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軟體上傳合照展示友情 矽谷男用這點變富有

我們想讓你知道…人類有個基本衝動,就是會公開確認與我們關心的人的連結(許多矽谷的男性就是利用這一點變得極其富有)。

▲每個人對友誼如何轉化到網路的期待不盡相同。(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艾米娜托.蘇( Aminatou Sow)、安.傅利曼(Ann Friedman)/作家、記者

數位連結究竟如何影響友誼?最簡短的答案就是「不一定」。我們使用網路的方法各不相同。根據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的研究,許多青少年用手機做的事情,例如發送簡訊或分享自拍照,都有相同的目的,包含與面對面關係一樣的核心特質,這些數位行動可以建立真正的親密感。但那些一輩子未曾在友誼中使用數位工具的老年人,就無法獲得相同的好處。這份研究的作者推測,這是因為不同世代是以不同的方式使用不同的應用程式。老年人也可能與青少年以相同的方式使用手機,他們也會留言、傳簡訊、用Face Time打給對方,但這些行為對他們而言具有不同的意義,也比較沒有滿足感。

然而這並非通則,因為每個人對友誼如何轉化到網路的期待不盡相同。我們都有朋友喜歡我們把他們的照片上傳網路,他們認為這就是得到我們的重視;而同一則貼文在某些朋友看來卻是侵犯隱私。我們有朋友喜歡透過簡訊尋求或提供建議,用一段又一段的文字詳述問題的細節。還有一些朋友從不傳簡訊給我們,但他們總是電話一響就接。

就像友誼中許多不言而喻的規則,人們幾乎靠本能反應就知道朋友喜歡哪種數位通訊方式。大家常用自己的行為設定期望,他們若發現自己和朋友不同步,覺得曝光過度、遭到怠慢或排擠,就要針對這件事情開誠布公談談。如果這段友誼正需要雙方盡力遷就配合,這一點就格外真切。

摯友在動態牆貼文或留言次數越多 幸福感就越強

2015年,茉拉.柏克(Moira Burke)和羅伯特.克勞特(Robert Kraut)著手研究以下的問題:社群科技是拉近我們與朋友的距離,還是孤立我們?他們回顧兩個相隔十五年的研究報告,發現網路的影響取決於人們如何使用。這些研究觀察社會支持、憂鬱以及心理健康的其他層面,也考量受訪者的網路使用方法。柏克和克勞特指出:

「人們一對一交談的次數越多,尤其是與親密的朋友,例如在動態牆貼文或留言,幸福感就越強。」但是,如果人們看越多陌生人的動態,又沒和朋友互動,心情就會越差。

▲如果人們看越多陌生人的動態,又沒和朋友互動,心情會越差。(圖/Unsplash)

當初我們在臉書上互加好友時,臉書主要是用來與你早就實際認識的人保持聯繫。但後來這十年,社群媒體發生變化,不光是人們愛用的網站和應用程式,我們使用的方式也不一樣了。許多人不僅追蹤朋友,還包括名人、半公眾人物,甚至是他們朋友網絡中最沒有關聯的成員。如果認真看待柏克和克勞特的研究,會發現一般人動態牆上的陌生人比以往都多,這沖淡與人互動的可能性。與朋友私下進行的數位溝通,不同於針對友誼的大眾傳播,當兩者之間的距離越大,發生誤傳和誤會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公開展示友情 闡述別人眼中「我的人際關係」

人類有個基本衝動,就是會公開確認與我們關心的人的連結(許多矽谷的男性就是利用這一點變得極其富有)。當我們留言祝賀生日快樂、感謝朋友支持我們度過難關、為團體出遊設計標籤短語,都是以數位方式記錄我們身邊的友誼,呈現給世人。

公開展示友情,也有助於闡述我們在別人眼中的關係。不同於「兄弟」、「妻子」等標籤,光是「朋友」這兩個字也許不足以彰顯其重要性。我們希望大家知道我們情同莫逆,是強大而重要的關係,就必須想辦法加以闡述。除了戴上「好閨密」的經典心形項鍊之外,我們大多是透過行動表達,而不是直接宣布:「哈囉,我們現在是親密好友。可以用相應的態度對待我們嗎?」

