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若連法律實務規範都存在不公平之處,那對司法公信力的影響就可謂是茲事體大。(圖/記者屠惠剛攝)
● 無名軾/自由業
行政法院素有「敗訴法院」之稱號,乃因「民告官」先天存有不公平之處,包括武器不對等、資訊不對稱。但假若連法律實務規範上都存在不公平之虞,那就算是茲事體大,因這可能涉及侵害人民訴訟權的違憲事宜,也可凸顯出行政與司法兩官僚機關間官官相護,乃至沆瀣一氣的具體事證。
我國刑事法院屬於被動的「不告不理」。人民對於遭受刑事犯罪侵害之救濟權,始於「起訴權」之行使。倘若無犯罪被害人提起告訴,法院是不會主動審理人民受害的案件。然而,倘若司法實務見解可以超越法律之規範,而自行做出超越法律規範的實務見解,讓受害的人民竟然無權起訴加害者,這對於我國的司法而言將會是多大的諷刺與傷害。然此等案例卻很可能活生生出現在中華民國的刑事司法實務當中。
《刑事訴訟法》第232條明文規定,「犯罪之被害人,得為告訴。」何謂犯罪之被害人,就該法條之文義解釋,當然是指因為犯罪行為而權益遭受侵害之人。這是簡單明瞭,可一目瞭然的解釋。但到了司法實務界,竟然可以無中生有,自行創設出一套所謂「直接」與「間接」被害人的概念與解釋。然後以所謂「司法院院字」的解釋方式來規範各級法院與檢調系統。
▲ 犯罪之被害人,當然是指因為犯罪行為而權益遭受侵害之人。(圖/犯保總會提供)
司法實務見解認為,侵害「國家法益」的犯罪行為,只有國家機關才是「直接」被害人,人民充其量只能是「間接」被害人。所以只有前者才有「告訴權」,後者充其量只能做為「告發人」,假如面對檢察機關的不起訴處分,也就沒有「再議」之權能,此案將淪為石沉大海「被吃案」的命運。
此事的嚴重程度在於,倘若機關內部膽敢有人敢當「吹哨人」,他日後也很可能淪於求助無門,甚至被機關惡整至死的悲慘下場。因為機關內部的犯罪行為多半為侵害國家法益之犯罪,例如洩密罪(《刑法》132)、圖利罪(《刑法》131)、貪污罪(特別法:《貪汙治罪條例》)等。
因吹哨者無告訴權,倘若該機關利用關係與承辦的檢察官沆瀣一氣,而給予不起訴處分時,該揭弊者因為無法提起再議,該案件就可能淪於石沉大海被吃案的景況。此種情況就理論上而言絕對可能存在,事實上也當然存在過,只不過這些人不是求助無門,就是沉淪於「敗訴法院」的淫威底下。
▲ 吹哨者若無告訴權,將淪為被剝奪訴訟權的司法棄兒。(圖/視覺中國)
雖然大法官釋字第771號作出解釋,對於「司法院院字或院解字」之實務見解,在大法庭制度成立後,因過往的判例與決議已然失效,法官可選擇是否遵守。但倘若該判例或決議經由最高(行政)法院所採認,其他法官若有不同見解,仍須大法庭來做統一解釋方得為之。
前述實務見解很明顯已經剝奪人民在憲法上所賦予的「訴訟權」,但實務上卻能任其存在數十年而未有任何人提出異議。這只能說明司法與行政這兩大憲政機構間,官官相護的官僚體制其實早已存在數十年了。尤有甚者,倘若此種違憲的實務見解不被糾正,即便將來立法機關真能通過《揭弊者保護法》,也很可能因此號實務見解的枷鎖桎梏使然,而讓此法律的本意被大打折扣。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我們想讓你知道…司法與行政這兩大憲政機構間,官官相護的官僚體制其實早已存在數十年了。倘若此種違憲的實務見解不被糾正,即便通過《揭弊者保護法》,其本意也會被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