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玫玲/焦慮世代該何去何從?《三十而已》的從容與勇氣

我們想讓你知道…不管幾歲,都要保有「而已」的從容與勇氣。

▲《三十而已》劇照。(圖/翻攝自三十而已微博,下同)

林玫玲/影劇評論、中華醫事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陸劇《三十而已》(Nothing But Thirty)剖析現代女性面臨愛情、婚姻、父母及工作時的多重困境,進而以智慧和勇氣走出自己的路。此劇主要以三個女性視角,描寫30歲這年油然而生的焦慮感。「三十而立」不再是約定俗成的觀念,而是回歸孔子堅定自守有所成立之信念;「三十而已」更透顯觀照生命時的從容與勇氣。

我養貓,他養魚

曉芹和陳嶼結婚3年,婚姻生活異常平淡。在曉芹看來,她跟陳嶼的婚姻狀態就是「我養貓,他養魚。」興趣不同、甚少交集的兩人,一個月只做愛一次。

在陳嶼眼中,她是個精神上離不開父母的未成年人;在顧佳心中,則是把別人的想法當成自己想法的人。由於懶得管錢,更將每月薪水匯入陳嶼的帳戶。曉芹羨慕人家的衣服是合著洗,人家家裡有人聲。在家裡,等的人永遠是她。

經濟因素再加上曉芹不夠獨立的人格,陳嶼堅持婚後5年內不要有小孩,但新生命的到來總是出乎意料。因為這樣,他們有了更多的互動。然而,胎停育導致兩人關係急遽惡化。曉芹覺得陳嶼不愛這個孩子,才會急著安排清宮手術。手術後,更不滿丈夫沒有請假照顧她。戀愛、新婚時,吃飯都是並肩而坐,在桌子底下拉著手。但現在,兩人面對面吃飯,用最快的速度吃完,最多評價一下菜的鹹淡。愛情就在沉悶的婚姻裡漸失光彩。

30歲生日隔天,因為誤會,曉芹選擇離婚。一把鎖、一隻貓,都可以成為爭吵對象。陳嶼不愛溝通,總是理性看待事物;曉芹感性,責怪丈夫不夠體貼。

人們總是深信自己的記憶不會偏差,就像曉芹。吃飯之所以變成面對面,是因為有次到一家餐廳,人特別多,曉芹不願意跟人併桌,才讓陳嶼坐到對面。衣服之所以單洗,是因為陳嶼曾洗壞她兩件真絲的衣服,故,曉芹要他別碰她的衣服。因成見日益加深的鴻溝,讓曉芹以為陳嶼積極安排手術,是討厭這個孩子;不請假照顧她,是因為不關心。

離婚後,他們才真正開始溝通,學會理解。由於理解,兩人成為彼此的精神支柱。

當美好婚姻幻滅

顧佳是此劇塑造的最完美女性,有智慧、有擔當、有閱歷。家是她的戰場,老公和孩子是她勇往直前的動力。作為全職太太,每件事都做到優加。

擁有好老公和可愛的兒子,住在上海最好的小區,顧佳的婚姻令人欣羨。30歲生日派對,她的幸福更顯耀眼。他們在奧運會相遇,聖火點燃的夜晚,幻山許下願望:從今以後,所有作品都送給她,而且用一生去愛她。

然而,林有有的出現,讓這個看似堅不可摧的城堡轟然崩坍。為了讓兒子子言讀頂級幼兒園,顧佳想方設法接近俗不可耐的王太太;為了幻山的事業,不惜混進太太圈,討好銅臭味十足的貴婦。他們也有爭執與對立。顧佳追求完美,幻山喜歡順其自然。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她堅持踮起腳尖往上搆,但幻山不愛做超出能力的事。他重視設計稿能否被看到,顧佳盤算的是公司的利潤。

因為想讓家裡的經濟更穩定,顧佳從太太圈裡最核心的人物李太太那裡,接收茶廠。但接收時,茶廠已問題連連。茶廠的資金危機,讓顧佳和幻山衝突不斷。儘管有衝突,終究和平解決。

