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美蘭/未能以優勢養實力「貿然選邊」 烏克蘭招致「危機三部曲」

我們想讓你知道…當烏克蘭具有歐俄間之地緣政、經優勢時,卻未能善用此優勢,先厚植國家實力,就貿然選邊站,招致國家一再陷入危機中。

● 洪美蘭/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俄羅斯所教授

烏克蘭為尋求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以下簡稱北約,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NATO)不但招致俄羅斯於2月21日承認,烏東與基輔中央政權爭戰多年,尋求分離自治的頓內茨克人民共和國(Donetsk People's Republic)與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Lugansk People's Republic)之獨立地位;俄國總統普欽(Влади́мир Пу́тин/Vladimir Putin)更於2月24日對烏克蘭採取「特別軍事行動」,他表示目的「在於保護這八年來一直遭受基輔政權欺凌和種族滅絕的人,尋求烏克蘭的非軍事化和去納粹化」。

▲俄羅斯總統普丁簽署協議承認烏克蘭東部頓內茨克人民共和國(Donetsk People's Republic)和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Lugansk People's Republic)獨立。(圖/路透社)

烏克蘭危機進入了第三部曲。面對軍事大國──俄羅斯的兵臨城下,基輔當局必須再次做出明智的抉擇,才能置死地而後「重生」,雖然普欽已經以今年初出兵為哈薩克平亂為例,說明「特別軍事行動」不包括佔領烏克蘭,將「尊重後蘇聯地區重新形成的國家和尊重它們的主權」。

烏俄矛盾已久 埋下危機種子

縱使不論俄烏的歷史糾結遠因,例如,雖然俄羅斯與烏克蘭同為斯拉夫民族,起源於基輔羅斯,故普欽說「烏克蘭對俄羅斯來說,不僅是鄰國,更是歷史的一部分」。然而,烏克蘭人卻認為,他們屬於「哥薩克民族」,有自己的語言。烏克蘭著名的民族詩人Taras Shevchenko即致力於以烏克蘭語創作,以對抗帝俄的「俄羅斯化運動」。

若提及1932-1933年的大飢荒,烏克蘭人更是對俄深具仇視心理,因為他們認為那是史達林迫害烏克蘭人的史證。因此,普欽稱「烏克蘭是前蘇聯領導人列寧『人為』創立出來的國家」,烏克蘭人肯定無法認同。俄烏兩國的歷史糾結已經讓彼此無法釋懷,更遑論蘇聯瓦解後,俄、烏基於各自國家發展的政經利益所產生的諸多糾葛,成為了近期烏克蘭危機序曲的源頭。

克里米亞公投 首次烏克蘭危機

首先,當俄羅斯總統普欽在2012年起即積極倡議獨立國協國家(以下簡稱獨協)整合建立「歐亞經濟聯盟」(Eurasian Economic Union),藉此裨益原蘇聯地區和俄國成為連接歐亞經濟之橋樑,帶動國家經濟發展。烏克蘭卻於2013年11月轉為欲與歐盟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棄俄國的「歐亞經濟聯盟」而加入歐盟經濟整合區內,此舉成為普欽對外政策的一大挫敗。因此烏克蘭招致克里米亞公投加入俄羅斯聯邦,以及烏東地區分離自治的動亂,國家分裂的首次烏克蘭危機。

▲俄羅斯裝甲車隊日前進入克里米亞。(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面對烏克蘭的親西方之舉,俄國不但以其主導的「俄、白、哈關稅同盟」解除與烏國的自由貿易,致使烏國與獨協國家之貿易日益下降,逐漸失去東部市場;甚至在興建北溪1號和規劃南溪線(後於2014年底棄南溪改擴建藍溪線)後,積極與德國主建「北溪二號」(Nord Stream 2),降低能源輸歐過境烏國,使俄烏間的能源臍帶關係即將喪失。在俄烏經濟關係趨向薄弱下,未來烏克蘭在歐俄間的地緣政、經地位將僅剩軍事戰略角色,此對烏國而言,國家安全風險更高,難怪其選擇打歐洲安全牌,轉向積極欲加入北約。但卻牴觸俄國「北約東擴」的底線,淪為美俄角力的「戰場」,國家危機再現。

德國犧牲烏國優勢 烏克蘭危機再現

事實上烏克蘭危機再現,深究其源,可歸咎於2021年1月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上台後,加大對俄施壓之際,3月基輔軍對烏東採取小規模行動,被解讀為美國暗中促使,引發烏東戰事升温。故烏東與基輔軍間僵持八年多之情勢,才會突然從去(2021)年4月引來俄國大軍壓境。

當拜登4月28日在國會演說中表達欲與俄改善關係,並於5月宣佈豁免對北溪2號大多數經濟制裁後,烏國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在2021年9月會晤拜登,探詢烏國入北約的時間表。因為北溪2號顯然是德國基於現實主義的國家利益,犧牲烏國原有的歐俄地緣經濟優勢,因此,烏克蘭轉而積極尋求美國支援,希望盡快加入以美國為主的北約組織。美國因此重啟雙邊的戰略夥伴委員會,並提供安全援助和軍售。美烏軍事往來日趨密切,更遑論2018年3月北約早已承認烏克蘭的「申請國」(aspirant country)地位,引發俄國安全疑慮,故去(2021)年11月底俄國再次陳兵嚇阻烏克蘭加入北約。

▲作者指出,德國為了能源利益,犧牲烏克蘭地緣優勢。圖為俄羅斯通過德國輸送到歐盟的天然氣管線北溪2號(Nord Stream 2)。(圖/路透社)

然而,烏克蘭基於現有民意多傾向於以加入北約作為國家安全的選項,且當前的基輔政權多認為已經入憲的「加入歐盟和北約」是國家民族的既定方向。因此,當同為歐陸的法德,不願見到戰事在歐陸本土發生,而積極斡旋時,卻未能使烏克蘭認真思考遵循先前的「明斯克」協議,來化解俄國大軍壓境的危機,終至俄國以烏克蘭堅持入北約,無意落實明斯克協議,而承認烏東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和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獨立,以及如今對烏克蘭採取「特別軍事行動」,烏克蘭危機進入第三部曲之窘境。

當烏克蘭具有歐俄間之地緣政、經優勢時,卻未能善用此優勢,先厚植國家實力,就貿然選邊站,招致國家一再陷入危機中。同樣面臨中美角力的台灣,烏克蘭危機事件,相當值得台灣借鏡思考。

熱門點閱》

►張登及/俄美中三強在烏克蘭衝突中的損益表

►霧谷晶策/普丁開打!盤點烏俄危機發展 近期兩岸各國回應一次看

►楊三億/活在強權縫隙中!美歐俄角力如何釀成烏克蘭危機

►葉耀元/俄進入烏東測「西方國家底線」 烏俄衝突是場「死局」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