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達宇/新冠病毒的威脅已降落在全台各處

我們想讓你知道…醫療系統也會長期處於巨大的壓力下,這會對全民健康的照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因此筆者認為台灣現在必須走向歸零的方向,才能夠避免疫情對台灣造成長期的威脅。

● 李達宇/澳洲墨爾本大學國際衛生政策副教授、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大學榮譽研究員

從新冠病毒在全球肆虐以來,台灣過去一年多來有效的防疫成果可以說是再創台灣奇蹟。

比起鄰近的地區,例如日本、新加坡、韓國、香港,台灣的表現可圈可點,可堪是全球的模範。

如此卓越的成果,重要的原因包含成功的國境管理,有效快速的疫調能力,加上全民努力的自主防疫。

封城,防疫,COVID-19,歸零,封城,限制人流,紓困,振興,疫苗,口罩,社交距離,經濟,醫療

▲0520本土病例總數地圖。(圖/ETtoday製)

然而百密一疏,從上週起病毒開始在島內蔓延,這週以來更是每天出現感染源不明的新增案例,病例也陸續的在台灣北中南各處出現,以台灣的環境,估計新冠病毒的威脅很快地就會蔓延在全台各地,因此,如何成功掌握機會有效圍堵疫情擴散,盡快的結束這次的威脅,不只是當前首要的健康議題,更決定了台灣今年的發展。

封城,防疫,COVID-19,歸零,封城,限制人流,紓困,振興,疫苗,口罩,社交距離,經濟,醫療

▲高雄市環保局20日上午到寒軒飯店大消毒。(圖/記者許宥孺翻攝)

以防疫政策來說,首先要討論的是台灣是否應該努力往歸零的方向努力。

以全球積極防疫的國家中,防疫方向大致分作以下兩種政策目標:

(1)減少案例但不求歸零的方向, 例如日本、美國、英國、加拿大、法國和多數歐洲國家等等。

(2)歸零的方向, 例如新加坡、澳洲、 紐西蘭、 中國、 泰國與一些小型島國等等。

根據目前國際上各種防疫評比來說排名前幾名的國家中大多是採取歸零的方向,這些國家會有比較少的新冠病例與死亡。

此外,這些國家也一般來說會有比較好的經濟成長。

主要原因是在於有效抗疫後,民眾生活又會大致回歸正常,經濟也隨之恢復信心。

反之,政策方向不歸零的國家必然性的會有較多人新冠確診、死亡。

封城,防疫,COVID-19,歸零,封城,限制人流,紓困,振興,疫苗,口罩,社交距離,經濟,醫療

此外因為病毒的威脅持續的存在,這些國家往往出現年長者長期不敢外出,工作上課外出者卻又隨時面對可能被傳染的可能,一個不慎,疫情隨時有可能升溫,民眾又回到嚴格管制。

醫療系統也會長期處於巨大的壓力下,這會對全民健康的照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因此筆者認為台灣現在必須走向歸零的方向,才能夠避免疫情對台灣造成長期的威脅。

那要如何歸零呢?隨著病例數一天天的增加,疫調往往已經無法有效即時管控,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各國常用的Lockdown政策,也就是有效的限制人的移動。

這也包含了區域型的限制人移動,尤其是高風險地區管制人的移動。

各國政府在管控疫情時,如果尚未使用Lockdown政策,都必須嚴肅地考慮採用此一政策, 因為各國經驗顯示 Lockdown 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此一政策加上其他的防疫政策(例如精準廣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消毒洗手、施打疫苗、加強邊境管控、減少群聚等),往往就很快地就能達到有效壓制病毒的傳播,進而降低每日新增不明感染源確診病例,進而讓病例數歸零。

封城,防疫,COVID-19,歸零,封城,限制人流,紓困,振興,疫苗,口罩,社交距離,經濟,醫療

▲新冠肺炎疫情加劇,全台進入第三級警戒,室內外皆需全程戴口罩。(圖/記者林敬旻攝)

何時應該Lockdown? 以目前各國的經驗來說,越迅速越好,因為無謂的等待只會造成疫情擴散至更多區域與更多人,未來全台也要歸零要付出的努力也相對要更多。

國外的經驗顯示,一般來說確診數越多,要歸零的時間就需要越久,坦白說,這種長期的痛苦也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忍受的。各國的經驗也顯示,短期的Lockdown對經濟的影響不至於太大,因為生活回歸正常後,往往會出現報復性的消費。

封城,防疫,COVID-19,歸零,封城,限制人流,紓困,振興,疫苗,口罩,社交距離,經濟,醫療

但反之,若是長期的Lockdown對經濟將有絕對致命的傷害,企業虧損,員工失業與層出不窮的社會問題都有可能隨著疫情的延續陸續發生。

相信在全民的努力防疫下,台灣一定能很快再度控制疫情,遠離病毒的威脅。

熱門點閱》

► ET民調》林祖嘉/疫情前景嚴峻 台灣經濟發抖

► ET民調》單驥/疫情來勢洶洶 民眾在意疫苗、篩檢、紓困

► 陳建仁/台灣防疫的成功關鍵與未來挑戰

► 台灣原來沒有超前部署 疫情未達高峰 短時間難清零(黃韻如、鄭如韻)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本文原始標題為「新冠病毒的威脅已降落在全台各處」,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