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學文/中國引擎漸次熄火 台灣很難隔岸觀火

我們想讓你知道…如果你把通貨膨脹看作一場重感冒,那通貨緊縮就是癌症。通貨緊縮不常見,但來了會要你的命。

▲ 中國的CPI出現零增長,老百姓不敢消費,外資撤離,世界工廠的角色消退。(圖/視覺中國CFP)

● 丁學文/金庫資本管理合夥人兼總經理

7月13日,美國通貨膨脹終於出現了趨緩跡象,勞工部公布的最新數據表示6月份CPI較一年前增加了3%,與5月份相比,上升了0.2%,創下了2021年3月份以來的最低年增率。

但反映房租、保險等費用的核心通貨膨脹仍然偏高,一般預估聯準會會在月底再升息一次,然後就會轉向了貨幣寬鬆政策。

但7月10日,中國公佈的6月份消費者物價跟去年同期相比幾乎沒有變化,排除波動較大的食品和能源,核心通貨膨脹率也只上升了0.4%,低得有點令人意外。

最罕見的是7月21日,中國證監會向全球基金產業的示好,這種為了提振外資對中國信心的作為前所未有,也坐實了大家對中國經濟悲觀的擔憂。

這非常反差,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較去年同期增加3%,看到的是通貨膨脹的盡頭;但中國的CPI出現零增長,老百姓不敢消費,外資撤離,世界工廠的角色消退,中國的實際情況到底如何?真的是通貨緊縮來了嗎?中國政府後續又會怎麼辦?台灣真的可以置身事外嗎?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中國通縮山雨欲來

▲ 通貨緊縮是經濟疲軟和缺乏信心的訊號。(圖/路透)

如果只是CPI零增長還好,但衡量製造商產品售價的生產者物價指數(PPI)竟也驟降5.4%,難怪大家開始擔心中國的通貨緊縮山雨欲來了。商品價格降價對消費者來說當然是好事,但如果價格普遍下跌最後引來的是整體經濟的走跌,那中國成為第二個日本,就有可能不會只是一個偽命題罷了。我總覺得通貨緊縮是經濟疲軟和缺乏信心的訊號,這通常是由商品和服務需求低迷引起的,並可能進一步產生許多負面影響。

大家想想,如果你發覺價格下跌,就可能對原本的消費縮手,因為你相信下個禮拜或是下個月,你還能以更低的價格買到同樣的商品,那你幹嘛急著現在出手?對中國來說,更棘手的情況在於,通貨緊縮勢將讓借款人更難償還債務,加上當前許多中國企業和地方政府都已經債台高築,如果收入開始捉襟見肘,整個中國的財務只會更加困難。

很多人說中國一定會推出刺激政策,但這次能不能奏效其實沒人敢保證,重要的是如果中國真的陷入通貨緊縮,其他國家怎麼可能倖免?通貨緊縮和需求減少肯定會導致從其他地區的進口驟減。經濟學界有一句話:如果你把通貨膨脹看作一場重感冒,那通貨緊縮就是癌症。通貨緊縮不常見,但來了會要你的命。

台灣沒有隔岸觀火的本錢

▲ 中國人民不敢報復性消費,寧願將省下來的錢放在銀行裡,反映出對未來的悲觀。(圖/路透)

說真的,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始終處在了單線上揚的榮景,一下子的疲軟確實讓人很難適應。正當各國央行因為通貨膨脹而焦頭爛額之際,中國經濟竟然還在各大經濟體之間排名倒數,實在嚇人。物價指數維持在低水位,一下子讓中國經濟帶來比高通膨更大的壓力。

事實上,物價指數向著0%趨近,反映的是中國內部的需求不足,別的國家在疫情解封後,展開的是報復性消費,大陸則恰恰相反,迎來的是「報復性存款」。人民幣存款在2023年1月創下新高,儲蓄金額增加了6.2兆人民幣。人們之所以對存錢有如此高的熱情,當然就是對未來的悲觀,寧願將省下來的錢放在銀行裡,也不敢隨便揮霍手上的資金。

這個反轉直下的低欲望社會,對今年3月才上任的國務院總理李強而言挑戰巨大,怎麼喚醒居民的購買力,李強下足了苦功:一是擴大內需,二是挽救房地產,第三是解決青年失業。平心而論,三大新政已經對症下藥,但地方政府的債務仍然拖累了整個效果。

有沒有可能像2008年一樣推出「四萬萬億」的大撒幣刺激政策呢?今非昔比,想和以前一樣大力提振經濟,只怕中國已經有心無力。想要動用這個中國僅存的一招,中國必須先能擺脫所謂的債務恐懼症,否則地方政府根本拿不出那麼多的錢來。繼續降息和降準就是目前我們看見的中國無奈之舉。

▲ 台灣與中國貿易密切,面對中國山雨欲來的通貨緊縮,無法置身事外。(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但,再怎麼寬鬆的貨幣政策,也比不上重建民眾和企業對經濟前景的信心來得有效。這個世界真是公平,中國吃香喝辣多年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信心,一旦毀了,想要拉回真的比想像中更吃力。而與中國貿易密切的台灣,妄想隔岸觀火置身事外,更是阿婆生子,不可能!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聯合報。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丁學文

丁學文 丁學文

現任金庫資本管理合夥人,畢業於台大經濟系、美國康乃爾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最愛孜孜不倦、與人分享的利他生活;希望拉高視野,帶給大家不同新觀點。

丁學文最新文章

more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