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雖勝猶敗 聯合政府有望讓印度變得更好

我們想讓你知道…莫迪的第二任任期政績已經難掩印度嚴峻的社會問題;此外,有增長、無就業的經濟問題始終困擾著印度,失業率的居高不下、貧富的分化嚴重將持續困擾著莫迪。

▲ 印度第18屆國會下議院選舉5日完成計票,莫迪在自己的選區、印度教聖城瓦拉納西(Varanasi)雖勝出,但表現並不如預期。(圖/路透)

● 丁學文/金庫資本管理合夥人兼總經理

如果問起誰是2023年最耀眼的國家?印度當之無愧;但如果問起哪個民主國家的領導人最強勢,抱歉,那也是印度,印度的莫迪。

首先,恭喜印度,它取代了中國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它的經濟飛躍更是吸引了全球目光,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把印度比喻為下一個中國。更重要的是,由印度領軍的所謂南方國家,在地緣政治紛亂的今天話語權一夕膨脹。

可惜,一覺醒來,6月4日,這個全球最大的民主國家發現印度面目全非,印度人民黨BJP失去了過去十年來佔據絕對多數的政權掌控,一個必須與盟友共享的新印度正在形成,印度的發展之路突然充滿了新的不確定因素。

BJP選舉表現不如預期 卻能讓印度變得更好?

▲ 最新一期的《經濟學人》封面故事聚焦剛剛落幕的印度大選。(圖/擷取自《經濟學人》封面)

最新一期的《經濟學人》封面故事聚焦剛剛落幕的印度大選。在封面設計上,印度橘的封底前,我們看見一副莫迪的競選廣告照片沒有貼牢,而且掉下了一角。左上方幾個黑色大字「A triumph for Indian democracy一個印度民主的勝利。」

文章在緒論第一篇、Briefing專文第一篇第二篇以及亞洲板塊第一篇,文章提及確實,印度,這個全球選民人數最多的國家,剛剛向我們表明了民主體制可以如何的限制脫離現實的政治精英、防止權力過度集中,並改變一個國家的未來命運。

在執政十年後的今天,莫迪原本信心滿滿可以在今年大獲全勝。沒想到,6月4日的選舉結果不如人意,BJP印度人民黨失去了議會的多數席位,聯合政府成為莫迪不得不的選擇。這不但破壞了莫迪重塑印度的計畫,還將使印度政治變得更加混亂,並進一步威脅金融市場。不過,《經濟學人》認為這其實卻有望讓印度變得更好,這降低了印度向獨裁傾斜的風險,並鞏固了它作為民主支柱的地位,如果莫迪願意傾聽民意,反而可能開闢出一條新的改革道路,並繼續維持印度的快速發展。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堅信自己生來注定復興印度 設法集中權力

▲ 6月4日的選舉結果不如人意,BJP印度人民黨失去了議會的多數席位,聯合政府成為莫迪不得不的選擇。(圖/路透)

原本,莫迪領導的印度人民黨BJP目標是在擁有543名議員的下議院中,獲得370個以上的席位,但結果是部份席位被北方中心地帶的地區政黨奪走了。那些和他結盟的其他政黨人員充滿了不可信因素。

這不僅是一場始料未及的混亂,也是對莫迪如何在印度行使權力方式的一個否定。就像《經濟學人》新podcast《The Modi Raj》所闡述的那樣,莫迪確實是一位非凡的人,出身貧困,接受了印度教優先的意識形態教育,並堅信自己天生注定要恢復印度的偉大。對莫迪來說,印度在伊斯蘭王朝、英國帝國主義統治以來一直飽受壓制,獨立後又受到了社會主義以及聯邦制固有混亂的極大影響。

過去十多年,莫迪的答案一直是想方設法集中權力。這意味著塑造自己的品牌、印度教沙文主義和追求經濟繁榮來設法贏得選舉。在任期間,他的執政方式是利用行政權力推行所有可以促進經濟成長和加強印度人民黨BJP對權力控制的政策。

無論如何,莫迪確實改變了印度,經濟快速成長預計將讓印度經濟在2027年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然而,失業率上升、穆斯林遭受歧視,甚至在險惡的非自由主義下,印度人民黨無所不用其極的奪取了機構權力,進行媒體迫害和壓制反對人士。

▲ 印度在2019年12月11日通過了《公民身分修正法案》(CAB或CAA),雖保障受宗教迫害的難民,卻唯獨排除「穆斯林」,進而引發強烈反彈。(圖/路透)

今年的選舉本應標誌著莫迪的統治成功,並大步跨入下一個階段。事實上,印度人民黨確實擁有更多的席位,並在印度較富裕的南部擁有巨大影響力,也渴望在印度中央和邦層面建立統一的權威,這可以讓農業等領域的大改革變得更容易,但這也帶來了獨裁傾向的威脅。印度人民黨中的許多人希望建立一個以印度教和印地語為基礎的單一民族認同主義,並改變印度的自由主義憲法,他們認為印度的自由主義憲法是來自西方的衰弱遺物。

