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透過重點從事本國最擅長的商品與服務生產,並與他國交換優質低價的其他商品與服務,各國都可從中得到好處。(圖/路透社)
● 郭振鶴/東吳大學商學院兼任教授
為什麼國家之間要貿易?經濟學家對自由貿易的道理瞭若指掌。簡言之,透過重點從事本國最擅長的商品與服務生產,並與他國交換優質低價的其他商品與服務,各國都可從中得到好處。在這種安排下,各國的生產效率提高,消費者選擇增多,商品與服務趨向價廉物美。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提出了絕對優勢解釋國際貿易,他將不同國家同種產品的成本進行直接比較,認為在某種產品上所花生產成本絕對地低,就稱之為具有「絕對優勢(absolute advantage)」。只要有這種絕對成本優勢,就應該發展這種產品的專業生產,並出口換回自己在生產上不占絕對優勢的產品,貿易雙方都從交易中獲益。
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提出了「相對優勢(comparative advantage)」,以改進絕對優勢理論的一些不足。絕對優勢只考慮表面的生產力優勢,但考慮相對優勢更具備優勢。如果一個國家在生產兩種物品上皆擁有絕對優勢,根據亞當斯密的看法,先進國家不會與落後國家貿易,因為邏輯上,一個國家可以享有生產所有物品的絕對優勢。這個含意顯然與現實不符。李嘉圖認為,先進國家與落後國家仍然有機會貿易,並且可以從中互相得益。
▲ 李嘉圖認為,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仍然有機會貿易,並且可以從中互相得益。圖為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會員國。(圖/路透社)
消費者選擇多 業者能不斷提升品質 自由貿易好處多多
據世界自由貿易中心報導,自由貿易是指不同國家之間進出口產品沒有限制,並且不需要支付額外費用(也叫做關稅制度)。在18世紀,關稅曾經是政府的主要收入來源。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聲稱自由貿易是國家貿易的最佳解決方法,並且至少有以下幾種好處:
1、在生產特定產品具有競爭優勢的國家可以提高生產力。
2、專業化生產能讓國家更好的分配資源,並從其它國家購買更便宜的資源。
3、由於自由貿易導致市場全球化,消費者能從競爭和不同市場獲得好處。如果其他國家生產的東西便宜,消費者就可以少花錢。
4、伴隨自由貿易的是競爭擴大。要保持競爭優勢,企業就必須尋找創新方法。這能讓產品或服務得到不斷改善。
5、打開貿易屏障,允許自由貿易的國家有機會進入全球市場,這可以增加國家收入。
6、施行嚴格貿易限制的國家往往會導致其它國家的仇視。因此,這些國家也會限制自己的出口能力。在一個國家撤銷貿易限制後,其它國家通常也願意接受更多進口產品。
7、國家專業化共同努力能增加國家之間文化和傳統的交流和理解。恐懼和偏見減少也會降低戰爭機會。
▲ 自由貿易可以讓本國產品走向全球市場,增加國家收入。(圖/路透社)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藉高額關稅保護本國產品 貿易保護主義不利走向國際市場
貿易保護主義是指在對外貿易中,利用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的理論、政策和措施,限制外國商品和服務進口,保護本國商品免受進口商品的競爭,並為本國商品和服務提供各類優惠補貼以增強其國際競爭力。貿易保護主義的措施主要包括兩大類型,即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前者通過徵收高額進口關稅來達到目的,而後者形式繁多,主要包括通關環節壁壘、進口稅費、進口禁令、進口許可、技術性貿易壁壘、智慧財產權措施等。
尋找代罪羔羊 保護注意反而更不利解決經濟問題
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源於其國內一系列的經濟問題與重商主義,是美國政府為其經濟問題尋求替罪羊的重要政策和戰略手段。
以美國為例,2009年美國對中國輪胎徵收高額懲罰性關稅,僅為美國國內帶來近1200個相關工作崗位,但高關稅政策導致美國在輪胎生產上付出更多綜合成本,僅2011年就多支出11億美元。2019年6月,美國多家大型電腦生產企業發表聯合聲明,指出美國對中國產品加徵關稅將導致美國筆記型電腦和平板電腦價格上漲19%以上,且生產成本增加將擠佔美國企業研發投入,最終不利於美國企業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提升。因此,在全球投資與貿易自由化的歷史大趨勢前,貿易保護主義是飲鴆止渴,不是扭轉貿易逆差、解決經貿問題的根本方法。
