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識/發布未成熟「地震預測」只會造成低效「偽防災」

我們想讓你知道…希望大家著眼的是「日常防震準備」、「建築物強化」這種穩扎穩打的策略,而不是在某個不確定有無地震的日期躲在家裡、躲在戶外,做那種既容易疲乏又沒有實際效果的偽防災。

(編按:10/24台灣北部再度發生地震,引起民眾一陣恐慌。那麼,能否預測地震並提前預防?以下轉載地震科普團隊「震識」對網傳解釋「俄羅斯專家預測今年8月15日左右,花蓮地區會有7.7級的地震發生」,並說明「預測地震」實際效益。) 

震識/由地震學家馬國鳳教授與科普作家潘昌志(阿樹)共同成立的地震科普社群&部落格。

「有專家預測將會有大地震耶!你研究地震的怎麼看?」

地震學家或測報單位不會去跟任何地震預測的人士做「對賭」,因為兩邊的立足點是不一樣的。

對於地震學家或官方而言,因為不能預測地震,要是賭錯就死定了,畢竟人們會常由專家的說法調整對地震的風險評估,像2009的拉奎拉地震,義大利官方科學家就是先駁斥了地震預測謠言,接著又叫大家「照常生活」,結果後來大地震後被認為有「提出錯誤防災建議」的刑事責任。

所以,關於2021年8/15俄羅斯學者預測台灣地震的事件,我們的論點和看法很簡單:

「不管有沒有人做出地震預測的嘗試,你都需要做好各種地震防災的準備,風險意識不應受到不確定性高的地震預測所影響。」

接下來我們談談俄羅斯科學家的一部預測台灣地震的影片。

(呃不想幫危言聳聽的言論增加點閱耶,先不放連結)

▲俄國科學家預測花蓮將在八月中旬有地震發生 。(圖/翻攝Youtube「Geoquake」)

俄羅斯學者預測地震發生

他和過去一般提出預言的民間地震達人不太一樣,因為他有些科學背景、裡頭講的地質地物概念也都大致正確,甚至有把他的想法發表到學術期刊上,然而問題是:

1.用了科學方法,也不代表真的他有辦法準確預測地震。

有科學期刊認證,只是說明他沒有在唬爛,有根有據的,但實際上就像一個新的醫療方法剛問世,不會有幾個醫生真的敢用,甚至未來可能也會發現到更多缺點而停用一般,這種充滿未知的科學,要拿來做為防災依據,真的太難。

2.「準確度」背後的認知偏誤。

所謂的「準確預測」,在科學上、心理層面上都會有相當的落差,當能容許的誤差越大,就越能宣稱命中。然而那是真的嗎?比如規模正負誤差1、地點差100公里、時間差一兩個月,有些人會認為都是「準的」,但事實上這樣的資訊並無法被有效用來防災。

這樣的資訊,其實要「闢謠」是很難的,我們更不可能跟大家說「○月○日不會有大地震」,因為機率本來就不是零,嚴正駁斥被當成在對賭,就糟了!

▲台灣各地「一生中可能遭遇到的最大地震震度」。(圖/翻攝自「震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

今天po這張圖,就是告訴大家,目前像是加州、日本和國內開始推動的「地震潛勢」概念,就是在整合統計資料和地理物理、地質學上的證據後,統合出來的結果,短期無法預測,但長期的風險評估仍可以做,這張圖想呈現的是「未來會遇到可能的最大震度。

花蓮本來地震就多、震度潛勢也偏高,希望大家著眼的是「日常防震準備」、「建築物強化」這種穩扎穩打的策略,而不是在某個不確定會不會真的有地震的日期去躲在家裡、躲在戶外,做那種既容易疲乏又沒有實際效果的偽防災。我相信這是每個地震專家都會建議的事!

熱門點閱》

►謝宗學/正視基層診所「生存危機」 迎接解封輕症衝擊

►研之有物/病毒跟人潮「趴趴走」!人流研究預測重熱區

►謝宗學/疫情前生活永別了 一生外出戴口罩 

►沈政男/口罩當護身符 有戴有保庇

● 本文獲得授權,轉載自「震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臉書專頁。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