莫迪確實成功掌握政權,然而,每一次統治總有結束的一天。如果印度人民黨及其盟友如預期的成功組成了下一屆政府,莫迪將不得不主持一個與其他政黨合組的內閣,並面臨議會的審查。 對於一個一直同時擔任著CEO、擁有重大決策權力的人來說,這當然是一個難以忍受的變化。 繼任者議題早晚會浮上檯面,莫迪想要繼續第四個任期的可能性也變得較小。

莫迪地位的下降會帶來風險。他可以像過去一樣對穆斯林進行猛烈抨擊,但這會疏遠更多印度人民,但可以修復他在基本盤和印度人民黨中的權威。聯合政府使讓大力推動經濟變革變得更加困難,一些小黨派會開始擾亂決策,因為他們想分享執政紅利。印度的成長不太可能低於6~7%的基本成長率,但福利支出的增加可能會導致重要投資的削減。 這解釋了為什麼股市聞訊下跌了6%。

▲ 反對陣營死灰復燃,讓印度成為獨裁國家的可能性變小。(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這些風險是真實存在的,但選舉的承諾掩蓋了這些危險。反對陣營已經死灰復燃,印度成為獨裁國家的可能性變小。 印度人民黨及其盟友也缺乏進行許多憲法改革所需的三分之二選票。失望的投資人應該記住,他們的大部分資產價值都將依託未來五年的發展,民主倒退帶來的危險不僅是印度人的失去自由。如果強人統治反而激化成任意的行使權力,最終將摧毀他們期待的財產權增值。

莫迪能不能從政治強人轉變成擬具共識的建構者?

更開放的政治有望促進2030年前的印度經濟成長。這次選舉表明,印度人團結在一起是為了印度發展的願望,而不是他們的印度教身份。解決印度的巨大問題,包括現在的就業機會太少以及加速城市化和工業化,而這又取決於對農業、教育、內部移民和能源政策的徹底改革。由於《憲法》將大部分領域的責任劃分給中央政府和各邦聯政府,過去十年的集權其實帶來了收益遞減。因此,下一步改革需要盡快達成共識。莫迪的兩項主要成就——稅收改革和數位福利——是在前幾屆政府領導下開始的跨黨派共同想法。幸運的是,這不是印度第一次需要成立所謂的改革聯盟,印度人民黨也不是第一次面臨這種挑戰。

因此,印度現在面臨的問題是莫迪能不能從一個政治強人轉變成為一個擬具共識的建構者。如果他可以這樣轉變,新政府將確保印度的穩定,並開創一個新型態的印度政治,並帶來印度需要的改革,來確保印度在莫迪統治結束後繼續前進。對莫迪和印度來說,這才是一個真正的偉大。幸運的是,就算他失敗了,印度的民主體制也絕對會讓他承擔該有的責任。

▲ 這次選舉表明,印度人團結在一起是為了印度發展的願望,而不是他們的印度教身份。(圖/路透)

社會、經濟問題未解 人口紅利恐成人口負債

眾所周知,莫迪執政的勢不可擋來自於印度經濟的騰飛,印度向全球兜售的口號一直都是:「印度是全球最大的民主國家。」即使在莫迪越來越強勢,印度民主開始倒退的情況下,這個口號依然佔據著莫迪政權的主導地位毫不動搖。

不過,成之適足以害之,莫迪的第二任任期政績已經難掩印度嚴峻的社會問題。40.8%的人認為低就業率是莫迪執政10年來最突出的難解問題。另外,分別有31%和19.7%的人擔心著貧富差距和通貨膨脹問題。同時間,反對黨聯盟抓住了莫迪政府的軟肋,國大黨大力聚焦貧富差距、失業率、印度教徒與穆斯林的分化等現實問題,成功切中了印度人民黨執政的薄弱環節,獲得印度婦女、青年、農民和少數宗教團體的支持。這雖然未能改變最終選舉結果,但在一定程度上侵蝕了印度人民黨的優勢。

無論如何,莫迪在即將開啓的第三任期中將面臨聯合組閣、就業困難、宗教矛盾等諸多挑戰。對BJP來說,無法單獨組閣當然是一記重拳,聯合執政的多方位掣肘難以避免。印度政治非常可能會再次陷入懸浮議會,議而不決的治理困境,印度教派的矛盾也可能進一步激化,更重要的是,印度人民黨在競選過程中使用的反穆斯林言論勢必將進一步損害印度在全球的聲譽。

▲ 如果莫迪沒有辦法創造足夠的就業機會,那麼所謂的人口紅利非常可能會變成莫迪政權的人口負債。(圖/路透)

此外,印度GDP中約六成來自服務業,製造業佔比目前為止不足兩成,有增長、無就業的經濟問題始終困擾著印度,失業率的居高不下、貧富的分化嚴重將持續困擾著莫迪的第三任期,如果莫迪沒有辦法創造足夠的就業機會,那麼所謂的人口紅利非常可能會變成莫迪政權的人口負債。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經濟日報》。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丁學文

丁學文 丁學文

現任金庫資本管理合夥人,畢業於台大經濟系、美國康乃爾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最愛孜孜不倦、與人分享的利他生活;希望拉高視野,帶給大家不同新觀點。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