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明詔/台灣防疫戰無選擇 全民施打疫苗為關鍵

我們想讓你知道…在等待疫苗的此時,我們更要同心協力遵從指揮中心的防疫規定: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不傳播謠言等等。自保保人,也是盡一份國民對促進社會安全早日回歸正常生活的責任。

●賴明詔/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醫藥大學基礎醫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僅僅一個禮拜的時間,台灣社會風雲變色,從抗疫最成功變為人心惶惶且最遲施打疫苗的地方。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如何亡羊補牢?

緣起於維持了8個月的「零確診」的迷思,以為台灣做得這麼好,不可能有社區感染的個案,所以當社區有些陽性的案例,不免會歸罪於技術問題,延遲了大家的警覺心,當華航-諾富特飯店確診案例出現,恐怕已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可能我們沒正視其它早期流行病學的資料所帶來的警告,拖延了處理方式。

▲諾富特未依規定向市府申請將1館作為居檢處,市府將依法開罰。(資料照/記者沈繼昌攝)

重視科學研究

我們要怎麼辦?首先,中央指揮中心應更堅定,不要人云亦云。再來,我也不贊成盲目的普篩去尋找可能的帶原者,那是相當於大海撈針,但是,有目標地根據流行病學的原則所做的特定地區或族群大規模的快篩,會提供寶貴的知識。

如果我們早日做這樣的篩檢,也許就可以早日發現某些行業是可能的病毒溫床,那麼何止萬華地區,其他地區的同性質的族群或商業行為呢?在尊重個人隱私及科學精神下做局部性的快篩也許能找出有效的控制方法。

此波疫情爆發傳播快速且廣遠,病毒可能在社區已經存在有一段時間了。這些資料不一定對今天疫情的控制有所幫助,但對特定社區長期性追蹤對未來傳染病的防治一定會有助益的。

 

▲追蹤社區病毒傳染。(示意圖/記者林敬旻攝)

病毒和人類的戰爭可以分為幾個戰役:第一戰是當新病毒出現之初,人類毫無抵抗之力,只能靠隔離的方法來逃避,這是新冠病毒和18年前SARS流行的方式。

當病毒感染人類的時候,它也會引起細胞內的防禦系統,有如當地的游擊隊,這些游擊隊在有些病人可以擊敗病毒,讓染病的細胞存活下來,

新冠病毒和SARS不同的地方是幾乎所有感染SARS的病人都有嚴重的病徵,靠著篩檢與隔離所有發燒的病人,就把SARS病毒從社區排除掉了。相對的,有些新冠病毒的病人可以靠自身的抵抗力打敗病毒而沒有症狀。

因為病毒只能生活在活的細胞裡,如果病毒不殺死細胞且不發病、對病毒的生存反而有好處。因此沒有病症的病人也可以帶有感染的能力,這些病人難以被發現而根除病毒,這是新冠病毒善於生存之道,可以因此引起長期的疾病,所以新冠病毒可能最終會變成類似流感病毒的長期性的流行病,每年都來。

在這一戰役中,抵抗力來自病人本身。醫學的發展讓人可以用方法幫助身體產生更多的抵抗力,這就是疫苗。疫苗的發展使病毒和人類的戰爭可以進入第二戰役,人類終於有對抗病毒的外來武器。

 

▲新冠疫苗被視為人類抗擊病毒的關鍵武器。(示意圖/記者湯興漢攝)

變種病毒的重要性

新冠病毒的感染還有一個變數那就是病毒的變異,新冠病毒的基因是RNA,這類病毒的特性是它的複製機制不精確,常常出錯,結果所產生的RNA就是變異的RNA。

其實RNA病毒都有這種特性,冠狀病毒還有RNA補修及交換(Recombination)的功能,把錯誤的地方改正過來,所以它的變異程度並不是特別高。還有,這些錯誤的RNA通常是弱勢的,不易生存,就被淘汰掉了,只有少數的變異才具有優勢的生存力,而變成我們可以測試到的變種病毒。

比較讓人擔心的是新冠病毒的變種有些可以改變病毒的傳染力,或被抗體中和的能力,後者因此導致疫苗失效,甚或加速變種的產生,大部分變種是因為病毒棘蛋白的變異。

▲英國新型變種病毒。(示意圖/路透)

