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帶來缺額海嘯 讓大學成為真正的終身學習夥伴

我們想讓你知道…大學與其當作高齡社會下的犧牲品,不如積極成為「開放環型的大學」,讓校園包容各種年齡和經驗的學生,使大學成為真正的終身學習夥伴。

▲ 少子化海嘯導致許多私校受到極大衝擊,展望未來數年,若大學端再不改變,生源恐怕只會越來越枯竭。(圖/《ETtoday新聞雲》資料照)

● 林從一/華梵大學校長

113學年大學申請入學管道統一分發結果13日公布,大學招生缺額再度成為話題。前年8月11日,我曾發表相關建議,而這些建議大部分還是適用今日的,可見問題改善不多。

當時記者來問:111學年度大學分科考試放榜,總招生名額3萬9,350人,總缺額人數達1萬4,493人,遠高於去年2,732個缺額,並占總招生名額的36.83%。此次缺額海嘯,許多私校受到極大衝擊,展望未來數年,生源只會越來越枯竭。您如何看待少子女化帶來的缺額海嘯?如何因應?

我的回答如下。沒什麼奇特看法,大家參考參考。

如何看待少子女化帶來的缺額海嘯?

1. 缺額多寡程度 ≠ 辦學優劣情形

無論辦學認不認真,絕大部公立大學實不愁生源,但私校辦學不認真,就招不到學生。其實,少子化如海嘯,連一些公認辦學認真的私校,也難免受傷。因此,不要汙名化缺額高的大學;其次,既然缺額多寡程度不等同辦學優劣,在評價大學以及大學退場的評估中,不宜過度看重「學生缺額」的因素,以免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的遺憾。此外,當我們忽略「學校招生缺額多不等於系所招生缺額多」,就更容易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的遺憾。

▲ 缺額多寡程度不等同辦學優劣,不應汙名化缺額高的大學。(示意圖/文化大學提供)

2. 私立大學要積極面對 公立大學也要有立場、有態度

少子女化(以及高齡化)是台灣社會乃至於台灣高教的普遍問題,不應由私立大學承擔大部分的後果。私立大學固然要徹底反省、積極應對,行政院、教育部與公立大學也要積極應對,不宜做壁上觀。公立大學也受到少子化海嘯的衝擊,但是公立大學的回應是什麼?教育部有沒有認真評估台灣公私立大專校院的合理規模該是如何?維持一所公立大學教學特色及品質的合理學生數目是什麼(雖然每校並不相同)?

3. 少子化海嘯凸顯的真正問題是大學同質性過高

台灣各大學彼此之間的階層清晰,至少在一般不明就裡的家長與學生眼中,排除選系的一點困擾後,比較各大學,就好像比身高一樣。大學越有特色,階層越不明顯。大學階層越明顯,少子化對於「排名越後」的大學越造成墜崖式的傷害。其實,不發展特色,少子化海嘯的影響很快也會淹過公立大學。

▲ 不發展特色,少子化海嘯的影響很快也會淹過國立大學。(示意圖/中興大學提供)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如何因應少子女化帶來的高教海嘯?

1. 推動開放環型大學(Open Loop University)

推動大學成為終身可回流、終身可入學的開放學習中心。大學與其當作高齡社會下的犧牲品,不如積極成為「開放環型的大學」,讓校園包容各種年齡和經驗的學生,使大學成為真正的終身學習夥伴。相關細節如下:

目標:推動大學成為終身可回流、終身可入學的開放學習中心。

(1) 推動理由

Ⅰ. 高齡社會的青銀共學

超高齡社會:2018年本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率已突破14.05%,成為WTO定義下的高齡社會;2021年起,出生人口低於死亡人口,正式進入人口負成長時代;2025年時,老年人口將達470萬人,衝破總人口比率20.1%,成為超高齡社會;2029年時,老年人口將達幼年人口之2倍。

▲ 台灣2025年的老年人口預計將達470萬人,衝破總人口比率20.1%,成為超高齡社會。(圖/《ETtoday新聞雲》資料照)

學習型台灣:高齡社會不是只有老人,而是包含各種年紀國民的高齡社會,本部110年3月公布之《學習社會白皮書》及《終身學習中程發展計畫》皆以「學習型台灣」為目標,高齡社會的台灣要成為「學習型台灣」,台灣各大學就應成為開放的學習中心,讓校園包容各種年齡和經驗的學生,成為國民一生中隨時需要,就可以回來或進來充電的學習基地。

終身學習的新場域:過去我國終身教育主要的場域是補習班、社區大學、空中大學、博物館所及其他社教機構,大學僅僅以碩士專班或隨班附讀的方式低程度的參與。而傳統終身學習的學習方式主要是線上學習及網路資源,雖然有高齡教育的項目,亦是青銀分隔的方式進行,而無論從哪一個角度,大學都包含了各種型態的教學方式與資源,大學不參與高齡社會下「學習型台灣」的建構,殊為可惜。

Ⅱ. 劇變社會下的終身學習

劇變社會下的知識HUB:這是一個知識、社會、價值、自然變遷快速的時代,許多事物甚至數年一變,一個終身學習的場域必須是一個跟上知識、社會、價值、自然變遷的場域,相較於補習班、社區大學、空中大學、博物館所及其他社教機構等原有終身教育場域,大學明顯是更適合作為劇變社會下的終身學習場域。

知識爆炸時代的回流教育:過去,大學生涯是18到22歲階段必須經歷的旅程,處於這個階段的年輕人,花費所有的心力,學習未來專業上需要的所有知識。任何想要跳脫這固定軌道,走別條路的人,都會遇到一些困難。但是,根據統計,目前的大學畢業生近7成自認大學科系「學非所用」,文史哲學類科更達88.9%。

