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瑋談霸權與文明》霸權戰略絕對不能忽視這一個高地

我們想讓你知道…從東方與西方,我們都可以看到,霸權的戰略抉擇,不論是在古代還是當代,都不能忽視一個高地:在一定程度上,要做文化價值領導,取得同意,以意服人。這個高地,化約為最簡明的兩個字,便是文明。

● 周天瑋/法學博士,美國資深律師,專精於國際事務,關切法哲學、法治並常年論述美國政經、文化和思想

一般大家都說,美國是霸權,而中國崛起了,結束了韜光養晦,想要爭霸。一般做國際政治和戰略分析,都是這麼看的。

什麼是霸權

什麼是霸權(hegemony)?霸權是指一個國家在國際體系中,擁有政治、軍事和外交上強大的能力和影響力。更廣泛一些說,這個國家並且佔據著文化與意識形態上的領導地位,而他國接納。

霸權按照影響力的大小,可以分為區域霸權和超級強權,美國在世界70個國家設有軍事基地,所以美國是超級強權。而中國在經濟規模上,世界排名第二,軍事和外交實力大約處於區域霸權和超級強權之間。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美國時間5月26日在華盛頓發表演說,上任後首次介紹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指出中國的經濟、外交、軍事和技術力量日益增強,是世界上唯一不僅具有重塑國際秩序的意圖,又具備了重塑國際秩序的能力的國家

因此,美國把中國當作「對國際秩序最嚴重的長期挑戰」,他的意思,就是美中兩國處於爭霸狀態。

中國反對這樣的提法,認為它反映冷戰思維,要求美國切實尊重中方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

凡霸權必有其戰略,美國是什麼樣的霸權?中國要成為什麼樣的霸權?首先必須看什麼是霸。

西方之霸

「霸」這個字眼,西方在古希臘時代就有了,意思是to lead。對於它的含義,義大利的哲學家戈蘭奇(Antonio Gramsci)受到馬基維利和馬克思影響,他認為,「霸」其實同時存在著「以意服人」(consent,取得同意)(如果翻譯為「以德服人」,未必準確)和「以力服人」(coercion)兩層意思;特別是進入現代,霸權必須含有智識和道德性,願意結盟和妥協,不能夠僅只遂行本身的經濟利益。

一個有效而成功的「霸」,便是有效而成功的領導,在西方世界的含義之中,要求涵蓋著善於形成共同的思維型態、現實認知,以及彼此能夠認同的常識。如果領導的方法,有相當一定部分立足於文化價值的認同,和平領導便是可能的,不必然需要仰賴武力征服。

霸,所以在西方是一個中性詞彙,它本身可好可壞、可善可惡。成功的霸權,便是成功的領導,它完全可以做出具體貢獻。相反地,四處耀武揚威,卻外強中乾,缺乏核心文化價值理念,未必能領導,在西方的定義底下,也未必是霸。

中國之霸

在古代華夏,很有趣,「霸」最初也和古希臘一樣,有著同樣的中性含義。

我們看春秋五霸的第一個霸主齊桓公,歷史上得到很高的評價。他在東周衰敗的時代,能夠「尊王攘夷,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他維護了周朝當時的傳統價值、組織制度和國際秩序。而且他擁有合法性,他主持的諸侯會盟,第一次發生在公元前681年;兩年後稱霸;再兩年,周惠王正式封他為「侯伯」。

▲齊桓公與管仲(拓片)。(圖/維基百科)

「霸」在當時與「伯」是同義詞,意指諸侯中的長者,也就是諸侯的領袖。

由此可見,在春秋時代,「霸」絲毫沒有「蠻橫無理」的含義。孔子和學生談話的時候,公開表揚管仲輔佐齊桓公,感嘆地說,「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從今天的用語來理解,那等於是在高度讚揚霸主齊桓公和宰相管仲,對於維護華夏文明和生活方式所做的決定性的貢獻。

