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急診醫師沉重吶喊 「搶做篩檢前 你該先想想!」

我們想讓你知道…來掛號前,請上網先瞭解正確的新冠病毒常識,想清楚自己值不值得浪費寶貴的急重症資源。


「請民眾落實防疫規定」
「無症狀、輕症者勿一窩蜂跑至急診要求篩檢」
「遵照指揮中心對輕症者集中檢疫之規劃」

—來自第一線急診醫師的提醒


 ●C Khushtar Wu/急診醫師

「上班4小時已採檢了45人,3個確診的輕症堅持在急診待床」—這句話是現在進行式。

我想說,這裡是台大急診,是重度急救責任醫院,不是篩檢站,不是檢疫所:我可以是一個勇敢的前線戰士,更可以是一個無情的採檢機器,不怕累、不怕餓、不怕渴、不怕熱,但我也是一個急診醫師,我對一線現場慘烈的戰況和可預期的未來發展感到心灰意冷…

▲急診醫護人員因疫情忙得不可開交。(圖/粉專「急診鋼鐵人Dr.魏」授權提供)

醫療能量有限 重症者不能等

這些無症狀者、輕症者所耗費的救護能量、檢驗量能、人力、床位以及急診醫護寶貴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在擠壓著本該分配給重症患者的醫療資源。

這些重症者很可能就是你所珍愛的親朋好友、父母手足、可愛的孩子甚或一個嶄新的生命,這些患者被延誤的、本該屬於他們的檢查和治療,很可能導致親無所養、幼無所侍,本該完整的家庭就此破碎不堪,這完全不符合我對台灣社會公義的期待,亦與我從醫的初衷背道而馳。

新聞媒體上每日大家關注的焦點都是確診的人數、確診者所在的地區和足跡,輿論充斥著毫無建設性的謾罵、鬥爭,社會瀰漫著恐慌的氛圍,我能理解民眾緊繃的情緒,也能體恤防疫人員的辛勞,但不能理解的是,台灣自豪的防疫成果,明明讓我們比世界整整多了一年多的時間準備,但民眾對這個疾病的認知貧乏程度卻令人感到可憐亦可悲。

▲急診室醫護人員忙得不可開交。(圖/翻攝自田知學臉書)

戴上口罩 減少群聚

即使疫苗接種率無法一蹴而就,暫時無法回歸正常的社交生活,但每個國民都應該知道:

「這是個可以被預防的病毒感染,但不是靠採檢的陰性報告,更不該為了讓自己、老闆或學校安心,而冒著被感染的風險來急診群聚篩檢,而是靠你臉上的口罩和減少不必要群聚的主動意識。

這是個80%患者皆為輕症,皆能順利康復的感染症,靠的也不是住院或吃藥,是自身的免疫力,需要住院觀察的是擔心進展為重症的多重共病患者,而不是健康的確診者。

▲新北市立聯合醫院板橋院區急診室外設立快篩站。(圖/記者李毓康攝)

疫情戰必須全國攜手對抗

我只是個小醫生,領公立醫院的薪水,不能拒診,只能衛教勸說,也不能決定政策,只能聽命行事,但即使我跟我的急診夥伴都感到崩潰,即使我們也都擔心自己的家人會因為我們的工作承擔不必要的風險和歧視。

我們還是堅定的站在屬於我們的戰場,確實的執行著我們的任務,這戰場上槍林彈雨、流彈紛飛,而我們正相互扶持,苟延殘喘的負重前行。

我只想拜託你各位,在你來掛號前,請你上網先瞭解正確的新冠病毒常識,想清楚自己值不值得浪費寶貴的急重症資源,若你做好承擔共業的覺悟,那我也已收拾好最壞的情緒並做好最完整的防護,在此繼續為這些不聽話的人效勞。

▲台灣本土疫情升溫,對第一線醫護造成龐大壓力。(示意圖/記者林敬旻攝)

熱門點閱》

► 陳建仁/台灣防疫的成功關鍵與未來挑戰

► 台灣原來沒有超前部署 疫情未達高峰 短時間難清零(黃韻如、鄭如韻)

► 王任賢/防疫政策難自保 良好衛生習慣才是萬靈丹

► 汪志堅/本土疫情強勢襲來 就從「這點」亡羊補牢!

●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C Khushtar Wu」臉書。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