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城/用一個字 徹底翻轉高齡世代

我們想讓你知道…「壯世代」絕非僅是以一個名詞來取代其他名詞,而是要從思想上完全翻轉「老」的概念。

▲壯世代教科文協會理事長吳春城、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董事長涂醒哲、新東向全球產學研協會執行長陳孝昌,共同召開記者會表示,政府「消極的銀髮思維」主導政策與產業的方向,恐不能達成3,000億元的產值。            。(圖/記者蘇位榮攝)

▲壯世代教科文協會理事長吳春城、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董事長涂醒哲、新東向全球產學研協會執行長陳孝昌認為,政府對於壯世代應積極提出政策與產業的方向 。

● 吳春城/趨勢觀察、壯世代教科文協會理事長

「壯世代」絕非僅是以一個名詞來取代其他名詞,而是要從思想上完全翻轉「老」的概念。高齡者對於「老」的惶惶不安,其實萬本歸宗根源於「銀髮族思維」的侷限,人們從來沒有想過真正「去老化」的可能性;人們只是在年紀到達社會對高齡定義的同時,就打從心底否定自己的價值,為自己扣上負面的「老」的標籤,然後被莫名的恐懼支配壟罩。

用一個「壯」字,破解社會大眾對熟齡的過時迷思,翻轉負面認知。打造壯世代語彙,重建熟齡論述,注入正向能量,這是壯世代最重要的革命性思維。

壯世代倡議,為高齡化社會開啟一扇窗,讓人看到不同的景觀與機會。許多聽者心雖嚮往,但還是卻步不前,他們的疑慮不外乎:

(一)有多少銀髮族能夠成功轉化為壯世代?
(二)目前銀髮產業雖然令人不滿,但壯世代商機又如何證明需求存在?
(三)壯世代翻轉工程似乎十分龐大,十分費力,需要多久才能成功?

傳統銀髮產業的困局

台灣第一本探討銀髮生活產業的專書《不老經濟》,由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詹文男所長領銜,許多傑出的學者專家組成作者群合著,2020年商周出版;本書將高齡者的需求整理出六大(怕)點,諸如:怕生病、怕沒錢、怕無聊、怕尷尬、怕無能為力、怕死後不安……並詳列出40個案例,以及40個現行商業解決方案的精采實例,確實呈現目前銀髮族的實際生活需求,也是一部銀髮產業的指引聖經。

如果我們自滿於目前的銀髮族狀態,那這些需求與目前所提供的服務就已足矣。不過對超過60歲以上的500萬退休族群而言,他們不同於過去的高齡者,對未來尚有漫長的人生歲月,多數人有更高的期待,不是既有的銀髮服務所可滿足。如前所述,當前社會即使提出銀髮產業、橘色商機等美麗的名詞,提出五花八門看似樣樣俱全的方案,實際上都還是受到既有的思想框架所限制-也就是對於「老」的恐懼,認為「老」就是可怕的現實,對於現實只能承認與接受、想方設法去緩解自身的恐懼。然而,充滿負面情緒的動機不可能化為正向、沒有積極行動的原動力,就無法展出生生不息的「希望產業」,這就是銀髮族與銀髮產業的困局。

那,我們如何解決這樣的困局呢?

既有方法無法面對全新局面

一般來說,人們通常使用兩種邏輯思維方式來推論現象獲取知識:「歸納法」和「演繹法」。歸納法是對於自身觀察到的現象,透過分析其中的共通性而得,是大多數情況經常使用的思惟方法,也符合人類在時間當中逐漸累積知識的過程。演繹法則是另外一種面對事物的思惟方法,是透過已經確知的既有知識,根據邏輯分析推論而得;而演繹法的問題也在於很難跳脫框架,而導致有可能無法正確判斷,更遑論推導出更複雜的系統-因為演繹法既然是來自於人們認為已經確定的知識,反過來去質疑那些已經確定的知識,這怎麼可能?

高齡產業如果依循既有的歸納法和演繹法,很難跳脫原本的思想框架,例如面對年齡增長,許多人往往僅是照著過去所學到的,認為50歲、60歲就該是體力不足、智力衰退,也因此格外怕生病、怕意外等等;但若是進一步深思,難道年輕時就不怕生病、不怕沒錢、不怕意外、不怕無聊……嗎?對無能為力的恐懼難道僅屬於年紀較長的人,年輕人就沒在怕嗎?顯然並非如此,如果年輕人就是天不怕地不怕,也不至於有「躺平族」一詞的出現。

這就是在二十一世紀的我們所面對的全新局面:在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這麼多的人口獲得長壽的生命,致使以往對於年齡的既有框架和劃分方式不再有效。生理年齡只是一個數字,不代表人就不能再想學習新事物、不再對生命懷有熱情;長壽時代生命的「含金量」可以大幅提升,不該再有「老」這件事,不再需要被「生理年齡」堵住生命的光環,年齡不能劃定你就是「老人」。

