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國家發展的根本,務必要培育量多質精的人才,才有卓越成長的可能。(圖/1111人力銀行提供)
● 張耀文/國立台灣大學電資學院院長
人才是國家發展的根本,我們務必要培育量多質精的人才,才有卓越成長的可能。台灣當今多項產業發展的成功,有著過去天時、地利、人和同時到位的優勢,我們切莫視為理所當然,要特別珍惜所有,守護成功的基礎,更須繼往開來,追求永續卓越。
在過去數十年人口紅利的基礎下,國內產、官、學、研密切合作,端出優質的產業發展政策,獎勵研發創新,重視扎實的教育訓練,培育具國際競爭力的人才,更獨特地蘊育出以誠信為本,願意腳踏實地深耕實務的產業文化,奠定今日多項產業成功的基礎。
然而近年來在少子女化、長期低薪高房價和教育政策脫軌下(廣設大學、資源錯置、教育制度弱化基礎訓練、理工學生大幅減少、大學學制僵化、大學教師年金大砍等),我們台灣在育才、攬才、留才和聚才的原有優勢正在快速消逝中,而且已經造成產業人才的短缺。更嚴重地,當前的困境已是環環相扣的系統性問題,若再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鋸箭方式處理,必將治絲益棼,錯失解決問題的機會之窗。
培根說:「不知因,何識果。」我們須要找出問題的根源,才能對症下藥,解決問題。野人獻曝,提供以下十點建議來加值人才培育的效率,提升台灣未來的競爭力。
一、 妥適配置教育資源
現代科技的進展常是「一個諸葛亮勝過三個、甚至百個臭皮匠」,因此國家的發展,須仰仗頂尖人才,才有國際競爭力。國教講均質發展,啟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須雨露均霑提供教育機會;但高教不同於國教,需以經濟思維拔尖創造動能,再由所創造的價值,外溢造福更廣的群體,形成更大的正向循環,提升全面的競爭力。高教的任務在於藉由研發培育頂尖人才,帶動產業和學術的升級,提升國計民生的水準,達到經世濟民的境界。
國教重基礎知識紮根,高教重頂尖人才培育,兩者相得益彰。正如培訓奧運選手和推廣全民運動,兩者應相輔相成。奧運選手培訓的單位成本當然會遠高於全民運動,但藉由奧運的刺激,可以更有效帶動全民運動的風氣,而全民運動正可擴大奧運選手的來源。
因此政府應當妥適配置教育資源,提升育才的效率。國教應均質發展,高教要分級優化,研究要重質有影響力,缺乏競爭力的大學應盡速退場;技職要重視重整,產學要接軌發展,理論與實務要結合。缺乏競爭力的大學不僅虛耗教育資源,更耽誤青年學子寶貴的學習時間和機會,是人才培育的絆腳石。
▲高教的任務在於藉由研發培育頂尖人才,帶動產業和學術的升級,提升國計民生的水準,達到經世濟民的境界。(圖/記者李毓康攝)
二、 重塑符合公平正義的大學考招制度
近年大學考招的亂象,已經深刻影響學生的品質,在少子女化下,對人才培育不啻是雪上加霜。現行的大學考招制度帶來多項問題:高三學習不完整,弱化學習成效,大學端甚至須做補救教學;「賭博式考招」逼迫學生作選擇,導致就學後不穩定;台灣獨特的級分制違反科學和公平正義,造成頂尖專才流失;外加各種違反公義的招生伎倆,造成學生和家長極大的痛苦。
●高三學習不完整 大學端還得做補救教學
大學入學學測考試在高三寒假舉行,主要考高一、高二的內容,學生在高三上學期自然以準備學測為主,無心高三上學期的學習;學測考完後,學生準備申請入學的備審資料和二階甄試/考試,通常無心於高三下學期的學習,更遑論錄取後的學習。而已無心學習的錄取生對須參加七月分科測驗的學生常產生干擾,考生因此被迫到補習班或請假在家自修,造成教學現場的混亂。而繁星和申請的學生因高三課程學習的不完整,大學須要作高中課程的補救,降低育才的效率。
●賭博式考招 逼迫學生重考或出走
現行「賭博式考招」逼迫學生作選擇,造成考生的痛苦和就學後不穩定,甚至出走國外。學測申請限填六個志願,級分分布又不穩,考生難以選擇真愛。在滿分六十級分的學測申請,台大竟有數個學系的一階過篩級分在前後兩年差距超過十個級分,充分顯現「賭博式考招」下的巨大不穩定性。更嚴重地,若考生不滿意學測申請的結果,想參加名額超少的分科測驗,必須先放棄申請錄取的資格。我們政府的諸多事務,例如報稅制度,敢這樣做嗎?大人不要的,卻強塞給孩子們!「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前年的指考有27%是重考生,疫情前的2018年有2,142名高中生出國求學,「賭博式考招」逼迫高中生重考或出走,是主因之一,再再傷害育才的效率。
