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四公投》李敏/重啟核四 給台灣一個機會

我們想讓你知道…核四廠重啟公投的通過無法立刻解決未來數年缺電的困擾。但核四廠商轉後可以維持供電的穩定、平穩電價、減少空汙、大幅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並促進國家能源供應的安全。

● 李敏/清華大學原子科學院院長、「以核養綠」公投發起人

四大公投日迫近,藍綠兩黨積極動員支持者造勢,本應就事論事的公投,已經被操作成選舉。造勢時單純的口號,談不上道理或理念,激情過後,輸贏雙方各自偃旗息鼓,社會將更加地兩極化。

斷層「疑慮」未經科學證實 

執政黨不同意核四商轉公投,主要以「核四廠不安全」與「核廢料無法處理」為切入點。而他們認為核四廠不安全的原因有二:一為核四廠先天不良,從設計、施工,到試運轉測試有諸多疑慮;另為穿越廠址下方的 S 斷層及澳底外海長達 90 公里的斷層。

該代碼為 S 的斷層確實存在。某些地質學者「獨排眾議」,堅持該斷層隨時可以活跳跳地把核四廠震毀,但他們也拿不出足以讓地質界認同的論述或證據。而澳底外海長達 90 公里的斷層是數條不連續,甚至平行的地質線型缺陷相連所產生。

▲學者指稱核四當地斷層帶具有危險性,卻拿不出相關學術研究背書。(圖/翻攝台灣活動斷層觀測系統)

這些學者在記者會中拿不出完整的數據與報告,背書的依據只是「會議紀錄」而已。官方具公權力的研究單位,此時也不願或不被允許召集專業人士,依學術倫理討論此爭議,澄清大家的疑慮。如果這些地質學者所言屬實,那不僅核四,澳底,甚至整個東北角的居民都一直生活在被毀滅的恐懼之中,難道執政黨沒有責任澄清嗎?由此看來,我們的政府要的是選舉輸贏,不是基於科學事實所做的決策。

反方代表態度前後不一致

在第二次公投說明會中,核四商轉公投反方代表為具核電背景的工程師,台電核能發電處的許永輝處長。他的論述是反對核四再啟,應該不奇怪,但他提出核四不安全的依據居然是「核四廠試運轉測試未完成」。

天啊!他忘記他自己在2014 年 7 月的經濟部記者會,以核四廠模中主任和核四廠試運轉測試負責人的身分,宣布核四廠試運轉測試「完成」,送原能會審查。每份送至原能會審查的試運轉報告上都有他的簽名耶。

在說明會中,他企圖以安檢報告來誤導民眾,核四安檢是經濟部為確保試運轉測試的品質,是由一組台電其他核電廠經驗豐富的工程師與奇異、日立的工程師平行施作,且在無台電成員之專家小組獨立運作下完成。兩個報告內容雖均為試運轉測試的結果,但有不同的位階,既然是平行施作,就該由不同的人簽署負責。

▲第二場重啟核四公投意見發表會,反方代表許永輝。作者指出他過去曾簽屬商轉報告同意,如今卻指稱核四有問題,有雙重嫌疑。(圖/記者林敬旻攝)

104 年 7 月 30 日,許永輝既然簽名同意將試運轉報告送到原能會,代表核四廠已經認為試運轉測試的結果是合格的;110 年 11 月 18 日公投說明會,許永輝卻說,核四廠的試運轉測試有許多的問題!兩個許永輝,一個有知情不報瀆職的嫌疑,另一個有承上意欺騙民眾的嫌疑。在同事眼中,專業能力出眾、具核安素養、負責認真的專業人士許永輝會是哪一種呢?

錯誤政策衝擊電力系統 核四穩定能源供應

核四安不安全各說各話,如果民進黨政府視核四為眼中釘,也不認為我們需要核四,那就把核四廠廢了吧!民進黨大權在握,一紙命令,電廠重要設備拆了,一了百了,為什麼不敢?但民進黨沒有將核四廠廢除的本事或本錢,徹底廢掉核四,3000 億誰出!由台電公司以打銷呆帳的方式分年攤提、靠發行公司債募資而使債信評等變差,皆將大幅增加公司的營運成本,進而衝擊電價。政府錯誤的能源政策已將台灣的電力系統推入泥沼,未來數年,供電系統中沒有足夠的可調控發電機組已是鐵一般的事實,權宜措施為延緩興達與麥寮老舊且低效率的燃煤機組除役,犧牲中南部國人的肺,成就北部沒有擔當無良政客的私人野心。

核四廠重啟公投的通過無法立刻解決未來數年缺電的困擾。但核四廠商轉後可以維持供電的穩定、平穩電價、減少空汙、大幅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並促進國家能源供應的安全。執政黨需要鞭策才會聽話,我們要拍桌子,大聲地告訴蔡英文,將核四廠還給我們!支持公投是表達我們意願的唯一途徑,給自己一個機會,給這個國家一個機會,12 月 18 日一定要呼朋引伴,投票支持公投第 17 案,重啟核四公投。

熱門點閱》

►核四公投》林彥良/民眾該如何辨別台電對於核電反覆的立場

►萊豬公投》李淳/拒萊豬進口有價!別落入自己創造的枷鎖中

►藻礁公投》陳一新/不要跟著政治人物走

►1218公投》陳瑞麟/從風險倫理學看三大公投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奔騰思潮」,原標題「【李敏觀點】重啟核四,給台灣一個機會」,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奔騰思潮專欄

奔騰思潮專欄 奔騰思潮

《奔騰天下》以奔騰思潮對公共事務的關心為基石,期待在百家爭鳴的網路世代中觸及更多年齡層、價值觀甚至不同世代的閱聽人,提供理性對話且能容納紛呈意見的交流平台。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