馴鹿寶貝》名為「機會」的毒餌 知道被性侵仍不斷回去

我們想讓你知道…如果說瑪莎給唐尼的愛,是讓唐尼對自己有信心的安全感;那麼達里安這位製作人,給唐尼的就是「機會」,甚至可以說是一線生機。

▲ Netflix的英國影集《馴鹿寶貝》(Baby Reindeer)在IMDb 8.0、爛番茄84%的分數引起了熱烈關注。(圖/Netflix)

● 作者/小資媽媽今天也很厭世的追劇

被人誘姦很神奇吧?你都還沒發現你就被誘姦了。

你在他家沙發上嗑搖頭丸昏倒,他用噁心的雙手扯下你褲子,你下意識覺得他逼你做的事情不好,但你還是一直回去。

然後開始想:我他媽自尊心有這麼低、我他媽想成功的渴望有這麼高,竟然會讓我一直回到這個男人的家,讓他性侵我,只為了淺嚐成功的感覺?

「你是受害人,不能怪自己」

有道理,但老實說,當你昏迷第五次醒來發現他含著你老二時,就應該別回去了。

▲ 瑪莎給唐尼的愛,是讓唐尼對自己有信心的安全感?(圖/Netflix提供)

在《馴鹿寶貝》中這一整段的自白都相當誠實,也非常觸目驚心。

如果說瑪莎給唐尼的愛,是讓唐尼對自己有信心的安全感;那麼達里安這位製作人,給唐尼的就是「機會」,甚至可以說是一線生機。

機會有多難得?這件事情我似乎是進入影視業之後才真真切切的理解這件事情,我大概會形容這個圈子就是一個個過於飽和的魚池,每隻魚都很餓,都不斷地觀察著岸邊是否有人靠近,只要有人,大家就會聚集,然後開始等待餵食,食物只要一下來,瞬間就會被吃完。

但食物很少,這也代表機會很少,有時候成名的機會低到讓人覺得不如去買張彩卷都還比較有可能,那麼大家為什麼還留下來呢?為了那一點點的飼料?還是為了一個換缸的理由?從疏於照顧的魚池,換到越來越漂亮的魚缸中,然後得到更好的對待、更多的觀賞?

或許都有,但也很大一部分是因為這裡總是有各式各樣看起來「有機會」的「機會」,這總是讓人想要賭一把,或許這次,就能賭對了呢?

▲ 影視業就像是個過於飽和的魚池,每隻魚都很餓,但食物很少,有各式各樣看起來「有機會」的「機會」。(圖/Netflix提供)

於是唐尼賭上了達里安,一位已經成名的製作人,這一名製作人可以有機會將自己的作品推上平台、有機會讓自己的才華被看到、有機會讓自己得到所有夢寐以求的一切。

這些機會讓唐尼願意一再回去,而在這樣的過程中也讓唐尼不斷的損毀自己的熱情以及信心,直到完全瓦解。

我想這樣的心路歷程或許很多人都有過,即使不是遭遇到同樣殘酷的對待,也多少會有類似的自我否定。

那是世界的崩壞、人性的塌陷,更多的是對自我的責難。

「我明明知道那是錯的,為什麼我還要相信?」
「我明明知道不可能,為什麼我還要相信!」
「我明明知道不應該,為什麼我還要繼續?」

全世界都好像沒有任何人比自己更討厭自己,「我就是個蠢蛋」、「就是個沒用的人」,所有惡毒的字眼來形容自己好像都不夠。

「我本來不想讓你們知道,因為我不想讓你們瞧不起我,不把我當男人。我覺得我不像個男人,竟然讓這種事發生在我身上」

除此之外,針對男性的性侵,也是近幾年來才開始受到關注,某方面來說,男性要坦承這件事情,就等同於承認自己是失去了「男人」應有的姿態,於是當唐尼跟家人坦承被性侵,同時出櫃的時候,他也是用了類似的說法。

直到唐尼父親也坦承:「我從小在天主教會中長大。」

在歐洲「教會侵犯未成年」的問題非常嚴重,在2021年法國天主教的教會高層曾經集體下跪道歉,因為在過去70年之間,法國天主教居然至少性侵了21.6萬未成年,其中有超過 3000 名神職人員參與其中,這是相當驚人的數字。

▲ 波蘭近200名示威群眾2018年時,曾在華沙街頭抗議天主教會兒童性侵案。(圖/美聯社)

或許唐尼爸爸平日的態度,都只是為了掩蓋往日傷口的面具,他內心的柔軟,在此刻與唐尼相互理解。

儘管如此,當唐尼處理好瑪莎的事情之後,唐尼看著達里安給自己的留言「你很有才華」,最終卻是選擇回去找達里安了,兩人會面,達里安一樣用不平等的姿態稱讚唐尼的勇敢,他完全沒有覺得唐尼會影響到自己什麼,甚至還提出有工作的機會。

這一段的潛台詞或許就是:我們並不對等,我擁有你沒有的更多資源,你對我來說不算什麼,我可以原諒你,你想要工作?我可以給你。

於是,好不容易在漸漸起色的工作以及家人認同找回尊嚴的唐尼,又瞬間落入地獄:對自己的否定、對自我認同的崩解,只好再度重新打開了瑪莎的留言,回到了這段從有毒同理開始的依戀。

故事沒有告訴我們他是否接受了這個機會,或許還是有吧?我猜。

儘管我內心深處是希望他拒絕了。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小資媽媽今天也很厭世的追劇」臉書。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