▲近年大學考招的亂象,深刻影響學生的品質。(圖/記者湯興漢攝)
●級分制違反科學 難以適才所用
現今國內大學升學的各項考試,均採用全球唯一的高分被砍頭、模糊化級分計分方式,使得各領域的頂尖專才,相較於原聯考和指考採用的百分制或世界通行的百分位數PR值下,優勢盡失而更難以進入專業學系,學系也因此可能錯失專才,人才錯置將造成更嚴重的缺才窘境。適性多元升學的精神,貴在多重評量的選擇,但各項評量指標應有適當的鑑別度;捨鑑別度而誇張言適性多元,僅是本末倒置,與所追求的理想,背道而馳!台灣全民共享的高級醫療和頂級產業水準,根基於頂尖精準而不含糊的人才訓練,主張模糊計分者,能接受其親友和本人被施以模糊醫療的手術,而非精準醫療的照護嗎?切莫將當今我們所擁有的視為理所當然,其培育發展難乎其難,但僅因錯誤的制度彈指之力即將之摧毀,一旦失去,全民共苦,將後悔莫及。
學測申請入學雖有二階甄試的篩選,但因申請制度的限制,使學測成績主宰絕大多數學系的最終錄取與否,更加劇此高分被砍頭、模糊化的級分問題。而七月分科測驗(原指考),以考試成績為唯一的排序標準,提供無精彩學習歷程或無力負擔二階甄試費用,但卻勤奮學習扎根的學生一條升學管道。因此,從聯考到指考,皆採百分制計分,學生的努力分分都不浪費。但在教育部的強勢主導下,當今分科測驗被迫採用違反科學的「以前1%考生平均成績來計算60級分的級距」,造成100分被砍頭,竟然可能和70餘分同為60級分的荒謬計分,考招的公平性被破壞殆盡,而且深刻影響高階專才的培育,傷害台灣未來的競爭力。美國SAT為提高對頂尖高分群的鑑別度,甚至將最高百分位PR99再細分多級,與國內特意將高分模糊化的作法,迥然不同。
▲適性多元升學的精神,貴在多重評量的選擇,但各項評量指標應有適當的鑑別度。(圖/取自免費圖庫pexels)
●恢復先考後招 解決招考亂象
要根本解決當今諸多的考招亂象,須恢復實行「先考後招」制度。「先考後招」制度在103年本已由教育部確認,配合新課綱實施。原規劃讓高三學生專心學習,每年五月才開始各項入學考試,學生再依其優勢,適性選擇升學管道, 依其有資格的最高志願錄取升學。此制度明顯可以緩解當今諸多的考招亂象,包含高三學習不完整、賭博式考招、甄試衝堂、國英數乙分科測驗不考、學測申請招生效率過低、考招時程混亂、招生後穩定度低、學測自然考科內容過少(難與108課綱連動)等問題。教育部為此制度,曾召開23次考招會議規劃各項配套方案,後經大考中心四次公聽會,84%與會專家贊成。此實屬台灣少見集思廣益、具有高度共識的公共政策規劃,現仍公告於教育部網頁中。
然而,此制度不幸於106年被前招聯會召集人翻案,成為「考招考招」(高三寒假考試、下學期分發、七月考試、八月分發)制度,造成當年252所高中的反彈;而諸多配套原本規畫用於「先考後招」制度,例如分科測驗級分制等,現被硬套入「考招考招」制度,竹篙湊菜刀,造成當今考招的困境,社會更加焦慮紛亂,實應修正此亂源,根本解決當今諸多因此而起的問題。
三、 調整高中數理「必修」學分數
108課綱將高中自然科「部定必修」從原16學分減為12學分,扣除「探究與實作」四學分,實質必修內容僅剩原課綱的一半、而且是較缺乏彈性的八學分,物理、化學、生物、地科各只剩固定的二學分。應與社會領域歷史、地理和公民的18學分作平衡發展,適度調整必修和選修學分的配置,讓基礎扎根和適性探索間求得平衡。
更嚴重的,此自然科「部定必修」的規劃,難與考招新制連動。主宰最多升學名額的新制學測,規定僅能就被大幅降低的「部定必修」內容作命題,此明顯不利於台灣原本在「理工醫農」的優勢。
治本之道在於適度增加國中和高中理組的數理「必修」學分數,使數學和自然科學教育相輔相成,扎好理工發展的基礎。切勿與國際推動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教育的趨勢,背道而馳,傷害國家發展的競爭力。
教育多元化具有正面的意義,但絕不應以此為藉口,傷害台灣賴以生存的優勢!科技發展的素養須以扎實的知識為基礎,但新課綱大幅降低數理「必修」,很多選修的規劃又流於花拳繡腿,以致捨本逐末,而考招新制又難以與新課綱連動,恐動搖科技和產業的發展!
