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單驥/中央大學榮譽教授、APIAA院士
公投核四不重啟,三接過關,天然氣就能從北台灣輸入,但這也是幾年後的事了,目前,台灣正面臨供電危機,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說,今年就會發生大缺電;能源專家也預估,最遲2023年就會出現缺電危機。缺電的「狼」是真的來了。
而這狼,也許會來得又急又猛,當然,除台積電有專屬電網外,台灣絕大多數的產業,都將深受影響。屆時,可能不受停電所困的台積電,或可成為台灣漆黑夜空下少數幾盞「明燈」,畢竟他是「護國神山」。
電力短缺 將影響所有產業發展
當然,這個說法太反諷,但它的確反射出一個殘酷的現實,那就是,當電力出現結構性、長期性的短缺時,勢必由上游而至中、下游地影響到所有產業的發展、它必會直接地打擊台灣的投資信心、消費信心乃至台灣經濟。而這樣的情形,它不但是現在進行式,很可能已是個不可逆的趨勢。
▲當電力出現結構性、長期性的短缺時,勢必由上游而至中、下游地影響到所有產業的發展、它必會直接地打擊台灣的投資信心、消費信心乃至台灣經濟。(圖/台積電提供)
更值得注意的一個關鍵問題是,在面對電力長期性的短缺下,我們能否順利地完成工業的轉型與升級,達到「工業4.0」的目標呢?所謂數位轉型、虛實整合、物聯網 (IoT)、雲端運算與分析等等,這些未來重要的產業發展趨勢,在缺電、電壓不穩或長期減壓下,變得鏡花水月般,既不切實際、也不能落實。而台灣在諸如電動車及電動機車的發展上,是否因缺電而無法大步推廣,而錯失時代良機?
外傳中國大陸「海爾」的家用電器能在巴基斯坦賣得很好,但其他如日本、南韓等知名家電都賣不過海爾?答案是,因為海爾深知巴國缺電,電壓不穩,因此在出口巴國家電的電壓的設計上,能容忍更大輻度的升降壓,而不損及電器品的正常應用。當然,這樣的情況,它無法適用於積極力爭產業升級的台灣,更是對台灣須進口的民生用品、產業機器設備的一大損傷。
燃煤占比難再升 非核家園怎發電?
缺電疑慮已不再是台灣內部的經濟問題,已成為國際間貿易與減碳防止氣候暖化上的大問題,且會直接影響台灣經濟的命脈:對外貿易。歐盟現推動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草案,預計將自2026年起實際地開徵進口商品的碳關稅,而我經濟部表示:「台灣主要受衝擊產業為鋼鐵、水泥、紡織等高耗能產業,不包括晶圓,涵蓋台灣對歐洲出口約3%到5%。」其實,情況可能被低估不少。別忘了,彼時正是我政府規劃2025年核電歸零之時,這麼大的電力缺口,要如何填補,復又能減碳呢?
▲政府規劃2025年核電歸零,屆時,這麼大的電力缺口,要如何填補,還要能減碳呢?圖為台電核四廠。(圖/台電提供)
更有甚者,也有專家指出,聯合國氣候峰會近期通過的「格拉斯哥氣候公約」,明確要求各國減少用煤。我台灣煤發電的占比,即使能順利地在2025年降至目標三成,也勢難再提高。
為此,在煤、核能等在台灣都相繼地被判出局後,只剩下天然氣來獨挑台灣發電大梁。但天然氣又貴、又有極大環保疑慮的甲烷,環保人士指出,「天然氣的洩漏率達1.9%至5.6%,其中的1.4%至4.9%是在管線輸送時洩漏掉」,這對環保及防止暖化來說是個硬傷;且台灣目前天然氣儲槽周轉天數在夏季僅有七天,在人為抗爭連連下,誰能保證這天然氣發電能一路走到底?
棄核電擁綠能 捨了彩券失了扁擔
現今,台灣電力不只短缺,且有著很大長期、結構性的危機。核能猶如扁擔,是台灣經濟發展與轉型升級的脊柱 (base load),當我們無情地把這脊柱扔掉,去擁抱這些時興的「綠能」時,我們實已不自覺地落入中山先生在《三民主義》中所說「扁擔與彩券」的古老寓言矣。
熱門點閱》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經濟日報」,原標題【台灣產業發展的願景在哪裡?】。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我們想讓你知道…當電力出現結構性、長期性的短缺時,勢必由上游而至中、下游地影響到所有產業的發展、它必會直接地打擊台灣的投資信心、消費信心乃至台灣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