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佳良/政大公行系兼任助理教授
疫情影響到每一個人的生活各層面,因著防疫措施而受到相當多的限制。故而大家或多或少都帶著無奈、恐懼在生活著,同時也盼望著能夠早點回復原本的生活狀態,就如這一年半來的生活。
也因此,當「校正回歸」這詞出現,馬上就引起相當大的錯愕與反彈。各種揶揄、怒罵的出現,是可以理解的情緒反應。
▲0523疫情確診人數、分布。(圖/指揮中心提供)
在一個良好的民主社會,不論是哪一個黨執政,人們本來就需要對政府所說的話帶有合理的懷疑。不過「合理懷疑」的論述過程中,也需要先確認一些事實性的資訊,才能讓懷疑指向合理的地方,問到關鍵問題。
一個理性的推論與判斷流程大致如下:
1. 當聽到直覺覺得奇怪的事。(如「校正回歸」)。
2. 先確認這名詞是什麼意思,做客觀事實的確認。(例如先了解具體來說,補正的做法是怎麼補的、為什麼會需要補正的事情,是因為檢驗塞車)
3. 然後自我判讀做這件事的合理性(例如補正這件事是為了掌握疫情流行的真實狀態、是不是國際公衛普遍的做法)
4. 最後就可以在這些資訊基礎上提出延伸問題。例如:
(A).對CDC確診數據的信任問題:我是一般市民,若數字會變動,那我該如何相信當天確診數?這時間落差要多久?確診數字如何解讀與意義是什麼?
(B ).對疫情趨勢的信任及判斷問題:若當日確診數會調整變動,那一般市民要如何相信CDC對疫情趨勢的分析判斷?
(C).防疫管理問題:若檢驗會塞車,那快篩陽性者(還不確定是否為偽陽性)或做PCR但還沒收到報告者(陰性、陽性都有可能),需要自我管理多久?是否可以外出?等等。是否有可能變成防疫漏洞?
(D).檢驗量能及流程問題:現在檢驗爆量,會不會導致檢驗能量超載,甚至崩潰?流程該如何改進,以減輕醫療系統的負擔?
(E).公共溝通問題:公衛醫療是相當專業的領域,但疫情是全民共同面對的事情。這中間會有市民對專業資訊的理解能力,跟不上市民對疫情資訊需求的問題。該如何減低這中間的落差?
(F).政治責任問題:這些相關做法,是否會造成防疫破口?相關首長是否有政治責任?是什麼樣的責任?
▲「校正回歸」一詞,牽涉到不僅是政治攻防,更是涉及疫情判斷、檢驗量能、防疫管理等問題。(圖/記者周宸亘攝)
還有很多問題可以繼續談,公民社會對政府的監督,與促成透明及制度改善,就是表現在這過程中。這也才是一個民主社會能自我學習成長的根本。
昨(22)天有一些網路討論是從 1. 直接跳到 4-F. ,變成一波政治攻防的紛擾,中間 2, 3 被跳過去。所以昨天很多人、學者、醫師、文章在幫忙補 2, 3. 的內容,就連公共電視的有話好說陳信聰,也臨時加班開節目討論,這是值得讓人高興的事情。
也只有這樣,才能讓合理的懷疑,真的發揮監督與促進改善的作用,以及降低對立。畢竟面對疫情,沒有人是局外人。在這抗疫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有自己可以發揮的地方,為的是幫助彼此撐過這波疫情,建立共好。
熱門點閱》
► 王宏恩/疫情持續升溫 企業陸續分流上班 如何「WFH」?12點建議告訴你!
● 本文獲作者授權,原文轉載自「臉書」,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我們想讓你知道…讓合理的懷疑,真的發揮監督與促進改善的作用,以及降低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