論才貌,有有無法跟顧佳相提並論。她的趁虛而入,是幻山跟顧佳在經歷一連串摩擦後,幻山不滿靈魂之慰藉者。她年輕得可以拋下一切去追愛,天真得要幻山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想燃放藍色煙花就燃放。她是幻山在喘不過氣的現實生活裡,暫時呼吸的出口。理性告訴幻山不能犯錯,但一有機會,激情就如洪水般襲來。

幻山無盡的懺悔,都無法阻止顧佳離開。當幻山把所有海洋生物剎那點燃在空中時,他們依偎著。現在這個在幻山心中最美的藍色煙花,不再只為她綻放。對她而言,放一場煙花,就會疼一次。出軌,摧毀了夫妻間最基本的信任。建立在他人身上的幸福,猶雲煙般縹緲,現在,顧佳想做回她自己。

顧佳和幻山的愛情神話儘管幻滅,但父親對母親之愛戀,讓她領悟「愛情這件事,是遇上方知有。」(第18集)當她回憶跟父母坐在車裡的快樂情景時,感慨地說「愈是幸福的時候我就愈害怕,我就害怕因為哪幾件小事,讓美好都破滅了。」(第18集)顧佳一語成讖,再幸福的婚姻,只要一不留神,就悄然逝去。

獨自凝視世界的美好

王漫妮,從小鎮來到上海8年,是個銷售菁英。她美麗自信,希望30歲前能升主管。漫妮,正是那些想在大城市出人頭地、拼命往下扎根的年輕人之縮影。30將至,物質的困頓常讓她感到窒息。「沒有了20歲的灑脫肆意,沒有過40歲的雲淡風輕,30,想要的是更好的生活。」(第6集)漫妮獨白。顧佳住的大樓,對她而言,就是更好的生活。

面對婚姻,她抱持寧缺毋濫的態度。在一次歐洲郵輪行,邂逅37歲美籍華裔商人梁正賢。正賢滿足她對伴侶的一切想像,有錢、有趣、帥氣、大方。他雖然承認漫妮是他的女友,卻表明自己是不婚主義者。正賢總說愛情是追求更純粹的關係、結婚無法保證永遠相愛,讓原本期待婚姻的漫妮漸漸接受這套說詞。事實上,他有個交往多年的未婚妻趙靜語。就在目睹靜語挽著他的手臂,有說有笑時,她決定放下一切,回家。愛情的失落,讓她頓時感覺對工作的熱忱只是自欺欺人的執念。

回到家鄉,認識了張志。張志成熟穩重,是父母的理想女婿。面對父母希望自己結婚生子的心願,她深感困惑。小鎮的理髮師于伯,終身未婚。鎮上的人都認為于伯是個好相處的人,但于伯知道自己不好相處,故,寧可一個人自由自在地活著。他說「催妳結婚的人自己恐怕都不明白為什麼?隨大流,怕妳剩下。」(第30集)

原以為過了30歲,她就會認命,找一個不討厭的人結婚。然而,上海的一切讓她懷念。她不甘心,還想拚。最後,放棄垂手可得的安穩。在小鎮,歲月靜好;跟張志結婚,生活安逸。但這不是她要的。漫妮眺望遠方的山嶺,說道「我想去山的那邊看一看,我覺得那邊的風景會更好。」(第34集)

人有權利選擇平凡又幸福地活著,但漫妮不選。父母希望她留在小鎮生活,一家人相互照顧,尤其父親的身體一日不如一日。漫妮說道「我不在您們身邊的時候,您們照顧好自己的身體。」(第34集)她將父母的空杯斟滿熱茶,拖著行李走出家門。

孔子言「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里仁〉)父母年邁,子女理當隨侍左右,倘須遠遊,必有固定居所,以慰父母思念之情。為了追求理想,漫妮再度離鄉,儘管違背父母的期望,但能堅守志向,何嘗不是美事?時時跟父母報平安,何嘗不是遊必有方?

