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海策略觀點看AI 找出未來更多可能性

我們想讓你知道… AI用來節省人類操作機器及設備的精神與時間。與其從事或學習操作AI,倒不如思考當前AI尚未能勝任的工作,應該才是未來發展的契機。

▲黃仁勳6月2日在台大的演講中,直接用一張圖讓全世界明白,台灣在AI產業中正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圖/ETtoday資料照)

● 張家羽/地方政府機關人員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上月訪台,熱潮席捲國內各大產業界、學術界,AI(人工智慧)議題可謂是方興未艾。雖說AI產業及技術應用,未來可能是全球的重點趨勢,卻也讓人思考未來產業的人才培育走向,到底是迎合當前的議題風潮,還是運用藍海策略開拓新領域?頗耐人尋味。

碰巧,今日開車上班,筆者與太太在車內共同討論類似議題,「假如孩子想要去念『AI無人機』的相關科系,你有什麼想法?」太太問道;筆者回答,「看他的興趣、意願,但如果只是要順應趨勢或考量未來發展性的話,我持保留看法。」

筆者進一步說明,AI的原理,應該是將人類的認知、感知,以大數據方式建構一道常態模組,來演算、模仿與協助人類進行工作、決策,也就是說,AI是要複製過往人類常態性的行為、判斷或數據,來節省人類操作機器及設備的精神與時間,那為何要許多學生(人力)去從事或學習操作AI呢?

▲ AI是要複製過往人類常態性的行為、判斷或數據,來節省人類操作機器及設備的精神與時間。(圖/路透)

簡言之,AI就像單人運用科技模式來操作多項(或遠端)機器,因此筆者以未來發展性作為思考立基點,認為與其從事或學習操作AI,倒不如思考當前AI尚未能勝任的工作,應該才是未來發展的契機,因為人類的「創意」、「發想」,勢必走在人工智慧之前,例如:行銷、文創、藝術(含影視劇本發想),甚至是美食,此般著重人類創新感知的領域,絕對是電腦科技無法預先演算的,這也是以前某手機品牌主打的理念──「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科技發展一日千里,未來全球AI技術絕對是與時俱進,因此上述的領域,人工智慧也一定會隨著時代填補發展縫隙,但人類的思考依舊是主流,許多感知、認知、發想或人為裁量,科技始終無法取代,因此秉持藍海策略的思考模式,找尋AI無法做到的?AI能怎麼應用?AI能與什麼結合?或許比單純研究如何操作AI(或將AI技術使用在單一領域)來的有價值。

是以,這也歸納出許多莘莘學子,選擇學習取向時容易出現的盲點,往往對於很夯、發燒的議題,容易產生吸引力,但對於思考面向必須更為宏觀,筆者樂見對於AI領域具有濃厚興趣的年輕人,在投入AI學習歷程時,能結合創意或主觀發想激盪出更多的未知火花,而非一味迎合時事,限縮自己未來的可能性。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張家羽

張家羽 張家羽

土生土長體育人、體育保送生,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體育系碩士班畢業,跨足媒體領域,先後擔任體育記者/採訪編輯、企業媒體公關,現為地方政府機關人員。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