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藍弋丰/專欄作家、台大醫學系畢業
台灣生育率不斷下降不是新聞,2020年出生首度低於死亡數進入人口負成長,然而,2021年第一季又比2020年同期降低13.6%,若依同比例計算,2021年全年可能出生數僅14.3萬。
▲美國中情局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227個國家或地區中,生育率最低的將是台灣。(圖/翻攝自CIA官網)
美國中情局根據內政部資訊推斷,台灣將成為2021年生育率最低國家,而且,全球2020年生育下降,大多是因為疫情因素,台灣防疫成功出生還下降,更引人側目。
「少子化」真是台灣問題?
台灣民眾聽內政部講生育降低已經麻痺,但中情局講話可就不同,何況還是「世界第一」,於是又重新燃起一波少子化原因討論,有人怪罪高房價,有人為房價辯護,有人怪罪世代不公,有人則怪罪女權......其實所謂的「少子化」已經是老議題,上述所有辯論在社會上都已經辯論過數不清的回合,但從最根本來分析,「少子化」是個本質上就認知錯誤的議題。
台灣自戰後以來,人口大幅成長膨脹至3倍,人口密度世界第二高,台灣人口多到房屋必須蓋到山邊水邊,為提供台灣人民的生活所需與支持全民生活水準的經濟發展,水資源已經嚴重不足,能源需求也不斷擴大,各種環境壓力都到達極限。
▲當前台灣也面臨缺水困境。(圖/記者林振民攝)
這樣的國家,人口還應該再增加?相信任何有理性的人都會回答:不,應該減少。
我們不希望台灣有戰亂,也很自豪是防疫全球第一,不希望有瘟疫造成大量病死,自豪於醫療體系讓平均餘命逐年提升,老人越活越久;我們也不希望台灣經濟崩潰,或是發生嚴重核災之類的事故,導致人口大量外移。
既然如此,那該如何減少人口?當然只能靠減少出生。
所以,從這樣的基本原理的制高點來判斷,少子化對台灣來說是問題嗎?相信任何有理性的人都會回答:不,少子化不是問題,是解方。
這一點,台灣人不用到現在,早自戰後就知道了,1950年代起,政府積極推動家庭計劃,拼命扭轉傳統「多子多孫」、「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就是因為預見人口過多會造成國家社會與環境崩潰。
家庭計劃的成功,使得一整個世代台灣人養育小孩的負擔大為減輕,從工作年齡的台灣人擠出更多勞動力,成為台灣能站穩經濟腳步的功臣之一。
那麼為何如今少子化會變成是問題?
▲即便沒有面臨少子化問題,台灣很多奠基於錯誤前提的政策也將受到挑戰。(圖/台東縣海端鄉公所提供)
這是來自於戰後以來的許多嚴重錯誤政策,以人口會一直高速成長為前提,設計出種種根本不可能永續的龐氏騙局政策,包括勞健保制度等等,政府與人民幻想只要國民繼續傻傻的生小孩,就能把負擔一直轉嫁給下一代。
問題是:這些龐氏政策的巨大錢坑,若要下一代能接下擔子,下一代要以三倍成長,台灣不可能支撐這樣的人口,所以從一開始這種妄想就不可能實現。就算沒有少子化,這些政策一樣會破產。
所以所謂少子化造成政策破產,根本是假議題。
少子化根本:育兒成本大幅提高
其次,當前台灣各行各業都極度缺人,在這樣的情況下,考慮少子化因素,當前畢業世代,較X世代的出生數已經減半,也就是「供給」減半,即使如此,青年失業率仍然相當高,青年低薪狀況嚴重,這表示台灣經濟體並不需要更多青年,經濟體對青年「需求」就是這麼少,再多生更多小孩,養成青年,只是徒然增加青年失業率,對財政或經濟無任何幫助。
少子化表面上的理由有千百種,所謂追求個人自由,追求更高價值,或是有人批評是西化、個人主義、不重視家庭傳統,甚至有人追究到女權,但根本原因在於,越富裕的社會,養育下一代的機會成本越高,超過小孩養成後的價值,使養育成為賠本生意。
華德迪士尼曾經回憶小時候才五六歲就被父親趕上街在大雪中送報補貼家用,如果我們如今容許這樣虐待童工,小孩養到五六歲就能幫家庭賺錢,那麼生育率鐵定居高不下,但是相反的,富裕社會重視兒童福利,我們如今不但不接受童工,小孩還要「富養」,大部分要養到上大學,甚至念研究所、出國深造到30幾歲,畢業後卻還高失業低薪,需要「啃老」。
▲歐洲國家也一直以補貼政策處理「少子化」,但結果僅是國家賠本。(示意圖/達志影像)