這一年來,至少有將近100種變異株出現,但只有四到五株有明顯的改變病毒的特性。第一株在去年四月已經取代了原先的新冠病毒,(科學術語是614 D變成614 G)。

614 G傳染力較強,因為它附著在細胞的能力較強。其實大家也許不曉得,現在大部分的疫苗都是根據614 D製造的,所以理論上疫苗的效果應該較差,所幸,現有的疫苗還是有效。

另外有四株變種(英倫、南非、巴西、印度)也都是在棘蛋白有了變化,結果它們附著在細胞的能力增強,繁殖更好因而毒性增強。最近印度株又多了一個變異,這些變種已傳播到了世界各地,包括台灣,可能會導致未來新一波的流行。

但筆者認為各地最近疫情的惡化,主要還是因為公眾忽視正確衛生習慣所致,讓病毒有機會突破身體的抵抗力,而讓變種更加猖狂。我們可以看到印度新一波的爆發是在大型宗教活動之後的,良好的衛生習慣仍是最好的防疫武器。

 

▲本土疫情爆發前,民眾掉以輕心未戴口罩。(圖/記者黃宥寧攝)

疫苗的現在與未來

新冠病毒疫苗的產生是醫學史上的一大奇蹟,原以為至少需要四、五年的時間來設計、製造、核准、量產、分配及施打,竟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就製造成功,得到國家政府及世界衛生組織的批准,並且在有些國家例如以色列和英國美國幾乎全民接種,這已經達到免疫學上的所謂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 的標準,可讓全民受到保護了。

現在已經有至少六種疫苗得到W H O的核准,還有將近百種其他的疫苗在不同的研發階段,從基因工程所製造的棘蛋白,到腺病毒表現的棘蛋白,琳瑯滿目,最摩登的技術mRNA表現的蛋白,更被視為疫苗之光,這是史上第一次用這種方法來做疫苗。

▲全球如火如荼地研發疫苗,最摩登的技術mRNA表現的蛋白,更被視為疫苗之光。(示意圖/路透)

到目前為止,這些疫苗表現出色,但總是心裡有個疑問,這樣的趕車、壓縮臨床試驗的時程,是否有百密一疏的疑慮?例如mRNA這個新技術是否會有尚未知的長期性的不良反應?這些疫苗已經施打了幾億劑,除了一些很少數的和疫苗有關或無關的不良反應之外,抗病毒的效果已被科學證明。

但有關它的毒性和有效性常會使人質疑而拒絕疫苗(即所謂vaccine hesitancy),所以大眾的教育鼓勵打疫苗將是未來的挑戰。

新冠病毒疫苗改變了病毒與人類戰爭的模式,疫苗變成第二戰役的要角,而不是作為後勤研發部隊的後備軍了。由於疫苗來自不同的來源,用不同的方法製造,分配到不同的地方,台灣可能拿到不同的疫苗,沒有選擇的餘地,這是將來可能會遇到很實際的問題,是否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所製造的疫苗混著打?

這是科學的問題,理論上不同的疫苗可以刺激不同的免疫系統,應該是有益無害的,但是目前尚沒有足夠的臨床証據去支持這個說法,這個問題應該趕快討論研究。

▲AZ疫苗。(圖/路透)

台灣在這場參與疫苗戰役的表現,不論是疫苗的技術研發或建立疫苗產業均有待加強。在國際政治舞台,台灣甚至購買不到亟需的疫苗,因此政府雖知道疫苗是對抗病毒的最佳武器,也無法發動鼓勵打疫苗的政策,有其無足夠疫苗可打的苦衷,我們的國際防疫模範生因此光芒失色。

疫苗是控制病毒最有效的武器,我們要盡所能短期內取得足夠的疫苗以應付當今戰役,未來要更充實發展疫苗產業,這是相當於國防產業,傳染病的破壞力絕不亞於傳統的戰爭,所謂「養兵千日,用兵一時」。

我們相信足夠全民施打的疫苗即將到來,在等待疫苗的此時,我們更要同心協力遵從指揮中心的防疫規定: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不傳播謠言等等。自保保人,也是盡一份國民對促進社會安全早日回歸正常生活的責任。 

▲全國上下無不希望盡早脫離疫情陰霾。(圖/新光三越提供)

熱門點閱》

► 陳秀熙/斬斷傳播鏈!精準危險分層 建立主動快篩監視系統(許辰陽、陳立昇、嚴明芳、任小萱)

► 苦苓/只有這個方法能救中國國民黨

► 劉德海/進軍半導體市場又拿下疫苗 美韓高峰會 南韓或成最大贏家

►「校正回歸」非重點! 無漏網確診者才是關鍵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