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文榮/數位券綁定是讓民眾疲乏的一場「選秀節目」 

我們想讓你知道…「數位券」機制設計得太複雜,機巧太多,自然而然降低了消費者持有的意願。

● 鍾文榮/科普經濟學作家、資深產業分析師

前陣子收到好幾家百貨公司週年慶的目錄,不約而同都把週年慶的時間技巧性的提前,這概念很簡單,就是設法讓消費者提前(提錢)消費。

雖然還在疫情期間,但百貨公司業者眼看今年的營業額受創,各品牌預購促銷活動此起彼落,滿額禮一家比一家還多,但卻在「振興五倍券」上栽了跟斗。這原因很簡單,「振興五倍券」即將在十月中發放,反而讓消費者多了預期心理,反正在十月份就多一筆錢可以消費,又何必在九月不理性的參加預購活動呢?

「數位券」綁定是一場消費選秀

先不論這「振興五倍券」的振興方案,能夠提振多少消費,但光是看這陣子對於「數位券」(即「振興五倍券」的電子支付綁定)的優惠方案以及八大加碼券的抽獎方案,簡直是五花八門到眼花繚亂,光是銀行信用卡就有31家加入(只差4家尚未加入)。複雜的綁卡方案與政府企圖擴大「數位券」領用的企圖心,可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然過度展露的訊息,真的能夠提高數位券的領用數嗎?

▲作者質疑政府的作法是否可以提升五倍券領用數。(圖/翻攝五倍券官網)

銀行的「數位券」綁定看起來像是一場選秀節目,出招的各家銀行看起來不太像是市場機能下的自發性優惠。大手筆的綁定優惠,高於日常刷卡的優惠活動,反而像是一場振興政策下的共襄盛舉,發卡銀行能夠從每筆刷卡手續費中賺到的比例並不多,高於行情的優惠,想必還是銀行自掏腰包。

機巧太多的數位券考驗人民

如媒體評論所言須要闖關解鎖的「數位券」,真能夠提高領用數嗎?根據金融聯合徵信中心的統計,以2021年為例,平均每人信用卡持卡張數約3.53張,尤以30歲到60歲的持卡張數高達4.79張最高。如果以此統計為基準,打算領數位券的人,可得在5家發卡銀行中,根據他們所提供的優惠方案,找到一家刷卡效用最高者。

想必一般人做日常消費時,消費的涉入性不會太高,但為了區區5千元的「數位券」,消費者卻要精心計算與計較優惠方案,直到一個最高的優惠方案為止,無異中提高了消費涉入性。從消費行為而言,提振邊際消費最好的方式是讓大家不要想太久,隨機擴大消費才對,但「數位券」一出,反而扯了後腿,凡消費時最好三思而後行,就像是去菜市場買菜,除了比價,還得討價還價,最後還不會忘記買蔥要求送韭菜,最好還要菜攤老闆多送幾個辣椒和蒜頭。

消費者喜歡便宜與優惠,自是為了提高他的消費者剩餘,增進消費福祉與滿足消費慾望。「數位券」機制設計得太複雜,機巧太多,自然而然降低了消費者持有的意願。

▲作者指出數位五倍券設計複雜。(圖/翻攝自五倍券官網)

過度展露的「數位券」反讓大家疲乏

信用卡或電子支付因為替代了現金支付,本來就有提振消費的功用,因為消費者掏現金支付時,大腦中會產生痛苦的感覺,而電子支付卻產生愉悅的感受。如果提高電子支付的涉入性,無異於讓消費者過度檢視,這下子愉悅的感受當然大打折扣,邊際消費也會受到抑制。

為了花區區5千元的「數位券」,人民可得闖關解鎖,加上運氣才能得到銀行與政府的加碼回饋,到底是政府在考驗人民的經濟智慧還是數學程度?

消費行為學上有個理論稱為「過度展露」,意思是消費者如果接受到過度的刺激,以致於產生熟悉與慣性,這都是訊息邊際效用過度遞減所造成的效果,讓消費者產生倦怠與疲乏。

這數位券鋪天蓋地的訊息與行銷活動,會不會落入這個「過度展露」的疲乏性結果?花錢本來就是一種滿足慾望的活動,如果人民的消費慾望沒有滿足,到底是企圖滿足什麼呢?

熱門點閱》

►謝金河/恒生跌千點 撐起香港經濟的兩隻腳被折斷

►李沃牆/恒大事件蔓延金融市場 全球債務違約拉警報

►解讀經濟學人》林建甫/QE退場後 副作用難以解決

►陳南光/長期結構性因素鬆動?誘發通膨上揚的五大警訊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鍾文榮專欄

鍾文榮專欄 鍾文榮

科普經濟學作家及資深產業分析師。經常四處臥底探究百姓生活,把枯燥的經濟分析轉成民眾能懂的文章。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