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一篇文章指出,通膨大增美國聯準會預測失準。圖為美國聯準會。(圖/路透)
(編按:《雲論》特別企劃「解讀經濟學人》」專欄,盼從每週重要的政經時事出發,邀請專家學者解析評論,提供台灣經濟與產業政策前進的動能,讓讀者與全球政經時事零距離。)
●林建甫 / 中信金融管理學院講座教授暨台大經濟系名譽教授
「大撒幣的副作用來了!負債瘋狂膨脹,各國QE如何退場?」這篇文章討論疫情期間大撒幣的負面影響正在發酵,各國央行該如何轉入收緊政策?文中主要論點:通膨大增打臉美國聯準會預測,英國議會抨擊央行買債買到上癮太危險,歐洲央行未來幾年應該都難以達到2%的通膨目標。貨幣政策效果不佳令人擔憂,…,然後再談量化寬鬆(QE)的退場。
QE帶來通膨與高負債
的確,去年3月以來,美國在QE無上限的政策操作下,聯準會將基本利率降到零,並且大量的增加貨幣供給。聯準會的資產從近期低點2019年9月的3.85兆美元已經膨脹到8.35兆(2021年8月底)。
但是在貨幣供給大量增加的情況下,加上美國經濟也真的復甦,需求面大增及去年基期低落的影響下,美國的通膨真的大量升高,數據顯示7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CPI) 5.28%,核心CPI為 4.23%。歐元區19國的CPI在8月上漲了3%,7月份也達2.2%。這些皆高於一般央行設定的2%目標。歐盟的問題比較小,這次沒有像美國QE 的厲害,再來通膨應會逐漸低落。
對比美國問題比較大,估計通膨仍可能持續一陣子,而且美國也將通膨輸出到全世界。然而聯準會主席鮑爾一直是鴿派,反對立即處理QE及通膨。
▲美聯儲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反對處理QE及通膨。(圖/路透)
雖然少數新興經濟體因為原物料、大宗商品的價格上漲得到利益,但接踵而來的輸入型通膨,新興經濟體普遍都難以對抗,只好加息對抗。 巴西、俄羅斯和土耳其等國已經率先開啟加息的循環,但加息本身不可避免地帶來負面效應,不但加重國內廠商及民眾的借貸成本,也讓政府債券付出更高的債息,無力其他振興措施來引導經濟復甦。
另外,美國在疫情下大量補貼及紓困,加上進行現代貨幣理論(MMT)的「財政赤字貨幣化」,現時公共債務已達28.5兆億美元,相當於GDP的135%。若與十年前歐債危機相比,美國公共債務與GDP比例,與當時瀕臨崩潰的義大利相若,只是略優於希臘的近170%。這已對未來全球經濟也埋下隱憂。
削減恐慌應不致重演
這篇文章中也提到「聯準會很怕2013年『削減恐慌』(taper tantrum)重演」。這是指2013年5月,當時聯準會主席柏南克發言提及聯準會可能要削減購債,引發市場憂心,當時10年公債殖利率遂由 2013 年 5 月證詞前的 1.94% 攀升至 2013 年 12 月底的 3.04% (12月的聯準會會議後宣布實際退場計畫後兩週),波及新興市場資產遭到大幅拋售,引發各國貨幣大貶等金融災難。
的確,市場在經歷過此災難之後,今年一直杯弓蛇影,擔心在未來聯準會減購債到來之際,歷史可能重演。去年新冠疫情大爆發後,10年期美債殖利率從2020年3月後一路下滑,最低點發生在8月初,大約是0.5%。之後便漸漸回升,今年的1月更一舉突破了1%的大關且加速上升,4月初最高來到1.78%,引發股市大幅下挫及新興市場資金出現階段性流出情況。還好近期又降回 1.3%。
▲10年期美債殖利率回升,4月初來到高點,引發股市大幅下挫及新興市場資金出現階段性流出情況。(圖/取自免費圖庫WUNDERSTOCK)
不過,現在的安排相較於2013年柏南克突然釋放退出信號,這次美聯準會已加注重事前預期引導。鮑爾八月底在全球央行年會會議的線上演講主題為《新冠疫情時期的貨幣政策》。
主要內容指出疫情後美國經濟有強勁復甦但不均衡,失業率雖已大降但仍過高;當前通膨水準較高,但判斷仍是暫時性的,如果通膨持續高,就會採取合適的行動;未來削減購債的時間和速度與加息的時間點脫鉤;在實現充分就業以及持續性的2%通膨目標之前,不會改變當前的利率。
因此目前市場對聯準會減購資產有充分預期,相信削減購債未來對全球資本市場的影響有限,市場恐慌及可能引起的巨幅波動不會再發生。
貧富不均惡化嚴重
文中後半提到「現在利率幾乎歸零,應該靠擴大財政支出或減稅才能拯救實體經濟。」「政府最該做的是,認清QE的限制與後果」。這些論點點出實體經濟的重要性,一味地靠貨幣政策,終究累積大量的流動性,造成流動性氾濫。而且除了物價上漲,文中沒有探討的是:金融資產的暴漲。這更惡化了貧富差距,產生嚴重不均的狀況。為什麼?
低利率的借貸環境,加上氾濫的資金。資金會選擇有報酬的地方去,資本市場就吸引大量的資金,形成股市持續創新高。而房地產因為有稀缺性及保值性,也讓資金蜂擁而入,續創新價。
▲作者指出房地產因為有稀缺性及保值性,也讓資金蜂擁而入,續創新價。(圖/記者湯興漢攝)
富人一般擁有較多資產,如股票、不動產物業等,窮人的資產卻是微不足道。在量化寬鬆政策下,股市、房市屢創新高,已經為富人帶來極可觀的進帳,富人還可利用低利率借錢來賺錢,創造更大財富。但退休人士,以及倚賴養老金、儲蓄所得過活的人,只能賺取微薄的收入,他們也都成了輸家。
孔子在《論語》季氏篇中曾指出:「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QE的結果就是這幾年下來,富者越富,貧者越貧,貧富不均更加嚴重。這也助長了社會的對立,造就世代鴻溝的日闊,也讓主張反貿易、反全球化的民粹主義風起雲湧,迎來國家的動盪與不安。
台灣的股市、房產也已經迎來一波不小的漲幅,雖然疫情最近也造成社會的恐慌,政府在控制好疫情的問題後,未來應該振興經濟並解決貧富不均的問題。
熱門點閱》
►解讀經濟學人》單驥/中國「早退先鋒隊」成型 退休金是中共不可承受之重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我們想讓你知道…一味地靠貨幣政策,終究累積大量的流動性,造成流動性氾濫。而且除了物價上漲,金融資產的暴漲。這更惡化了貧富差距,產生嚴重不均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