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奎博/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全球及區域風險評估中心主任、外交系副教授
美國俄亥俄州近辛辛那提市(Cincinnati)的西切斯特鎮(West Chester),是個面積663平方公里、人口6萬多人的行政區。
▲黃良華(Lee Wong)忍不住挺身而出為亞裔受歧視發聲,並露出服役時的傷痕。(圖/路透)
就在本(3)月底,該鎮的鎮民代表會議譴責美國最近多起的反亞裔暴力事件,會議主席、69歲華裔美籍的黃良華(Lee Wong)忍不住挺身而出,以自己在美軍服役20年、退伍後在印第安那州當警察,但人生仍多次遭到歧視或遭質疑「不愛國」、「看來不像美國人」的經驗,呼籲華裔及關心這議題的民眾一定要站出來。
在美國要怎樣才被認為「愛國」
在美國已經生活超過50年的黃良華,在會議發言時,緩緩解開領帶及襯衫,拉起內衣,露出一道因服役受傷、橫跨胸膛、既寬且深的疤痕,緩緩的說道,「這樣夠愛國了嗎?」(Is this patriotic enough?)那樣的發言和畫面,令人感到震撼與震驚。
▲黃良華(Lee Wong)忍不住挺身而出為亞裔受歧視發聲,並露出一道因服役受傷、橫跨胸膛、既寬且深的疤痕。(圖/路透)
美國的種族問題的幽靈從來就沒有退散,但在1960年代開始的《平權法案》(Affirmative Act)系列措施、1964年《民權法》(Civil Rights Act)及相關的政策、指導方針和行政慣例的影響下,聯邦和多數的州(是的,並非全部的州)相繼配合,美國少數族裔長期被明顯歧視的事例確實大幅下降。
然而,這一年以來,因為新冠病毒疫情、川普(Donald Trump)等人士以「武漢病毒」攻擊中國大陸官方對於疫情資訊的不透明,所導致的亞裔面孔在美國受到言語或肢體攻擊的比例提高許多。
▲美國前總統川普。(圖/路透)
據說從美國疫情爆發以來,迄今至少已有三千多起,包括前一陣子在喬治亞州亞特蘭大市某按摩店的6死槍擊案,其中有6名亞裔人士。
這三千多起攻擊事件中,如果是因為族裔、國籍、膚色動機而起,有可能會被依「仇恨犯罪」刑事起訴。
仇恨犯罪指的是,犯罪者之所以選擇受害者,是因為後者的膚色、族裔、國籍、身體特徵等一些背景。
▲紐約「反對仇恨亞裔」遊行。(圖/路透)
在美國比較不確定的是,因為仇恨語言在美國受到憲法第一修正案、亦即言論自由的保護,這與英國、加拿大等若干西方國不同,所以我們只能說,美國政府試圖以法律保護少數族裔的權利與安全,但通案判定上仍難有定論。
美國部分地方逐漸升高的反亞裔風潮,以及俄亥俄州西切斯特鎮民代表黃良華懇切的發言,顯示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雖對少數族裔做了一定的保障,他們對美國的貢獻也不容抹煞,但很容易因為臉孔、膚色、語調、宗教等等的不同,變成他人歧視或霸凌的對象。
台灣仍見政治因素的族群歧視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
在台灣,有多少類似黃良華的人,從中國大陸移居台灣,但他們的身分背景可能因為統獨議題而被某些人當成輕視或攻訐的理由?
我特別要說的是,1949年左右從中國大陸移居台灣地區、在台灣成長、貢獻台灣的那些人。
例如四川人梁天价(1954年鯁門島海戰後獲青天白日勳章)、山東人孫運璿(前行政院長)、祖籍安徽誕生於上海的胡適(前中研院院長、前駐美大使)等等都是。
▲孫運璿。(圖/維基百科)
在「新台灣人」的概念下,台灣各族群兼容的問題暫時獲得緩解,但不可諱言的,因為有心人士或特定政黨急於塑造「台灣國家意識」,所以在台灣的「黃良華們」,他們過去保衛、堅持中華民國的努力,很容易被刻意忽略。
刻意忽略是一種歧視。
在台灣的「黃良華們」,他們保衛、堅持中華民國的努力,卻可能因為意識形態或國族定位的不同,而被刻意貼上「不愛台灣」或「台灣價值不夠」的政治標籤。
刻意貼標籤也是一種歧視。
看看美國、想想台灣。
因為政客所挑起的誤解與仇恨,讓一些「異鄉變故鄉」、為國家和所生活的土地做出貢獻的國人,變成「政治不正確」的一群;如果我們不挺身而出,放任這不該發生的事持續存在甚至擴大,我們也就變成了對歷史無知、對人格無情的幫兇。
熱門點閱》
► 1.9兆紓困案》林建甫/刺激經濟OR股市泡沫?市場資金氾濫 投資需謹慎
► 1.9兆紓困案》單驥/印美元帶動經濟?還是點燃通膨?美國紓困好「刺激」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我們想讓你知道…在「新台灣人」的概念下,台灣各族群兼容的問題暫時獲得緩解,但不可諱言的,因為有心人士或特定政黨急於塑造「台灣國家意識」,所以在台灣的「黃良華們」,他們過去保衛、堅持中華民國的努力,很容易被刻意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