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後備戰力需時長久以來遭到質疑。(圖/翻攝國防部後備指揮部臉書)
●施孝瑋/軍情與航空網站主編
蔡總統第二任期開始後,華府與北京之間的摩擦愈加全面化。由於前一年香港情勢的變化,促成華府對北京改採強硬立場,同時在大陸東南沿海的美軍動態,頻率愈密集、架次愈增加。
雖然目前西太平洋華府與北京間並無立即爆發軍事衝突的跡象,且現下狀況也與美國11月總統大選相關。但在美中摩擦之際,北京不願與華府提升矛盾的前提,台灣卻也成為北京的減壓閥。也讓台灣此時真確思考與面對,長久由美國對我方防務上兩大罩門:後備戰力與兵役制度。
後備戰力不只美方懷疑,相信當過兵的退伍人員每個都懷疑。退伍軍人動員召集分成兩種,分別是點閱召集和教育召集,簡稱點召和教召。點召僅為半天,教召為一周,但自民國110年起要改為2周,且計畫在退伍8年內召集4次改為退伍12-17年內未除役的退伍軍人,都會納為教召對象,確切的對象和細節將在兩個月內研議。
現役軍人不論是志願役或義務役,包含現在的軍事訓練役,退伍後除役前都要納入後備軍人動員體系。後備軍人會依照其專長與軍階,編成後備部隊。後備部隊會有動員編號,教育召集就依照動員編號進行召集。
不僅是退伍軍人納編於後備部隊,連車輛與機具也有。例如車輛行照上會有一欄動員註記,一般自小客車沒有,但是貨車、客運車都會有動員編號。
▲教召現行、新制比對圖。(圖/記者蔡文鈴製表)
美方長期詬病台灣的後備戰力,教召選召的原則是新退先召,也就是越接近退伍越容易收到教召令。以現在的制度來說,教召一周7天,扣掉第一天報到和最後一天解召,實際作業天數五天。7天內後備軍士官和食勤兵會先報到,將部隊基本架構建立起來。緊接著第2天一般後備士官兵報到,緊接著3天從槍械的基本大部分解和戰場戰術動作要重新訓練,第六天打靶後,第7天就解召了。
7天內後備官兵連槍械的歸零射擊都還沒做好,實彈射擊成績可想而知。
當然部分具技術性的後備部隊,例如砲兵在近幾年的漢光演習都有實際參與,和過去一般後備部隊多部署在海邊迎戰登陸敵軍的後備步兵部隊相比,的確是高難度的後備部隊表現了。
未來教召延長到14天後,不僅要接訓志願役退伍人員,也要接訓國防訓練役,但顯然原本7天的作業量,分攤到14天後,效果,嗯,大家心裡有數…….
兵制是台灣防衛的另一大罩門。實施全募兵後,部隊永遠有「計畫性缺員」。國軍目前員額是21.5萬,但實際並不及這數字。特別是部分野戰部隊。
國軍在實施募兵制後,將兵制改回徵募並行的呼聲一直不斷。很多人將全募兵歸責於馬前總統,我頗不認為如此。馬前總統採行全募兵制的重要「基礎」是由陳前總統縮短到一年期的義務役制,這一年的義務役扣掉高中大學軍訓和新訓,大概只有9個月的役期,再扣掉兵科學校專業訓練,大概只有半年可用,基本上可視為「無效戰力」,因此馬前總統決定釜底抽薪,乾脆改採全募兵制,立意良善但是台灣的社會完全沒有支撐基礎。
現在面對左岸的軍事壓力,許多民調都顯示台灣人願意為保家衛國而戰。但是弔詭的是多份民調也顯示網路世代對於服兵役以保衛台灣這件事情,越年輕的族群越顯現「支持戰至最後一兵一卒,但不願意當兵」的矛盾情結。
▲民調顯示,國人為保家衛國而戰的比例逐漸升高。(圖/軍聞社)
徵兵的確可在短期內擴大國軍地面部隊規模,集中全志願役人員專注於技術職務的優點,而且要2年兵才能顯現效果。
但是以國軍的文化和部隊經營方式,義務役人員,特別在為數最多的地面部隊,時間運用極無效率,從國家人力運用的角度而言,不是效能最高的人力運用。如果採行恢復2年義務役,就必須做到公平,在義務役架構下高素質人力的確有浪費時間之實。
這也是國防部此時推出強化教召的原因,希望藉由每年教召加倍時間以彌補人力不足並強化後備戰力,又不需重回2年制義務役的方法,但是難度很高啊………。
熱門推薦》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我們想讓你知道…國防部此時推出強化教召,希望藉由每年教召加倍時間,以彌補人力不足並強化後備戰力,且又不需重回2年制義務役,但是整體難度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