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民眾對中國大陸民眾的好評,以及對中共政權的負評,都創下歷史新高。(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 趙春山/淡江大學大陸所榮譽教授
《聯合報》日前公布的一項民調顯示,台灣民眾對中國大陸民眾的好評,以及對中共政權的負評,都雙雙創下了歷史新高。由於中共近期不斷加強對台「文攻武嚇」,台灣人對中共政權的惡感,我不會感到意外;但對大陸人民的好感,則讓我有些難解。總以為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兩岸的民意對撞,己到了難以回頭的地步。
兩岸長期分治,過去國民黨執政採取反共政策,曾提出「中國非中共,中共非中國」的口號;也就是在民族認同上,不把中共視為「非我族類」,但在國家和文化認同上,則把「中共」和「中國」加以區隔。只有中華民國能代表中國,能繼承中國傳統文化。
在政府開放國人赴陸探親的措施後,隨著國內外形勢的變化,所謂「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大陸「三不」政策,也隨之解套。先是民間走在官方前面,展開兩岸交流;接著政府迎頭趕上,與對岸進行和解。到了馬英九總統執政八年,兩岸關係甚至進入對岸眼中的「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階段。2015年11月7日兩岸領導人在新加坡舉行的「馬習會」,更為兩岸關係寫下歷史的新頁。
2016年台灣再度政黨輪替,對岸因蔡英文政府拒不接受「九二共識」,憤而片面關閉兩岸對話協商的大門。兩岸交流雖受到影響,但還沒有到「雞犬相聞,不相往來」的地步。
中美關係也因美國對華政策的改變,同樣歷經上述曲折變化的過程。在冷戰初期,美國對共黨國家採「圍堵」政策,不承認中共政權代表中國。隨著中美建交,美國的官方用語逐漸以中國代表中共。但川普上台後,美國開始改變了這一稱謂,把「中共」和「中國人民」加以區別對待。去年10月,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在智庫「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發表演講時說:「我們擁有與中國人民保持友好關係的傳統,我們今天仍是如此…. 但是我必須說,今天的中共政府,並不等於中國人民。」
對於蓬佩奧的說法,中共的反應非常強烈。中共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形容:「中國人民就是中國共產黨的『銅牆鐵壁』,誰都別想打破。」習近平更聲稱:「任何人任何勢力企圖把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割裂開來、對立起來,中國人民都絕不答應!」
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東亞系副教授馬釗對BBC中文網說,美國政府改變政治語言有下列政治象徵意義:第一,否認中共在中國政治生活中的合法性;第二,表明川普政府是「反共」而非「反華」;第三,在意識形態的基礎上強化美國與東亞地區內的盟友關係。
但我認為,「選票」才是川普最重要的考量因素。隨著中美關係的惡化,「中共」與「中國人民」的差距就被刻意拉大了。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川普被視為帶有「種族主義」的傾向,操弄「反共」不當就會質變為「反華」,甚至無限上綱到杭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筆下的「文明衝突論」。例如,川普拒發大陸留學生簽證、關閉孔子學院的舉動,就使「反共」和「反華」兩者的界線,變得模糊起來。
台灣目前似乎也存在類似的問題。有時候聽到或讀到一些名嘴的言論,內容已非「反共」,而是「仇中」。幸好多數台灣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民調顯示民眾對中共政權獨裁、專制的壞印象,並沒有影響到他們對大陸民眾和善、熱情親切的好感。
我認為民進黨政府應體察民意,不要讓「抗中」轉移到「反華」。亞里斯多德說「人是政治的動物」,但政治不是人類生活的全部。台灣不是人人「講政治」,所謂「病毒無國界」,台灣人民為了生存,不會個個像陳時中部長那樣,那麼在乎來自對岸的疫苗。
熱門推薦》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我們想讓你知道…一些言論的內容已非「反共」,而是「仇中」。然而多數台灣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民調顯示民眾對中共政權獨裁、專制的壞印象,並沒有影響到他們對大陸民眾的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