就這個意義而言,中國古代所謂「霸」,其實十分符合前述義大利哲學家戈蘭奇的觀點。

不過,隨著歷史的發展,到了戰國時代,「霸」的語意在中國逐漸產生變化了。概念上,霸道與王道開始分開對待,所謂王道,有行仁政的意思,存在著「以意服人」和「以德服人」;與之相反的是覇道,強調宰制性的力量,追求富國強兵,「以力服人」。

在商鞅求見秦孝公的戰國時代初期,公元前356年,商鞅論述大戰略,具體分出帝道、王道、霸道,三種模式,所以三個概念,分野判然,而霸道指的便是他所提出的一種革命性的強國之術。

這王道和霸道之分,最後促成秦國統一六國,但也導致了秦朝隨即迅速淪亡。

漢朝初年名士賈誼,留下著名論文〈過秦論〉而千古傳誦。他批判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禁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他點出了「廢王道」這個概念,而王道的實質內容,便是行仁義。

賈誼的名句,說秦朝「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意思是只搞霸道,但求以力服人,不善於安定治理,因而秦朝失敗告終。

西方霸權概念是東方王霸兼治的混合體

秦朝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王霸分途的例證。秦朝在公元前221年統一六國,奠基於公元前356年,也就是在135年之前,秦孝公捨棄王道,而選擇商鞅打造的霸道大戰略。

可不幸的,到了公元前206年,前後不過才立朝15年,秦亡。秦亡,也肇因於在150年前,商鞅建構的霸道大戰略。

在認識傳統中國「王霸」概念的分野的時候,我們不要忘記了一個結論,和留意到一件歷史事實。

第一,西方所說的霸權,與東方不同,並沒有與王道分別對待、高下分明的意思。西方至今所說的霸權,意思就是領導,同時要求存在著以意服人(consent)和以力服人(coercion)兩方面。

第二,我們也要留意到,自古到今長治久安的國家領導和國際領導,無論是在東方還是西方,按照中國的詞彙的含義來說,都是剛柔並濟、王霸兼治的。一方面要宣示王道,但是必須有武力作後盾,有能力和意圖做到高壓與懷柔並重,在歷史上揭示出類似於「天朝上國」的文明價值。秦朝暴政之亡,結局之悲慘和屈辱,它的「唯霸觀」和「廢王道」,給與了華夏後世各個朝代非常具體的警惕。

▲自古到今長治久安的國家領導和國際領導,無論是在東方還是西方,都是剛柔並濟、王霸兼治的。(示意圖/達志影像)

拿今天的美國來作比較,美國對外交涉,「胡蘿蔔和棒子」這個概念,軟硬兼施,相輔相成,也形象化地說明了西方霸權概念,其實是東方王霸兼治,高壓與懷柔並重的混合體。至於在展布文明價值體系方面,在上個世紀「冷戰」結束的一刻,美國的自由主義和民主制度,成為山巔光明之城(shining city on a hil),掃平群雄,稱霸世界,前後有20年,但是隨即在中東地區犯了重大錯誤。

結論

具備了這樣一個語意和概念上的認識,我們可以正確對待和檢視美國當今霸權的實際與教訓,也可以去思考和想像未來的中國霸權。

從東方與西方,我們都可以看到,霸權的戰略抉擇,不論是在古代還是當代,都不能忽視一個高地:在一定程度上,要做文化價值領導,取得同意,以意服人。這個高地,化約為最簡明的兩個字,便是文明。

本專欄會針對這些課題,提供霸權與文明分析,期待有助於從個人到企業到政黨和國家的決策和判斷。

熱門點閱》

►周天瑋/習近平是在暗示拜登大權旁落?

►周天瑋/拜登「外不王」 屬下菁英將如何處理台海衝突? 

►周天瑋/兩大經濟思想做政治對決:第一戰場在國內

 ►周天瑋/大歷史鐵律:解讀習近平的「頂層設計 底層戰略」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周天瑋專欄

周天瑋專欄 周天瑋

專欄作家,美國金融與國際投資律師,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法學博士,曾擔任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和復旦大學法學院訪問教授,著作有《法治理想國:蘇格拉底與孟子的虛擬對話》,在中西哲學與東西方比較課題別有心得。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