人口結構上,不只有老人是依賴人口,小孩也是,奉養老人負擔增加的同時,小孩既然已經沒有「投資報酬」可言,那麼減少育兒負擔,只是最理智的選擇,少子化其實是群眾智慧,是解方,不是問題。在育兒投資成本高,投資時間長,回報低的年代,小孩生多了,不僅增加個人與家庭負擔,連整個國家社會都會一起破產。
歐洲國家很早開始面臨少子化,也是把少子化當問題,一再推出補貼政策,補貼並不能改變「賠本生意」的本質,補貼家庭,讓家庭經濟損失轉嫁給國家,結果只是國家賠本。
瑞典在1980年代已高補貼高社福政策推動生育,很快造成財政破產,被迫進行財政改革,削減社會支出,刪減過後,出生率在2000年又降到1.5。
之後,瑞典的生育率又靠2009年起收容大量中東申請政治庇護移民而拉高,然而,本國人生育是賠本生意,移民的生育,也仍然是賠本生意。
戰後勞力短缺年代,很多窮國青年移民來到歐洲國家,連當地語言都不會,只靠勤奮打工,就可以打出一片天,甚至有許多成為企業主的成功典範,然而,現在時代已經改變,經濟體專業化、知識化、科技化程度太高,不需要僅有體力優勢的青年,移民生養小孩長大成為的青年,找不到工作,無法融入經濟體,造成嚴重社會問題。
在瑞典,移民引發多次暴動,瑞典人開始排外,放緩接收移民,生育率也就隨著下降。
▲法國總統馬克宏。(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法國也是以高福利補貼的典範國家,家庭支持制度總支出高達法國GDP的2.6%,造成經濟上的嚴重後果,更可悲的是,法國的生育率回升,還是靠著移民的高生育率,結果是造成嚴重社會問題,伊斯蘭社區成為國中之國,生養出來的青年成為極端主義溫床,釀成多起不幸悲劇,以至於馬克宏需要祭出諸多管制措施對抗「伊斯蘭化」。
英國的生育率,一樣是來自移民支撐,高達四分之一的產婦都是外國移民,移民一直生的結果也是造成嚴重社會問題,結果引起英國人民嚴重排外,進而導致脫歐。
房價高=生育率降低?
房價、低薪、福利支持不足等等,固然都是個人生育考量因素,但若從整個社會的觀點來看,這些都只是表面的理由。
只要觀察比較各國現象,很多假說都自然排除,以日本來說,生育率最低前三地區,的確包括房價最高的東京都,但也有房價低的宮城縣、北海道,顯然房價論站不住腳。
再觀察貧困社會,最極端的大概是孟加拉的羅興亞難民營,別說買不買房,只能搭破爛草屋勉強居住無房可言;別說低薪,根本沒工作;別說福利,連基本人權都堪憂;但是生得滿滿的都是小孩。
人類歷史上,生育率最高的社會,往往都是最貧窮的,包括戰後一貧如洗、需要美援麵粉才能果腹的台灣,同樣經歷高生育率,需要推動家庭計畫。所以,青年貧窮所以不生小孩的論點,也一樣站不住腳。
▲房價不見得直接影響民眾育兒意願。(圖/記者陳筱惠攝)
動物只要族群密度過高,一定會有少子化機制,台灣當前人口密度之高,少子化本是正常;人類社會養兒成為賠本生意,就有各種理由越來越不想生養小孩,少子化是自然機制與群眾智慧的解方。不該妄想「人定勝天」以為能違逆自然,或是鄙視群眾智慧,把大眾的選擇當成問題。
少子化是自然與必然,整個國家政策應該順應改變,有如治水應該順著水性,而不是妄想可以強行圍堵。過去許多只適用於人口倍數成長時代的政策已經不合時宜,必須全盤檢討,逐步拆除各種龐氏騙局政策的財政地雷;也例如包括軍事上,當少子化是必然,兵源問題須未雨綢繆,要考慮延後服役年齡上限,而原本發展募兵制,要考慮恢復為徵兵制,以及計畫成立外國入籍者部隊,甚至考量雇用外籍傭兵的可能性。
少子化從來不是問題,把少子化當成問題,才是問題!因應少子化,正確的做法是接受少子化,適應少子化,未雨綢繆,而不是試圖逆轉乾坤,那不僅無效,也只會浪費了進行改變的寶貴資源與時間。
熱門點閱》
► 生育率墊底》林靜儀/與其整天催生 不如補足公、幼托 並聽聽女性想法
► 傳美將公布新軍售》梅復興/M109A6自走榴彈砲:萬事俱備 只欠東風?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我們想讓你知道…有人怪罪高房價,有人為房價辯護,有人怪罪世代不公,有人則怪罪女權......其實所謂的「少子化」已經是老議題,上述所有辯論在社會上都已經辯論過數不清的回合,但從最根本來分析,「少子化」是個本質上就認知錯誤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