每個人對這些公然確認友情的行為都有不同的解讀。有些發生在網路之外:朋友在街上手牽手,可能總是一起抵達派對,或者在辦公桌上擺著兩人可愛的合照。他們如何對其他朋友提起這個摯友,也代表他們如何對外闡述這段友誼。無論何時,只要有人問起朋友的事情,答案就是他們對這段友誼的看法。

▲人類有個基本衝動,就是會公開確認與我們關心的人的連結。(圖/取自9to5mac)

由於社群媒體的出現,我們說故事的選項,以及我們聽到其他朋友故事的數量,都出現巨大的變化。有時,我們不只在網上講述友情,同時也是在下標題。在2000年代末期,隨著臉書的普及,當時流行把自己的狀態改為「穩定交往」,對象則是好朋友。對某些單身人士而言,這表示他們也有全心關愛的對象。他們將彼此冠上這個特殊的稱號。有些人在看到別人分手後換上怵目驚心的心碎圖示會感到戒慎恐懼,標示朋友這個做法似乎比大肆宣揚戀情更安全。愛情可能會充滿驚濤駭浪,但至交永遠都在身邊。而且不像其他標示友誼的數位方法,這種方式獨一無二,我們終於有辦法正式宣告誰才是頭號閨密。

幾年後,關係狀態功能不再受歡迎,但大家依舊想用具體方法公開自己重視的關係。上傳與友情相關的貼文,是具體呈現難以描述的情感—那些真正愛你、尊重你的人能理解你的心情。當然,有些人在網美壁畫旁擺姿勢,只是想炫耀他們正在度假,但對許多人而言,我們發布的內容背後有更深層的衝動。我們想公開或半公開地記錄朋友之間的快樂時光,因為人生充滿狗屁倒灶的事情,而且上下滑動就能夠看到美好事物的集錦,令人心曠神怡。

通訊軟體提供管道講述半公開情誼 利用媒體重述一段友情

如果溝通管道不暢通,網路就會有各式各樣細微的方式可能導致誤會。任何為了選擇表情符號苦惱的人都知道,當你對一段關係感到不安時,再小的數位行為都具有莫大意義。與其直接要求朋友把事情說清楚,不如闡釋他們的數位內容來得容易。 南加州大學安納伯格(Annenberg)新聞傳播學院的傳播學教授凱倫. 諾斯(Karen North)告訴《紐約郵報》:「人們點擊朋友的頁面、閱讀他們的貼文,認為這是『溝通』,他們因此就覺得投注心力,但這只是他們單方面認定,所以關係其實沒有進一步的發展,這樣做只是互相窺視對方的生活。」

這種使用社群媒體「窺視」朋友的感覺,與關注歐普拉和蓋兒的著名友誼並無二致。你只看到她們選擇公開的片面,卻自以為了解全貌。潛水偷看朋友的社群帳戶,只是找藉口避開健全友誼需要的艱難而直接的對話。數位通訊不只提供嶄新機會講述半公開的友誼,還有更大的誘因:你可以利用大量細節當素材,在自己的腦海中重述這段友誼。

▲艾米娜托.蘇( Aminatou Sow)、安.傅利曼(Ann Friedman)所著,《我們是真正的朋友: 致最好的人生、最好的自己,以及最美的友情》,時報出版。(圖/時報出版提供)

熱門點閱》

►Google評價準嗎? 用誠實換一盤免費小菜

►腦霧不是病 醫師曝護腦7大好食越吃越聰明

►簡少年/「以貌選人」洞悉五行相法 找出職場好夥伴

►吳淡如/未來沒有混到退休的工作 職業消失是趨勢

●本文獲出版社授權,摘自《我們是真正的朋友: 致最好的人生、最好的自己,以及最美的友情》。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