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金融業不單單要打亞洲盃 更要放眼世界盃

我們想讓你知道…台灣金融業要在這些市場上取得一席之地,就必須提升自己的服務品質、創新能力、風險管理能力等。

▲ 安聯集團近期公布的「2022年全球財富報告」中,台灣的人均淨資產近14萬歐元,全球僅次於美國、瑞士、丹麥與瑞典。(圖/台北101觀景台提供)

● 黃崇哲/《台灣銀行家》雜誌總編輯

台灣是一個經濟奇蹟,不僅在產業上有著傲人的成就,也在金融上累積了豐厚的財富。以安聯集團公布的「2022年全球財富報告」為例,台灣的人均淨資產近14萬歐元,全球僅次於美國、瑞士、丹麥與瑞典。如此龐大的資產不只是數字,也是台灣金融業發展的強大動力。

這些財富並非天上掉下來,而是數十年來產業辛勤耕耘所得。從早期的農業、製造業,到後來的科技業、服務業,台灣一直在不斷創新、轉型、升級,打造出許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品牌和產品。這些產業不只為台灣帶來了經濟成長和就業機會,也為台灣創造了巨大的附加價值和外匯收入。

節儉累積超額儲蓄 台資靈活投資

▲ 台灣人民有著節儉和理財的傳統。(圖/取自Pixabay)

台灣人民有著節儉和理財的傳統,因此在產業發展帶來的財富之下,也累積了大量的超額儲蓄。這些儲蓄不只提供了國內投資和消費的基礎,也讓台灣的金融業有了更多的資源和空間去尋求國際化的機會。台灣的金融業不滿足於僅在本土經營,也積極開拓海外市場,尤其是亞洲地區。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台資銀行投資中國。因中國市場龐大且與台灣有著密切的產業鏈和語言文化關係,許多台資銀行都看準了此商機,紛紛進入中國設立分行或子行。這些銀行不只服務了在中國投資或貿易的台商客戶,也吸引了中國本土客戶。銀行在中國市場上取得了不錯的獲利表現,也增加了自己的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當然,台資銀行也面臨了中國環境的變化和風險,例如政治因素、監管壓力、匯率波動等。幸好,這些銀行也展現了靈活的應變能力,及時調整自己的策略和布局,避免了過度依賴中國市場的風險。

▲ 中國市場龐大,且與台灣有著密切的產業鏈和語言文化關係,許多台資銀行都看準了此商機,紛紛進入中國設立分行或子行。(圖/記者湯興漢攝)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台資三度南向 第三次取得碩果

除了中國市場之外,台資銀行也積極南向,尤其是在政府推動的新南向政策下,加強了與東南亞和南亞地區的金融合作。其實,這已經是台灣金融業第三次南向了。第一次是在日治時期,台灣的金融機構跟隨日本帝國主義的腳步,進入東南亞地區;第二次是在1970年代至1990年代,台灣的金融機構跟隨台商的步伐,進入東南亞地區,這兩次的南向都沒有取得很好的成果,主要是因為缺乏產業支撐和市場認知。但是,這一次的新南向不同了。台灣金融業不只有產業支撐和市場認知,也有了豐富的國際化經驗和專業能力。因此,台資銀行在新南向市場上終於開出了獲利花朵,也為自己打開了新的發展空間。

開發偉大新航道 成為世界級金融航海王

台灣金融業不單單要打亞洲盃,更要放眼世界盃。除了中國和新南向市場之外,台灣金融業也要關注其他更成熟和更高端的市場,例如美國、日本、歐洲等。這些市場不只有更多的商機和挑戰,也有更高的附加價值和競爭力。台灣金融業要在這些市場上取得一席之地,就必須提升自己的服務品質、創新能力、風險管理能力等。只有如此,台灣金融業才能真正成為世界級的金融航海王,讓台灣的財富有更好的運用與更高的獲益。

▲ 想要我的財寶的話,就去找吧!(圖/翻攝自網路)

就像原航海王羅傑所說:「想要我的財寶嗎?想要的話全部都給你,去找吧!這所有的財寶都放在那裡。」台灣新一代的金融航海王,偉大航道的大秘寶正等著您們,加油吧!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台灣銀行家。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