▲自然科「部定必修」的規劃,難與考招新制連動,不利於台灣原本在「理工醫農」的優勢。(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四、 彈性大學學習和修業的制度
教育部《學位授予法》鬆綁下,學校和學院得以頒授校和院學士學位。各校可以成立學院學士班,提供選錯科系的在校學生,改換生涯路徑的額外選擇。尤其很多校系對轉系、雙修或輔系有特殊的限制,難以讓學生依其意願和能力,適性發展。藉由此學士班的規劃,各校可以吸收有志從事各領域發展的學生,擴大該領域的人才培育,而學生也可以藉由較具彈性的學制,探索興趣,適性揚才,達成雙贏。
現今數個頂尖大學成立的半導體學院,因屬教育沙盒專法實驗的場域,有較為寬鬆的行政和經費制度,但其規模有限,且非屬常態性體制,恐非長久育才之計。考慮育才的性價比,應結合一般相關學院,鬆綁行政和經費的限制,才能提高資源使用和人才培育的效率。例如,目前台大電機學群每屆招收近 700 名碩士生,加上半導體學院(台大重點科技學院)75 名,將近 800 位,但台大電機本系畢業生僅占此約 150 名,恐造成學生品質參差不齊和配置「頭重腳輕」。校院學士班的推行,從大學部培育,可以較彈性有效培育量多質精的人才,稍微緩解此問題,但師資欠缺的窘境,需要配套處理。
我們更應積極建構各領域的跨校專業聯盟,結合產業資源,截長補短,相輔相成,創造產學共同育才的生態系統。
▲積極建構各領域的跨校專業聯盟,結合產業資源,才能創造產學共同育才的生態系統。(圖/記者林悅翻攝)
五、 加強女性從事理工領域的誘因
此類似於全民皆兵的概念。國內就讀理工領域的女性學生比率遠遠低於歐美,除社會氛圍和刻板印象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外,國內入學考試的方式是否較不利於女性學生呢?國內各項入學考試比較像百米賽跑衝刺,但很多學生的特質和長處在於較細膩長期的學習和研發,或許很多(女性)學生在理工科的入學考試,就受到「形式看似公平,內涵實則不公」的待遇。麻省理工學院在去年達成其多年來設定的男女比率相當的招生目標,而美國以STEM教育聞名的Harvey Mudd College,其女性學生比率更常高於男性。值得國人深思!
要有效提升國內女性理工學生的比率,須學習歐美的制度,在相關領域的升學和就業機會上,給予適當的保障,藉以提升女性學生攻讀理工領域的誘因和氛圍。例如,藉由政府和產業的獎勵政策,柔性引導理工科系,適度增加學系和研究所女性學生和教師的比例。筆者曾於十年前擔任麻省理工學院電機資訊學系的訪問學者,當年女性博士生錄取率遠超過男性的三倍,而歐美各理工學系聘任屬於少數的女性教師皆有制度上的誘因,這是歐美的常態,雖國情不同,仍可供借鏡。
▲作者十年前訪問麻省理工學院電機資訊學系時,當年女性博士生錄取率遠超過男性的三倍。(圖/Workworks職場人)
六、 改善國際人才在台就學和服務的環境
國內高教深受少子女化之苦,此趨勢短期難以逆轉。應考量在國內高教和產業界有限資源的限制下,以策略性目標招募留台意願較高的國際人才,提升攬才留才的成功率和性價比。應加強各地華僑的攬才,尤其馬來西亞和印尼有超過千萬華僑,單計馬來西亞獨立中學學生人數即超過八萬名,不乏優秀學生。得力於早年的僑生政策,很多華僑更是心向台灣,早年台灣各校吸收東南亞優秀學生也因此有特殊的優勢,但近年中國大陸各校祭出高額獎學金,台灣各校此項優勢漸失。我們更應加強台灣具優勢地區的攬才,以東歐和印度為例,藉由產學合作,提升攬才的效率;例如,可由業界出資先聘其研究人才留校做產學研發,再依其表現決定是否正式聘用,藉以降低錯聘的風險。而台灣具優勢的諸多領域,如半導體、AI資通訊、醫學公衛、精緻農業、大氣防災、工程科技、中文史哲等,更可由政府和業界重點投注資源和獎學金,並改善其畢業後留台發展或是回僑居地協助台商企業發展的誘因,以舒緩少子女化的困境。
