紓困條件複雜又嚴苛,讓不少民眾卻步。(圖/ETtoday民調雲)

於是愈來愈多人傾向要求政府發現金或消費券(82.6%→87.7%),但這卻是個餿主意。現在狀況與2008年金融海嘯時完全不同,現在是因避免群聚感染而減少外出消費,發消費券卻又不敢消費,或刺激了消費行為卻逆時中讓防疫風險飆高,都只是把錢丟在水裡。

再回到民眾不滿意紓困方案的原因,表層的問題就是請領困難,高層根本沒有統合好各單位作業細節,承辦的基層單位一團混亂。舉個近日立法院助理選民服務的例子來說:民眾打來問自己是否符合勞工3萬紓困金的請領標準?

助理打去勞動部問,勞動部卻叫他去問財政部;財政部回說他們只負責提供資料,應該去問勞動部;繞了一大圈後,勞動部才說「你直接給我他的身分證ID,我直接查可不可以?」顯見政府規劃中早有後台資料連結,但勞動部承辦人根本搞不清楚,或不想承辦。連立委助理去問都這麼困難重重,幾個山頭繞來繞去,民眾那能知道自己可否請領?這麼瞎的官僚作業都可以出現在中央的勞動部,地方政府一線狀況應該更加慘烈。

講白了,紓困方案的主要敗筆,就在於中央忙著做計劃,然後急著開記者會發佈,沒有做好平行單位的協調溝通,與下級單位的勤前教育。而充分討論各種狀況因應措施的勤前教育,正是所有特殊業務能夠成功的關鍵因素。

再往深一層看,政策計劃一如作文章,要有其目的與思維主軸,清楚鋪陳思維邏輯,整篇文字才有靈魂。紓困紓困,有困才需要紓,否則就是大撒幣而已。疫情所造成的經濟衝擊既廣且長,不但是全球都在經濟萎縮,衝擊面遍及各行各業,動搖到產業結構與全球價值鍊、供應鍊,時間還可能持續半年以上,加上恢復期所需要的必要時間,政府要規劃的不是一次性的大規模雨露均霑式發放,而是維持至少一年的經濟運轉,與不讓人餓死的人道支援和失業救濟,且必須由政府最高層向大眾說明輕重緩急,讓人們理解總體問題的嚴重性與風險所在,一起共度難關。

▲紓困如何申請?讓第一線人員陷入一團亂。(圖/記者徐斌慎攝)

在這種長期的支撐性紓困概念下,政府一方面要維持住「金融-企業-勞工-家庭」的經濟鏈結,儘量維持住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週轉能力與生存,讓企業能夠不倒,才能養住勞工,才能維持家庭生活。另一方面,則得保障失業勞工的最低生活能力,延緩房貸讓其保住資產與日常生活,這樣才能保住家庭,防止因饑餓或流離失所而引發社會動亂。

換句話說,政府必須用各種方法與社會各階層溝通,說明「政府挺銀行,銀行挺企業,企業挺勞工」的政策邏輯,並要求私營銀行不可藉機發國難財,壓低利息,展延貸款,否則一定公開點名,秋後算帳。讓企業先維持住營運,尤其是八百多萬中小企業勞工生計,才能保住復原階段的元氣。

政府的錢,如果不支援企業,就是發放失業,兩者有反比關係。發給企業總比發給失業好,這種政策邏輯必須先說明清楚,大家才知道自己該怎麼做?

回頭看這場紓困之困,所有錯誤都來自「操之過急」,尤其是急於宣示,過度拉高民眾期待,卻又無法快速落實,使得美意良法,像是在餓了三天的人面前擺上一大桌滿漢全席,反讓人不知從何下手?

政策跟泡咖啡一樣,做滿不等於做好,快沖通常不會好喝,適量適溫,才會口齒留香。行政院不妨把所有紓困政策,分成企業、勞工、信用卡、現金、貸款等行為類別,一次一類逐次再向民眾發佈或說明一遍,讓每個有需要的人,都能找到他所需要的對口政策,也許更能讓民眾有得有感。

熱門點閱》

► 疫情衝擊下的全球經濟:U型反轉還是V型反彈?

► 林忠正/「 企業紓困貸款」多是空包彈?

► 紓困之亂》為什麼被紓困的,不一定是窮人?

►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吳崑玉專欄

吳崑玉專欄 吳崑玉

前親民黨文宣部副主任,曾任職公關公司、雜誌副總編,危機管理顧問,現職專欄作者。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