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合堂/台大公衛學院 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 博士後研究員
●吳章甫/台大公衛學院 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 教授
●蘇大成/台大醫學院 環境與職業醫學部 教授
接種疫苗 同時處於風險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今年5月7日最新科學指南,終於承認氣膠傳播是COVID-19重要傳染途徑。指出密閉空間在某些情況下,所謂的安全社交距離1.8公尺仍無法阻隔傳播:
(1)在通風或空氣處理不足的封閉空間中,呼出的呼吸液滴,尤其是非常細小的飛沫和氣膠顆粒,會在空氣中累積
(2)如果感染者進行體力活動或提高聲量,則呼出呼吸液滴的量會增加
(3)通常超過15分鐘暴露於這些條件下,風險就會增加
為因應COVID-19流行疫情,疫苗接種為有效降低疾病傳播力策略之一。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網站業已公告COVID-19疫苗接種計畫與相關指引,其中針對接種場所空間與避免擠打配套措施提出應注意事項,以降低接種疫苗時之感染風險。
▲許多之前尚未施打的第一類醫護人員,現場排隊人潮大排長龍。(圖/記者李毓康攝)
高齡者高風險族群
然而現有指引為原則性說明,由於75歲以上長者(目前歸屬於第6類)為易感受族群且感染後容易產生嚴重症狀,對高齡長者接受疫苗施打場域應有更多考量。爰此,提供以下建議供各界規劃與執行時參考:
1. 需特別注意長者移動過程與接種疫苗場域避免有群聚狀況,以降低感染風險。在依據空間規劃可容人數時,需將長者會有陪同親友預納入計算。
2. 可優先規劃於通風良好之室外設置接種站,但應考量長者一般對多變天氣狀況可能承受度較低(如高溫或下雨),而需設有搭配之防護設施。規劃時也需注意施打人員自身健康,除避免生物性感染危害,也需降低高溫熱危害。例如排有足夠人力以安排休息時間,其餘可參考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建議。
3. 若接種站設於醫療院所室內門診處,長者等候時在通風良好之室外是較安全作法,但同前點建議應事前規劃室外等候區配置方式。
▲通風良好處。(圖/翻攝王必勝臉書)
4. 醫療院所宜考慮規劃長者專用門診時段與區域,妥善運用指引所提「分時分眾」概念。
5. 過去長者接種流感疫苗之策略為利用鄰里催種,例如在社區設置接種站,方便民眾就近施打,也降低醫療院所負荷。此時需注意若為室內需有足夠通風換氣與確實限制滯留人數。
6. 在瑞典哥德堡,他們用一個戶外的球場或運動場當作疫苗注射場地,分成四條動線四個接種站。中間兩條是汽車通道,就像麥當勞得來速,在車上接受疫苗注射,完成後就開車到球場旁停車場休息,觀察一段時間沒異常反應後就離開。另外兩條路線則是給騎自行車或是行人接種疫苗,這是相當有創意又可以兼顧戶外通風的實例。
▲疫情爆發,不管是篩檢站、疫苗接種站,都需要排隊。(示意圖/記者李毓康攝)
總之,全球疫情依舊嚴峻,期盼透過以上建議,能夠促使疫苗接種規劃更加完善,提高疫苗接種率同時降低感染風險,早日達到群體免疫效果。
熱門點閱》
► 國產疫苗解套良方:生物相等性第三期臨床試驗(陳秀熙、許辰陽、張維容、林庭瑀、嚴明芳、陳立昇、任小萱)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我們想讓你知道…全球疫情依舊嚴峻,期盼透過專家建議,能夠促使疫苗接種規劃更加完善,提高疫苗接種率同時降低感染風險,早日達到群體免疫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