一個字,改變一個世代

「壯世代」絕非僅是以一個名詞來取代其他名詞,而是要倡導一個根本概念的轉變。「壯世代」真正的關鍵概念轉變,就在於指出這一切對於「老」的惶惶不安,所有問題根本上源於人從來沒有想過「去老化」的可能性;人們只是習慣性隨著時間的經過,為自己加上「老」的標籤,然後讓自己被莫名的恐懼支配壟罩。

然而一旦跳脫既有框架,甚至可以發現「壯世代」在相當程度上具有第一性原理的本體論、簡一律、動力因等特質,能夠幫助人們以全新角度看待事物、而有助於改善現有的生活與工作。這是因為「壯世代」倡言的「去老化」並非來自歸納法和演繹法,而是在面對當下種種與「老」相關的複雜現象,看出其背後最簡單、最基本的原因是來自於恐懼不安,從而著手找出精準的元知識,從所有問題的根源去解決問題,從而建立起全新的觀點與系統。這樣的思考無法透過歸納和演繹得出,也因此具有翻轉的巨大力量。

▲勞動部長許銘春出席「2022促進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績優獎」頒獎典禮。(圖/記者廖婕妤攝)

▲勞動部長許銘春出席「促進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績優獎」頒獎典禮。(圖/記者廖婕妤攝)

許多成功的企業家如馬斯克、喬布斯等,都是掌握並善用第一性原理,而在自身的行業中創造出革命性的轉變。作為普通人,我們同樣有能力掌握抽象思維、將這個思維的方法運用在自己的生活、事業、人生上。一旦看見這個可能性,「壯世代」就成為一個可以改變未來的關鍵事件。

以未來學思考壯世代商機

 如前面提到的疑慮,目前銀髮產業無法滿足需求,但又如何證明壯世代的需求與商機的存在?譬如,壯世代主張,影視業應拍製大量屬於壯世代的電影,以滿足500萬退休族群休閒娛樂的需要,但實際統計數字卻告訴我們,壯世代很少進電影院。所以,壯世代電影到底存不存在,可不可行呢?

壯世代電影相當程度上具有第一性原理的特質,因為那是人性的需求,透過大螢幕精彩的故事放鬆紓壓、思索深刻的人生課題,就像年輕人喜歡看屬於他們的電影一樣。當趨勢條件堆積成熟時,基本的人性需求就會解放爆發。但如何判斷趨勢條件是否成熟呢?這需要洞燭機先的眼光。推測未來的趨勢,就在於如何判斷「關鍵事件」的發生;因為「關鍵事件」的發生,造成未來改變,換言之,提前看見、發現關鍵事件,就等於提前察覺未來變化,並且能夠更早開始準備。

「未來學」是一個關於未來的新興領域,未來學家用於判讀未來趨勢的工具與方式相當多元,包括了量化數據與質化研究等等。至於前所未見的未來,由於超乎尋常的思維框架,當被提出時往往直接被忽略,因為人們通常過於執著並仰賴自身既有的經驗知識,就像電影界對壯世代電影存在的偏執一樣。

未來學的知識,最重要的價值是能夠避免視而不見的危機、掌握良好機會或提出嶄新解決方案。關於未來的想像,並不僅限於學界,一般人也常常需要在自己的生活中作出選擇、解決難題,因此需要考慮未來的可能性,從而判斷並採取自己認為可能最佳的選擇或行動,問題包羅萬象,小到像是等一下要吃什麼、去哪裡吃?大到大學科系、工作、人生伴侶的選擇,甚至層級高到企業的發展方向、國家政策的規劃等,都需要對於不確定的未來有一定的掌握。

未來的世界變化多端,不易掌握是因為既有的知識和經驗不足以設想未來,人們很難靠著原來行得通的方法去面對之前從來沒發生過的事情,既然之前從未發生,當然也就沒有數據和資料可供推演;但未來並不是無稽之談,也並非完全無跡可尋,否則未來學家也無法推測出另類可能的未來和黑天鵝,並且針對未來趨勢提出解決之道。一旦能夠看出「壯世代」是一個「關鍵事件」,許多產業的決策可能因此發生大開大闔的創新。

銀髮族轉換壯世代,只是一念之間

 雖然銀髮族的不滿日益騷動,壯世代的趨勢日益明顯,但從銀髮族到壯世代的翻轉工程似乎十分龐大,十分費力,有可能成功嗎?需要多久?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大家先回顧一下女性解放運動的過程。這裡有一則報紙新聞,民國44年夏天有二個女士穿著露出膝蓋以上10公分的短褲,在西門町逛街,竟然引起滿街騷動,路人層層圍觀,最後這二位女士被警察帶走,以妨害風化交保候傳,報紙以斗大標題報導「大膽女郎難消夏,敢穿短褲到街頭」。這是哪裡出問題?思想的問題。 60年代全球掀起女性解放運動之後,這個問題就成為天方夜譚般的笑談了!