▲ 美國參議院於2018年低調通過《綜合關稅法案》。(圖/路透社)
中國迅速發展威脅美國 美利用國內法對中施壓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進入21世紀之後,把握住寶貴的戰略機遇期,實現了工業化的飛躍式發展,在生產製造領域逐漸縮短與美國的差距,甚至趕超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製造業中心。從2000年至2016年,中國製造業實際增加值增加了6倍,占全球製造業總產出的比例從8.5%提高到了30.9%。而美國的製造業占比則由2000年的28.5%下降到19.3%。在國際貿易領域,21世紀初,美國曾是全球170多個國家最大的貨物交易夥伴,而今天,中國成為全球130多個國家的最大貨物交易夥伴。中國在經濟和科技領域的迅猛發展,令美國倍感威脅,由此多次越過世貿組織體系,利用國內法對中國實施打壓。
美QE政策危及全球貿易及金融市場的穩定性
近一年來,中美貿易摩擦持續升級,從貿易領域延伸到產業領域和科技領域,其實質是中美之間的經濟競爭和科技競爭。中美貿易摩擦的原因,一方面可以歸結為大國博弈的延伸與較量;另一方面,是由於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深入推進過程中,美國將其國內債台高築、製造業崗位流失歸罪於中國。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警覺事態嚴重,提出「如果美國繼續毫無限制的擴大赤字與債務,恐將無以為繼」的警告,他並語重心長表示,借錢必須支付利息,大量舉債是預支未來、債留子孫的行為,而且包括最大美國債券持有國中國在內的世界主要國家,終將減少購買美國債券,甚至轉買為賣,使美國國內的消費性貸款利率勢必大幅升高,美國國力將更疲弱,人民生活也會面臨浩劫。美國的QE政策已對全球的貿易市場及金融市場的穩定性帶來一定程度的影響,而這樣的現象也不禁讓人開始擔心QE所進一步釋放出來的資金是否會讓美國以外的經濟活動有過熱的跡象,包括通貨膨漲、資產泡沫化等,因此,QE 並非萬靈丹,它僅是一種經濟發展的催化劑,若對經濟發展注入太多的催化劑,對於全球經濟活動的發展也未必是一件好事。
▲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曾提出「如果美國繼續毫無限制的擴大赤字與債務,恐將無以為繼」的警告。(圖/路透社)
簡言之,當前的企業不僅要具備有經營管理能力、創新能力、 行銷能力、國際化的能力,甚至要具備「彈性」應變市場環境變化的能力,平時做好風險控管,在景氣不好時,應該保留最大的現金流量部位,並大舉提升研發能量、強化人才的素質,一旦景氣回升時,才能夠藉此快速取得市場先機,讓企業的 經營得以保有最大的彈性。
大陸連六個月拋售美債 總持有量創12年新低
大陸連續第6個月拋售美債,今年1月,大陸持有美債規模月減77億美元,至8,594億美元,創下逾12年來新低。2023年1月,日本持美債規模增加281億美元至1兆1,044億美元,中國當月減持規模卻進一步擴大。隨著中美貿易戰和科技戰的延燒,大陸內部一直有減持美債的聲音,支持者希望藉此反制美國,同時分散外匯風險。數據顯示,中國最新持有美債規模是8,594億美元,減持幅度較2022年12月進一步擴大,續刷2010年6月以來新低,且連續10個月持倉低於1兆美元。據統計,近半年累計減持近800億美元。報導指出,中國持有美債規模的歷史最高點為2013年11月、達1.32兆美元。相較於2013年峰值,截至2023年1月,中國累計大減約4,606億美元美債持有量。除了中國大陸之外,沙烏地阿拉伯也加快拋售美債。外媒報導,沙國1月份拋售87億美元的美國國債,是疫情高峰期以來減持規模最大的單月,也是歐洲以外的最大賣家,其持有美債規模降至六年多來最低水平。
▲ 隨著中美貿易戰和科技戰的延燒,大陸內部一直有減持美債以反制美國的聲音。(圖/路透社)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我們想讓你知道…在全球投資與貿易自由化的歷史大趨勢前,貿易保護主義是飲鴆止渴,不是扭轉貿易逆差、解決經貿問題的根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