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臉書、IG讓你更焦慮?剖析人為什麼喜歡偽裝自己

我們想讓你知道…現在每個人都在社交媒體上向別人展示自己的生活,要讓別人看到自己總是很成功、很快樂的樣子,那股壓力就更大了。

▲你感到焦慮,經常是身體和大腦試著要告訴你,你的環境出了問題,而你或你周圍的成年人需要有所改變。示意圖。(圖/Pexels)

● 蘇.諾爾斯(Sue Knowles)、布麗迪.蓋樂格(Bridie Gallagher)、菲比.麥克尤恩(Phoebe McEwen)/資深臨床心理學家、資深臨床心理學家、大學生

如果你正與自身的焦慮搏鬥,你或許會想:「為什麼是我遭受這種折磨?!」當我們環顧身邊的朋友、老師,甚至家人時,看似唯獨自己在和恐懼或緊張的情緒奮戰,也好像只有自己的生活會受到這些情緒左右。但我們從研究中得知,你並不孤單,有這種情況的不只你一人。每年焦慮都會影響許多人的生活,包括年輕人和老年人,既然如此,為什麼我們總感覺深受焦慮所苦的人很少見呢?

在現代文化中,我們總教導自己的孩子不要輕易向外人顯示弱點或痛處。大多數人從學校或從父母身上學到,每當自己感到焦慮或悲傷等負面情緒時,都應該隱藏起來,「裝出勇敢的樣子」,這樣我們就不會「看起來很幼稚」,而且表現得像是我們現有年紀該有的樣子。現在每個人都在社交媒體上向別人展示自己的生活,要讓別人看到自己總是很成功、很快樂的樣子,那股壓力就更大了。

有時候當我們覺得難以向他人展示部分的自己或真實感受,我們就會隱藏自己的恐懼。我們會因為這些糟糕的感覺而感到全然的孤獨,緊接著這些感覺通常會更強烈地控制自己及日後所做的選擇。在你生活的此刻,你之所以感到比身邊的人更焦慮,原因有很多,不過,重要的是要記住,其他人可能更善於隱藏他們的恐懼!

我是不是壞掉了?

有些嬰兒會較為敏感,並且對於新的感官知覺和經驗會有不同的反應。心理學家認為,這些嬰兒有一種「焦慮的氣質」,因為他們在接觸新事物時比其他嬰兒更容易心煩意亂,之後需要更長的時間冷靜下來。沒有任何單一基因或因素能決定我們是否會比別人更焦慮,這取決於所有事情結合在一起的方式,從而影響一個複雜的、獨一無二的你。

生物學無法解釋所有事情;或許你運氣很好,一出生就有好的基因,但人生總會給你一些狗屁倒灶的事,讓你苦無辦法或資源應對,徒增壓力。如果你平常就是個冷靜、隨和的人,很少有焦慮的經驗,你仍會有經歷高壓的時期,這時你受威脅的大腦很快變得更加活躍且敏感。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有感覺自己「壞掉了」的時候,這是沒關係的。不好是沒關係的(It’s OK to not be OK)。如果你習慣當一名解決問題的人,那麼這些壓力充滿的時刻,以及自己無法掌控全局的感覺,絕對會對你造成重大打擊,讓你對於自我的一些看法存疑。這種關於如何看待自我的挑戰,會令人更加緊張不安。

大家都知道,我們無法改變身上遺傳而來的基因;然而,我們常提醒自己以及與年輕人:那些讓我們更容易焦慮的基因也可以是種祝福。身為敏感和反應敏捷的人,這種特質不論對你自己或身邊的人都有許多好處,只是需要你花多一點時間去學習和理解你的身體感官知覺和想法,如此你便能找到有效管理它們的方法,感覺更有掌控力。

▲蘇.諾爾斯、布麗迪.蓋樂格、菲比.麥克尤恩所著,《沒事的,我的焦慮怪獸》,天下雜誌出版。(圖/天下雜誌提供)

熱門點閱》

► 哪裡好就往哪裡去 老闆朝令夕改到底對還錯?

► 王道維/首屆108課綱生將入學 掌握申請校系特質填志願

► 許文彬/少將因2880元淪冤囚 談微罪除罪化可行性 2207902

► 陳立誠/溫昇四度經濟損失多少? 駁斥學者之聳聽危言

●本文獲出版社授權,摘自「《沒事的,我的焦慮怪獸》」。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