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城論壇》趙春山/台海關係缺溝通管道 朝野應正面看待兩岸城市交流

我們想讓你知道…政府在推動兩岸政策時,應採取「區別對待」的策略,考量台灣民眾對兩岸民間正常交流的需求,尤其是和民生議題有關的兩岸經貿互動。

● 趙春山/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

台北上海「雙城論壇」12月1日以視訊方式登場,在台海緊張情勢成為全球關注焦點的此刻,今年的論壇來的正是時候。希望如中國大陸官媒刊出的讀者投書所說,能像「嚴冬裡吹來一絲暖風,雖不能立即消冰化雪,但卻讓人感覺到春天的可貴,心生春暖花開的嚮往。」

2016年民進黨政府上台後,兩岸關係在政治、外交、軍事3個領域,皆出現針鋒相對的狀態;但根據《聯合報》最近一兩年所做的「兩岸關係年度大調查」,台灣民眾對於兩岸經貿和社會關係的看法,並未因此受到負面影響。

兩岸政策應「區別對待」

此外,台灣民眾對於中共政權和中國大陸人民的認知,存有很大的差異性:對中共政權的印象不佳,但對兩岸的人際交往,卻給予相當正面的評價。

因此,政府在推動兩岸政策時,應採取「區別對待」的策略,考量台灣民眾對兩岸民間正常交流的需求,尤其是和民生議題有關的兩岸經貿互動。

柯文哲,雙城論壇,台北市,上海市,龔正,陳通,五個互相,十九屆六中全會,歷史決議,拜登,兩岸一家親

▲拜登政府則採「區別對待」來處理與中共之間的競合關係。(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美國拜登政府就是採取此策略,處理與中共之間的競合關係,即拜登雖沒有放棄與中共的戰略競爭,但美國貿易代表戴琪10月曾在演講中提出「再掛鉤」(re-coupling)和「持久共存」(durable coexistence)的概念,以避免中美貿易關係出現「零和賽局」。

近期中共以「反獨」為名,拿遠東集團開刀,也是另一類型的「區別對待」策略。

習近平在中共「19屆6中全會」通過的第三份《歷史決議》中,涉及台灣問題的篇幅雖不多,但強調他任內「以兩岸一家親理念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出台一系列惠及廣大台胞的政策,加強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

顯然,中共不再「寄希望於台灣統治當局」,但沒有放棄「更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相信習近平明(2022)年在中共「20大」順利延任後,也會以深化兩岸民間交流,做為對台政策的重點。

雙城論壇合作共贏

「雙城論壇」的定位是城市對城市的交流,期待創造合作共贏。從2010年起,台北、上海兩市即舉辦論壇至今,並簽訂了36項交流《合作備忘錄》(MOU)。

今年雙城論壇主題為「新經濟,新發展」,雙方就創新科技、野生動物保育,以及民族樂團、樂器等議題進行交流,並簽署3項MOU。

柯文哲,雙城論壇,台北市,上海市,龔正,陳通,五個互相,十九屆六中全會,歷史決議,拜登,兩岸一家親

▲2021台北上海雙城論壇,雙方簽約後揮手道別。(圖/記者林敬旻攝)

我們記得柯文哲市長,是因為一句「兩岸一家親」和他的「五個互相」,即「互相認識、互相了解、互相尊重、互相合作、互相諒解」,讓他取得與對岸建立互信的基礎。我們更不會忘記陸委會主委邱太三,也曾表達對「兩岸春暖花開」的期待。

因此,我們希望「雙城論壇」營造的兩市友好氛圍,能夠擴散到兩岸關係。從兩岸人民的福祉出發,我認為兩岸溝通的管道越多越好,而且應該是多層次、多面向的溝通。

兩岸關係目前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溝通的管道。在「已讀不回」的情況下,兩岸隨時會因誤判而有擦槍走火的可能。雖然近年來中美緊張關係升高,但雙方具有《海上意外相遇行為準則》(CUES)和兩國防務部門之間的熱線電話,以進行必要的危機預防和溝通。

柯文哲,雙城論壇,台北市,上海市,龔正,陳通,五個互相,十九屆六中全會,歷史決議,拜登,兩岸一家親

▲東森集團總裁王令麟受邀出席2021台北上海雙城論壇。(圖/記者林敬旻攝)

當然,台灣地方政府無法扮演危機管理的角色,但中國人常說「見面三分情」,柯市長至少可以向對岸傳達,台灣人民盼望兩岸改善關係的正確訊息。

由於台灣的政黨競爭,常常異化為政黨惡鬥。因此,我們希望社會各界能正面看待兩岸城市交流,不要讓「雙城論壇」挑起台灣內部的政爭,中央與地方也應相互配合,為改善兩岸關係一同努力。

在當前兩岸和台灣內部皆敏感的政治氣候下,如何落實「雙城論壇」的成果,不僅考驗柯市長的政治智慧,也考驗中央政府的執政能力。

熱門點閱》

► 蔡錫勳/安倍視訊演說vs外務大臣訪陸 岸田內閣對台政策角力戰

► 周天瑋/大歷史鐵律:解讀習近平的「頂層設計 底層戰略」

► ET民調》吳崑玉/國民黨真正的破口在依賴空戰

► 1218公投》苦苓/國民黨四項公投的戰略大錯誤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趙春山專欄

趙春山專欄 趙春山

曾任政大國關中心副主任、東亞所及俄羅斯所所長,並參與政府中國大陸事務諮詢工作,見證兩岸關係不同階段的發展。深信只有兩岸和平對話才能創造兩岸互利共贏的局面。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