再見正賢,他跟靜語分開了。他約漫妮一起看極光,漫妮笑答「世界的景色是挺多的,我也都想去看一看。但現在,我更想一個人去。」(第34集)在挑戰自我的過程中,她不斷展現放棄既有一切的勇氣,跟另一個更美好的王漫妮相遇。

從「三十而立」到「三十而已」

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的人,謹守「三十而立」──男人成家立業,女人相夫教子。即使出現女性不用結婚、要獨立等聲音,多數人仍然認為婚姻是女性最終的歸宿。甚少人去思考婚姻是什麼?自己是否適合婚姻?正如曉芹母親的觀念,「人家都結婚,妳為什麼不結婚?妳要當剩女啊!不結婚有多慘!」(第8集)漫妮的母親也期盼女兒有個好對象。在老一輩的觀念裡,好像只要結婚,幸福就隨之而來。

孔子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為政〉)皆是就為學進德來說。故,「三十而立」理當詮釋為30歲能堅定自守有所成立,即立定志向、確定一生之道德準則。孔子著重向內探索,後人追求在外,因而有30歲須成家立業之說。

就孔子本義,曉芹、顧佳和漫妮都做到三十而立。曉芹是全劇最無大志者,最後卻成為人氣作家。她辭掉穩定的工作,視創作為一生之志業。經歷一場富貴大夢後,顧佳決定跟父親、子言住在寂靜的茶山裡。她把空山茶的品牌做起來,將商業結合公益事業。做過MISILE高級銷售、至晟應收專員的漫妮,現在想到愛丁堡進修。雖然她不斷轉換跑道,但都是為了成就更好的自己。

漫妮的故事,說明人不需要因社會的期待、內心的恐懼及年齡的限制,阻礙自我發展。人生是趟有去無回的旅程,每個人都要搭上這班車。起點是誕生,終點是死亡,中途靠站的不外乎讀書、考試、工作、賺錢、結婚、生子。幾千年來,人類沿著這一成不變的軌道走著。然而,如果有很想看的風景,不妨下車,欣賞欣賞。

欣賞風景的同時,也許會錯過本該停靠的地方,但只要再上車,亦有機會抵達。漫妮想出國讀書,是因為該讀書的年紀沒有條件和機會,現在有錢、有勇氣了,沒家沒業沒牽絆,讓她說走就走。即使像顧佳那樣經歷婚姻的痛苦,也會有「蝴蝶過山門,輕舟過重山」淡然自若之心境。

不管幾歲,都要保有「而已」的從容與勇氣,是此劇揭櫫之理念。以前的漫妮對即將來臨的30歲,充滿焦慮,總想抓住什麼。但現在,她體會「沒有哪個特定的數字,可以決定我們奔跑的速度和停下的時刻。」(第43集)將自己的30歲、40歲、50歲、甚至60歲,都當作20歲來看待,那麼一切只會向前看,沒有什麼不敢拚的,也沒有什麼不能放棄的。

曉芹感嘆小時候學走路、學騎車、學著當眾唱歌,身邊的人總會鼓勵:「別害怕、勇敢點、妳可以的。」等到稍微大一點,真正可以自己面對這個世界時,所有人的語氣都變了:「這個危險、那個犯規、妳這樣肯定會後悔的。」之前的30年,她一直活在別人的期待裡,但從現在起,她想做自己喜歡的事,做個不一樣的人。做個不一樣的人,就是重新找回面對自己和世界的勇氣。

漫妮、顧佳和曉芹的故事,傳遞生命總在不期然處轉彎且充滿無限可能之信念。漫妮勇於突破,顧佳和曉芹事業上的成功,都說明女性的幸福不再僅繫於婚姻。

熱門推薦》

►艾爾/《消失的情人節》印證了「好國片並沒有消失」

►小羊/進入秘密森林看見惡之花的愛麗絲 男主角「無感情症」但感情濃郁

►翁達瑞/竹內結子給我們的警訊 出事前沒有明顯的徵兆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防疫新生活!國內旅遊票券特價開賣!

林玫玲專欄

林玫玲專欄 林玫玲

輔仁大學哲學博士。自2015年,以筆名發表時事評論,後以本名發表戲劇評論。犀利的文字是為了直視世界之黑暗面,溫暖的筆觸是深信人類需要希望。期盼每個字都充滿正義與光明的力量。

林玫玲最新文章

more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