想想,女性解放運動工程何等龐大,當時多數女性受傳統禮教的束縛,教育偏低,經濟未能自主,如何翻轉男性掌權下數千年的性別歧視呢 ? 但是她們成功了,而且以很快的速度達成,因為趨勢條件堆積成熟了,基本人性終必解放,需求終必爆發。

以這個角度來看,具備高壽,高能力,高資產的壯世代,要從銀髮族轉換成壯世代,幾乎只是一念之間。
「壯世代」的創新擴散理論

女性運動是如何成功的呢?如何翻轉龐大的傳統婦女成為新女性呢?需要一一個別教育來進行改變嗎?所有創新事件是如何達成的呢?

1962年,美國學者羅傑斯Everett M. Rogers提出創新擴散Diffusion of innovations理論。他對於新科技、社會變遷始終保持敏感性,並且將創新擴散應用在所有關切的議題,包括發展傳播、健康傳播、新媒體、新科技、社會變遷、人際傳播、組織傳播,甚至是跨文化傳播。這個創新擴散理論指出任何創新的事物,包括概念、產品或服務。從個體接受創新的過程,乃至大眾接受創新的過程,其實是一個像海浪推進的動力,甚至只要人口中的少部分創新者接受,這個大海嘯就可能形成。

這個波浪是由許多異質大眾所構成,分別是創新者(innovators),早期採用者(early adopters),早期追隨者(early majority),後期追隨者(late majority),落後者(laggard)等五種不同特質的人。

(一)創新者(innovators):佔2.5%。他們是勇敢的先行者,自覺推動創新,願意承擔使用風險,社會地位高,資金也較充沛,可以應付初期的高昂成本。
(二)早期採用者(early adopters):佔13.5%。他們的自我意識高,社交活躍,樂意引領時尚、嘗試新鮮事物,但行為謹慎,喜愛藉使用創新產品製造話題,以維持社會網絡的中央地位。
(三)早期追隨者(early majority):佔34%。他們是有思想的一群人也比較謹慎,在創新者和早期採用者使用一段時間之後,早期追隨者才謹慎的加入潮流。
(四)後期追隨者(late majority):佔34%。他們是持懷疑態度的人,只有當社會大眾普遍接受新鮮事物後,他們才會採用。
(五)落後者(laggard):佔16%。他們是保守傳統的人,習慣於因循守舊,對新鮮事物吹毛求疵,只有當新的發展成為主流、成為傳統時,他們才會被動接受。

在創新擴散的早期,採用者很少,進展速度也慢;但當採用者人數擴大到居民的10%到25%時,進展會突然加快,即所謂的起飛期;在接近飽和點時,進展又會減緩,整個過程類似於一條S形的曲線。

在創新擴散過程中,這群看似勢單力薄的早期採用者,能夠在人際傳播中發揮很大的作用,勸說他人接受創新,為後來的起飛作了必要的準備。羅傑斯認為,早期採用者就是願意率先接受和使用創新事物並甘願為之冒險的人;這些人不僅對創新初期的不足有著較強的忍耐力,還能夠對自身所處之團體的意見領袖展開游說,使之接受以至採用創新產品。透過意見領袖們的接受,創新將迅速向外擴散,而整個創新起飛期的來臨,就指日可待了!

創新擴散理論告訴我們,壯世代的推展策略,是可以由點到面,按部就班達成的。首先關鍵,在於找出2.5%的創新者,以全台500萬壯世代估算,大約12.5萬人,如果在一個區域,也可以從我們身邊的壯世代,一百人中選出2-3個人,作為強力支持的鐵粉,培養這群鐵粉成為壯世代的典範,透過他們展現壯世代創新的生活型態,有了創新示範型態,加上現代媒體與社群快速傳播的威力,創造時尚潮流話題,吸引13.5%的早期採用者加入,就可以進入壯世代的起飛期。

組織化的壯世代推動力量

找出2.5%,大約12.5萬人的壯世代創新者的這個任務,將由「壯世代教科文協會」以「五大方案、九大目標」計畫,推動公益平台方式來完成。

五大方案包括:壯政策、壯產業、壯文化、壯運動、壯Style。
九大目標如下:
(一)破解社會大眾對熟齡的過時迷思,翻轉負面認知。
(二)打造壯世代語彙,重建熟齡論述,注入正向能量。
(三)協助企業,發展壯世代產業,豐富熟齡多元需求。
(四)協助政府,建構符合超熟齡社會的壯世代新政策。
(五)協助個人,跨出規則重啟人生追求第三人生目標。
(六)結合學術,研究熟齡生活型態,引進國際新趨勢。
(七)結合媒體,倡議壯世代新理念,導引社會新觀念。
(八)結合團體,邀集相關組織機構,共同實現壯世代。
(九)世代和諧,打造各世代相敬相惜共榮共創新生態。

而招募13.5%的早期採用者,將由陸續加入的合作夥伴,透過產品,服務,活動等型態來推廣,並透過壯世代協會公益平台的搓合,形成互相支援的網絡,達成迅速擴散的威力。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