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山/美國挺台力道加大 道義之交勝於利益交換

我們想讓你知道…美國國會議員「挺台」,或是基於政治理念,或是基於切身利益,但也反映美國當前的民意走向。

● 趙春山/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

美國總統拜登最近頻頻針對台海問題表態。首先,他9月18日在接受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60分鐘》節目訪談時提到,當台灣遭受「前所未有的攻擊」時,美國的男女軍人會防衛台灣。這是拜登上任以來,第四次表達協防台灣的看法,但卻一次比一次說的露骨。接著,他21日罕見地運用聯合國這個大舞台,在對大會發表的演說中,重申美國致力維持台海和平穩定,以及反對任何一方片面改變現狀的立場。

台美關係伴隨美中競爭加劇而升溫 美國民意挺台趨勢不斷攀升

拜登連續拋出台海議題,顯然受到國會的支持,並且很大程度反映當前的美國民意。在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通過《台灣政策法》,並送交院會等待審議的時刻,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亞太小組首席共和黨議員夏伯特(Steve Chabot)與眾議院外委會民主黨成員謝爾曼(Brad Sherman)表示,將聯袂提出《加速對台軍備轉移法》。這項法案要求行政部門加快對台軍售,並增列台灣為美國軍備及彈藥儲存地點,以應對中共對台威脅。看來美國國會的態度,比行政部門表現的更加急迫。

1979年台美斷交後,美國國會在美國對台政策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卡特政府和中共建交的同時,經由國會制定《台灣關係法》,規範美國與台灣的新關係。美國國會的立法行動,往往反映美國對台政策的重大轉折。例如,川普上台後國會相繼提出諸如《台灣旅行法》、《國防授權法》,以及《台灣安全法》等草案,代表台美關係隨中美戰略競爭的加劇而升高。

拜登上台後,美國國會議員紛紛組團訪台。今年8月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的台灣之行,成為25年訪台層級最高的美國政要。她的訪問不但激化中美之間的角力,也牽動台海緊張局勢。但對中共而言,美國參議院提出的《台灣政策法》,其對中美關係造成的衝擊,可能更甚於裴洛西的訪台。

▲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的台灣之行,激化中美之間的角力,也牽動台海緊張局勢。(圖/總統府提供)

美國國會議員「挺台」,或是基於政治理念,或是基於切身利益,但也反映美國當前的民意走向。智庫芝加哥全球事務委員會(The Chicago Council on Global Affairs)8月11日公布的最新調查顯示,如果中國入侵台灣,76%的美國民眾支持對北京實施外交和經濟制裁,65%的受訪者支持向台灣進行武器和軍事物資增援,62%的美國人支持利用美國海軍阻止北京對台灣實施封鎖。重要的是,支持武力護台的美國民意趨勢,多年來不斷攀升。在2013年,23%的美國人表示,會支持使用美國軍隊保衛台灣;而在今年7月進行的調查,這一比例上升到44%。

美國對中好感度連年下滑 中國崛起讓美國備感威脅

美國民眾對台灣支持度上升的同時,對中國的印象則呈下滑之勢。芝加哥全球政策事務委員會的調查發現,美國人給台灣的平均印象評分為60分,這是台灣在該組織40多年以來民調中的最高得分;與此同時,美國民眾對中國的評價跌入歷史最低水平,只獲得32分(滿分100分)。根據專家的解讀,上述這兩個此起彼落的指標,推動了美國民眾在危機發生時支持台灣的意願。

美國眾議院前議長奧尼爾(Tip O'Neill)曾說過一句名言:「所有政治都是地方的」(All politics is local)。美國民眾對國際事務的關切,遠遠不及國內民生議題。我想烏克蘭戰爭和新冠肺炎疫情等涉及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的議題,已讓美國民眾感受到全球化的衝擊,故把注意力逐漸轉向外交事務。

▲近年因為新疆問題、香港問題、中國崛起對美國世界領導地位的挑戰,以及中國大陸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等,讓美國民眾對中共產生負面形象。(圖/路透)

民調機構解讀,近年美國民眾對中共產生的負面形象,主要因為新疆問題、香港問題、中國崛起對美國世界領導地位的挑戰,以及中國大陸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等。但川普掀起的對中貿易戰,則直接觸及到讓美國民眾有感的經濟課題。《BBC News中文》就指出,在中美貿易戰如火如荼之時,美國從政界到學界,無不批評中國的產業政策,包括補貼、政府投資和貿易壁壘等,創造了一個對美國「不公平的貿易環境」。

在美台人長期國會遊說見成效 道義之交勝於利益交換

相較於對中共日增的反感,美國民眾因為中共的對台「文攻武嚇」,則對台灣表達更多的同情,支持出兵協防台灣的比率,明顯出現上升的趨勢。外界有人認為,這也和台灣長期在美國進行的遊說工作有關。

利益團體在美國外交決策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中國遊說團」歷史悠久,在華府圈內享有盛名。1943年在中國抗日戰爭最艱難的時刻,蔣夫人宋美齡女士於2月訪問美國,並在國會發表演講。這場歷史性的演講,喚起美國朝野對中國的同情與支持。台灣後來在美國國會的遊說工作,還曾讓一些行政部門感到「吃味」,認為受到「冷落」。行政部門情緒性的「反彈」,有時候反而成為我方對美工作的阻力。

目前台美沒有正式邦交關係,台灣透過國會遊說,影響美國政府制定對台有利的政策。這本是理所當然,應受到台灣跨黨派的支持;關鍵是遊說的目的,應是基於國家利益考量,而非為「一黨一己」之私;結果最好是「物超所值」,而不是「賠了夫人又折兵」,最後落至血本無歸。

▲美國參議員通過多項挺台法案,全力防堵中國勢力 。(圖/路透)

回顧80年代初期我在美國留學時,讓我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當時政府希望邀請美國著名保守派政治評論家喬治威爾(George Frederick Will)訪台。喬治威爾是時任美國總統雷根的座上客,對於美國外交決策有很大的影響力。據說喬治威爾曾婉拒我方的邀請,理由是他認為「支持台灣是因彼此理念相同」,故表明「不必花錢去爭取」。

宣傳和外交、軍事、經濟,都被視為國家執行對外政策的重要工具。台灣今天國際處境艱困,政府不可能把有限資源,大筆投注在對外宣傳工作上。所謂「得道者多助」,爭取國際友人支持,道義之交應勝於利益交換。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美麗島電子報。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熱門點閱》

►師生教學相長 學生也可以成為老師的老師

►陳怡嘉/身為老師是幸福的 讓善意在教學現場中循環

►人類若不想被AI取代 必須具備六種特質

►丁學文/海灣國家活躍度增強 綠色轉型漸行漸遠

美麗島電子報專欄

美麗島電子報專欄 美麗島電子報

二OO九年十二月,美麗島電子報在「引領兩岸問題討論」的簡單想法中誕生。創刊以來,美麗島電子報每天擴充政治、國際、兩岸、財經、生活專論以及新聞,鎖定重大議題,尋找各領域關心台海的專家投入專欄群。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