▲在國內高教和產業界有限資源的限制下,可以以策略性目標招募留台意願較高的國際人才。(圖/翻攝僑委會官網)
七、 提升教師攬才留才的效率
優質的教師對人才的培育,扮演關鍵的角色。然而我們台灣面對教師的攬才和留才,有五大劣勢:薪資低、房價高、年金砍、制度僵和負擔重。在薪資方面,我們和香港教授的薪水數字大約相同,但香港付的是港幣,台灣付的是新台幣。因此即使在近年反送中的氛圍下,國內仍有多位學術研究傑出的學者,被挖腳到香港任教,薪水就是一個重要的原因。我們應該提升新進教師的薪資條件和創始補助,降低他們的教學行政負擔。對在任教師,應該建構以績效為導向的常態性獎酬、彈性經費使用、簡化行政流程、增加行政支援、友善女性教師工作和生育福利等措施,來強化留才的機制。政府也應協助各校增建師生宿舍,解決高房價租金的問題。
▲台灣在教師的攬才和留才上,有薪資低、房價高、年金砍、制度僵和負擔重五大劣勢。(圖/翻攝自pixabay)
今年四月北京清華大學招募到丘成桐教授任教,學界稱北京清華是道教的「三花聚頂」:物理的楊振寧、資訊的姚期智、數學的丘成桐三位諾貝爾獎級的學者齊聚。北京清華對大師的攬才聚才,提供優質的生活環境和照護,甚至提供房子、車子和司機,對碩學鴻儒倍加禮遇,可供我們參考。
政府也應思考改良大學教授的年金制度和照護。大學教授因學術養成的時間較長,因此服務年資常遠不及於中小學教師。現今以年資為主的年金計算標準,自然不利於大學教授。有統計顯示,若台大教授於近40歲開始任教,其65歲退休的年金將低於22歲大學畢業即開始任教而於55歲退休的中小學教師。此制度對高階人才培育的傷害,應該是顯而易見!
八、 扭轉少子女化的劣勢
少子女化對產業人才不足的衝擊,不言可喻。根據美國中情局2021年全球生育率預測,在全球227個國家和地區中,台灣的生育率約為1.07%,倒數第一名,人口「生不如死」,是嚴重的國安危機,政府需要積極應對。
少子女化的主因有長期低薪、高房價和工時過長等,政府和產業須合作鼓勵生育,提供生育補助和照護福利。社會更應持續推動支持婚育的各項性別平權制度,保障女性因家庭照護所需的工作權和福利制度。
▲台灣面臨超低生育率的困境,這對國家的人口結構、消費、創新、經濟成長與退休金等各方面,都將產生巨大壓力。(圖/記者李毓康攝)
九、 提升攻讀博士的誘因
博士教育的重要性,在於其直接影響學術研發和產業/社會升級的動力,此攸關國家未來的競爭力。沒有扎實的學術研發能力,就難有堅強的產業。台灣的半導體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2021年產值新台幣4.1兆元,佔台灣GDP的19%,全球市佔約26%,名列世界第二強,有效提升台灣的國際影響力和地位,靠的就是台灣在此領域堅強的產學研發能力。而最高端創新的研發需求,光靠學士或碩士級人力,通常是不夠的。
國內博士就讀意願低迷的原因非常多元,共同主要原因有三:
(1) 社會氛圍:先前有博士生賣雞排、流浪博士教師和多位博士後研究人員難以找到研究正職等新聞引起關注,造成學生和家長對念完博士的出路產生質疑。在此氛圍下,學生對念博士班的意願,當然就每況愈下。
(2) 經濟因素:國內念博士班的獎學金通常不足以支撐博士生的學費和生活費所需,因此常需要在外兼差貼補家用,或甚至繼續由家中接濟,加上博士生的年紀通常較長,自然容易有來自家庭成員或街坊鄰居的壓力。
(3)學用價值:部分博士訓練內容與未來工作需求嚴重脫鉤,無法藉由博士訓練來加值工作能力,而降低攻讀博士的成本效益。
▲部分博士訓練內容與未來工作需求嚴重脫鉤,無法藉由博士訓練來加值工作能力,降低攻讀博士的成本效益。(圖/翻攝自Pixabay)