▲ 高達88.9%的文史哲學類科畢業生自認大學科系「學非所用」。(圖/視覺中國)

讓我們來看看史丹佛大學的案例:學習的彈性與回流教育全世界各大學積極面對的問題,例如,史丹佛2025計畫中,便重新設計學習的模式,讓大學的學習可以是人生當中任何6年,學生可以根據生涯發展的需求,或許先進入大學學習,然後申請空檔年(Gap Year)計畫,去實習或是體驗其他事情,之後才再選擇重回校園。如此一來,學生可以不斷學習、體驗、運用、修正、再學習,每一段重回校園的旅程都是一個開放式的環狀旅途,可以隨時結束或是開始。也就是說,打破傳統的大學學制,讓大學成為開放的學習中心,一生中隨時需要,就可以回來充電的6年學習基地。校園裡將會混雜著各種年齡和經驗的學生,彼此共同學習,也將深化和擴展校園的視野。史丹佛大學本身也會因為隨時有著「在學生」正在不同的企業、機構任職,學校將可以連結更多的資源和平台。

Ⅲ. 終身教育仍有推廣空間

即便不考量「快速變遷社會下的知識與價值再學習」,傳統概念下的終身教育仍有推廣空間:我國18~64歲之成人學習參與率為42.61 (另18~80歲之參與率為39.51%),相較於OECD會員國平均47%(25~64),國人終身學習尚有推展空間。如果考量「快速變遷社會下的知識與價值再學習」,國人終身學習的推展空間明顯更大。

▲ 我國18~64歲之成人學習參與率為42.61,低於OECD會員國平均的47%。(圖/記者許敏溶攝)

Ⅳ. 少子女化社會下大學新生源

我國大學學生人數已從105學年度的111.1萬人,下降至109學年度的100.6萬人,110學年度起大學學生人數跌破100萬人。109學年度大專校院大學一年級學生數從前一學年的23.9萬人降為22.9萬人,推估自114年度起,大學一年級學生人數將跌破20萬人。大學校院新生人數屢屢下沉,生源結構不變下,生源減少趨勢將銳不可擋,許多學校亦面臨整併、轉型甚至退場的局面。

大學與其當作高齡社會下的犧牲品,不如積極成為「開放環型的大學」,讓校園包容各種年齡和經驗的學生,使大學成為真正的終身學習夥伴。

(2)推動項目

Ⅰ. 鬆動修業年限:甚至允許無修業年限。使得學習不是一條直線,讓重回校園變得容易,讓每一段重回校園的旅程都是一個開放式的環狀旅途。

Ⅱ. 鬆動學籍制度:畢業生可申請「恢復」學籍;放鬆full time/part time student的區分,允許在職學生進入一般學制(不限制於在職專班或隨班附讀)。

▲ 大學端不妨鬆動修業年限,讓每一段重回校園的旅程都是一個開放式的環狀旅途。(圖/文化大學提供)

Ⅲ. 開放單獨招生門檻:學生全齡化。

Ⅳ. 開放環型學位學程、學分學程:能即時回應時代、產業變遷的學程,並適合回流教育的課程、學程與學位設計。

Ⅴ. 全齡化課程設計:如何回應具有不同經驗與年齡的學生的學習需求?如何促進他們彼此共同學習?如何借用他們多樣的經驗與關係來深化和擴展校園的視野?如何藉著在不同的企業、機構任職的「在學生」,建構更多教學資源和平台?

Ⅵ. 校園設備「全齡化」:校園裡將會混雜著各種年齡和經驗的學生,教學設備、宿舍與生活設施應做相應調整。

2. 補助發展特色精緻大學

美國大學共3,226所,其中學生人數1000人以下者佔42%,3000人以下者佔65%,享有盛名者也不在少數,甚至超過台灣所熟悉的哈佛、史丹佛、柏克萊。在學費難以鬆綁的情形下,政府宜大力支持發展私立大學轉型為特色精緻大學。

▲ 美國大學人以下者佔65%,享有盛名者也不在少數。圖為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中心。(圖/《ETtoday新聞雲》資料照)

3. 健全財務才能深化辦學品質

學生人數降低,學費難以大幅提高,學費不再是大學重要經費來源。除了爭取政府補助,亦要鼓勵大眾支持私人辦學。例如,建議修正「私立學校法第62條條文修正草案」,支持「個人或營利事業透過興學基金會捐款給指定學校,在新台幣1,000萬元內,得全數作為列舉扣除額或列為費用或損失。」

4. 積極輔導大學有尊嚴地退場

這點大家談了很多年,我沒有更好的想法。(大家想像力的貧乏不僅讓有尊嚴的退場時機快速消逝,各方各自的堅持與彼此缺乏信任,也讓轉型的彈性與契機喪失)。真的經營不下去,再怎麼不捨,也只好退場。但請花點時間想像。一間歷史久遠的大型學校退場,影響多少教職員的生計?令多少校友的畢業學校成為「曾經存在的學校」?沒尊嚴的退場只會讓難堪更難堪。

 

▲ 讓大學有尊嚴地退場,才不至於造成更多遺憾。(圖/周刊王)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林從一」臉書。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熱門點閱》

►林青霞演藝事業順遂 能給清大畢業生什麼參考?

►代理孕母合法化 讓台灣再度成為先驅!

►綠營「大罷免」風潮吹起 藍軍應思考解散國會

►「偵查不公開」 提升司法信任的第一步!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