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宣布對等關稅。(圖/路透社)
●譚偉恩/國立中興大學國政所教授
面對美國總統Trump的「解放日」關稅措施,絕多數昔日的貿易夥伴都陷入不知如何是好的窘境,各種策略都在檯面上被一遍又一遍反覆思慮,但究竟怎麼回應才能讓自己的衝擊最小,沒有任何國家有信心。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歐盟(European Union, EU)執委會主席提議與美國協商出一個相互削減貿易關稅的方案,並附加嚇阻意涵的警告,表示EU也有能力對美國進行貿易報復。
關稅措施的計算公式 核心思維就是「縮減美國進口」
EU的經貿實力不是一般中小型國家可以想像或比擬的,它目前對於Trump關稅政策的回應大致上就是所有美國貿易夥伴能夠做倒的「最佳版本」,但實質效果如何還有待接下來幾天的發展。
此外,瑞士早在Trump的「解放日」行動之前,就已對來自美國的商品採「零關稅」,但卻未能豁免於此波「互惠關稅」的風暴中,令該國政府與企業困惑不矣。
值得一提的是,瑞士究竟是被課徵31%還是32%的稅率,目前似乎在白宮及美國貿易代表署之間有了分歧。不過,瑞士的例子提醒我們,Trump在乎的是貿易夥伴有無對美享有「巨大的貿易順差」,由於2024年瑞士對美國的貿易順差額高達到385億美元,故而就算對美國商品不課徵進口關稅,Trump也一樣不會放過瑞士。
「解放日」關稅措施的基礎是一個Trump幕僚設計出來的計算公式,而這個公式背後有一個核心思維,就是「縮減美國的進口」。然而,從國際貿易的學理和總體經濟的相關理論來看,美國長期以來的貿易逆差現並不是單純進口太多的問題,而是美國製造力太弱以致於出口表現好不起來。
所以,如果美國可以讓自己的出口表現有所改善,貿易逆差的問題同樣也會獲得緩解,但追求做事效率的Trump深知,直接以無理又不合於當前國際貿易建制的關稅來「縮減進口」是最快又有效的策略。
職是之故,和瑞士同樣享有對美巨額貿易順差的台灣,無法只靠降低或歸零對美國的貿易關稅,就跟Trump政府順利地談成FTA(暫且排除其它妨礙此協定的政治因素)。台灣還必須設法降低對美國的貿易出超,幫助美國縮減對台灣貨品的進口,才能讓Trump有誘因跟我們協商一個對彼此更好的貿易協定。
▼「解放日」關稅措施的基礎是一個Trump幕僚設計出來的計算公式,而這個公式背後有一個核心思維,就是「縮減美國的進口」。(圖/攝影師陳耀恩授權ETtoday新聞雲使用)
賴總統因應策略 已定錨在正確方向
本文認為,賴總統目前提出的因應策略已定錨在正確之方向,但後續需要注意如下小細節,才能增加談判成功的機率。首先,根據4月2日美國行政命令14257號的內容(特別是第3段的(f)款),任何出口到美國的貨品若具有20%以上的美國價值時,就可以免課徵附加的關稅。
這意謂著,同類產品(like products)在輸往美國時,若一個擁有高於20%的美國成份,而另一個沒有時,前者不需要擔心「解放日」關稅措施。毋寧,貿易夥伴國如果真的難以縮減對美國的出口,就要設法在生產過程中提高美國製造或美國成分的比重。
其次,台灣絕對不能先行主動自己調降對美國的進口關稅,因為這樣會被其它同為WTO的會員(包括中國)要求「一視同仁」。因此,一定要堅持賴總統說的,用談判和簽署FTA的方式來降低對美國產品的關稅(或其它的非關稅貿易障礙),如此才能在現行有效的GATT IVXX例外條款下豁免於「最惠國待遇」的義務,將關稅削減或歸零的效果只限縮在美國身上。
同時,如果這樣的協議可以在台美之間談成,就會產生示範效果,引發其它國家也跟台灣簽署類似的降稅型雙邊FTA。
Trump雖然是一位「異於常人」的美國總統,並且帶給各國許多困擾,但只要美國還是世界級的強權且短期間不會衰亡,身為小國的台灣就必須找到與之相處互動的方法。以小事大仰賴智慧,而非意氣用事;亂世之際動盪雖多,卻也處處是絕地逢生之契機。
▼賴總統目前提出的因應策略已定錨在正確之方向,但後續需要注意如下小細節,才能增加談判成功的機率。(組圖/路透社)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我們想讓你知道…Trump雖然是一位「異於常人」的美國總統,但只要美國還是世界級的強權且短期間不會衰亡,身為小國的台灣就必須找到與之相處互動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