除上述三大共同因素外,個別領域也有其獨特的原因。部分領域因國內產業不夠發達,無法提供充足的就業機會,甚至回堵學術界的職缺,造成產業界和學術界雙頭的就業壓力。但部分領域的原因完全相反,因國內產業發達,就業市場熱絡通暢,反而提高碩士畢業生直接投入職場的誘因。以半導體微電子領域而言,當今頂級公司給碩士畢業生的薪資遠高於別領域的同儕,甚至高於新進的大學助理教授,因此容易使碩士畢業生不願繼續攻讀博士。再加上博士養成的時間較長,通常需要4~6年,對產業未來和博士生涯不確定性高,也因此容易造成「落袋為安」提早卡位搶職缺的心態。事實上,以新竹某公司現況而言,博士起薪比碩士加成約近40%,正常升級年資相差八年,相較之下,花4~5 年讀博士的價值當然浮現,更何況博士級人員的後續升遷通常優於碩士級,而且博士級人員的工作內容通常較有創造性。
我們需要提升攻讀博士的價值與誘因下,解決之道主要有七項:
(1)改善社會氛圍:藉由媒體等各項管道,提供正確的博士價值和就學就業資訊,也敦請有博士需求的公司挺身而出,回校演講或利用媒體傳遞博士需求的訊息,改善此低迷的氛圍。
(2)提供適當獎學金:提供博士生的學費和生活費所需,使其無需在外兼差或由家中接濟。
(3)加強產學合作:以業界研發所需作為論文主題,業界提供經費獲取智財,博士生藉此了解研究所需和增加實務經驗,並由業界協助其經濟所需,藉以提高攻讀博士的價值,共創雙贏。
(4)推動產學合作育才:鼓勵業界建立博士預聘機制,加強研發以提升公司的技術層次,並負起育才責任;建立業界回流攻讀博士的機制,選送績優員工繼續深造,並與學界合作培育公司所需的高階人才,提升未來的競爭力。
(5)提升博士的競爭力:強化博士生的研究、教學和寫作能力,鼓勵從事國際研究合作和交流訪問、參與國際組織和競賽,提升國際化能力。
(6)利用數位資源:以數位教學和研究討論便利在職修業,彈性解決時間和場域的修課研究問題。
(7)改良資格考制度:彈性化資格考的形式,允許考試和修課雙軌進行,管控博士修業時間,降低研讀時間過長的問題。
十、 優化產業重點領域育才的配套
有鑑於業界的需求,行政院宣布到2030年要培育8.3萬名資通訊人才,教育部於是開放各大學「資通訊、AI、半導體、機械外加名額」。但此政策僅增加學生員額,卻無配套作師資、空間和設備的改善,恐過度增加教師負擔和設備折損,有兵無將領少裝備,自然無法提升整體的效益。
▲高教工會呼籲政府要落實調薪4%承諾。(圖/記者許敏溶翻攝)
建議要增加專任教師員額,並給予改善空間設備的經費。教育部常消極回應此類建議,要求大學端以高教深耕經費增聘專案教師,實有不食肉糜之虞!一則專案教師非為常聘職務,難以招募到穩定優質、致力研發的師資;再者,高教深耕的經費捉襟見肘,支應一般行政費用早已不足,如何有餘裕徵聘教師呢?因高教深耕計畫部分經費「雨露均霑」的分配方式,台大電機資訊學院的行政經費逐年遞減,去年竟然不到98學年度的29%。
除師資、空間和設備的改善外,更需鬆綁行政制度(攬才、薪支等)和經費使用的限制,加值資源和人培的效率。
投資人才,就是投資台灣的未來!對於我們已有的優勢產業,得之非常不易,國人要好好珍惜,切忌好高騖遠,不僅要合力守護,更要腳踏實地、扎扎實實地改善人才培育的機制,才能確保台灣永續的發展和卓越。
熱門點閱》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我們想讓你知道…投資人才,就是投資台灣的未來!對於我們已有的優勢產業,得之不易,國人要珍惜,切忌好高騖遠,不僅要合力守護,更要腳踏實地改善人才培育的機制,才能確保台灣永續的發展和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