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清松/輸電線路建設難於上青天?

▲▼高壓電塔。(圖/記者吳世龍攝)

黃清松/台電公司前專業總工程師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這是詩仙李白的名作,以筆者曾經投入輸電網路建設40年的經驗,真的是貼切的寫照。日前看到媒體專訪台電公司曾董事長談到電網建設之重要性,心有戚戚焉,乃為文發抒內心感觸。

輸電線路一般可分為架空鐵塔線及地下電纜線兩大類,台灣地區地狹人稠,除了人跡罕至的高山峻嶺及溪河海邊,還有新建鐵塔線路的空間,一般輸電線路地下化已經成為主流,尤其都會區及科學園區。但是地下還有其他管線密佈,是電纜線施設最大的困難,瓦斯、電信、自來水、污水、雨水、配電饋線等都是需要禮讓的管線,捷運、高鐵、台鐵等地下車道,橋樑基樁,河川堤防等如有牴觸,也都需要迴避。

▲▼房市配圖-高壓電塔就在住家旁邊。(圖/記者湯興漢攝)

因此,輸電纜線常常只能透過潛盾機鑽掘,而輸電洞道內徑高達6米,甚至超過捷運的洞道,深度動輒在30米以上,甚至超過50米。地下湧水沙的阻絕、漂流木或堅硬岩盤的破除,侷限空間空氣品質維持,就成為最大的風險挑戰,一米一米往前推進都很困難,所以說『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實不為過。

話說回來,架空鐵塔線具有傳輸量大及成本較低的優勢,尤其沒有道路可通行,或是道路崎嶇狹窄,無法埋設地下電纜的山區及田野,長距離電力傳輸只能靠架空鐵塔線。例如橫越中央山脈的東西幹線及貫穿南北的三路幹線,都是台灣長期以來繁榮發展的經濟命脈。但是架空線路有如『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施工環境惡劣困難,即使可以克服,路權的取得卻常常在台電第一線人員的額頭,留下一道又一道歲月的刻痕。

五十年代一條線路筆直到底的最佳狀況已不可得,取而代之的是遷就好不容易取得的鐵塔用地,為閃避線下業主的陳抗,線路成為彎彎曲曲蛇行的樣貌,線路長度、鐵塔座數、技術難度及成本都因而大增。

▲▼停電,高壓電塔,南電北送,限電,台電,缺電。(圖/記者姜國輝攝)

尤有甚者,許多既有送電線路所在位置本為郊區鄉野,因都市擴張陸續開發興建成新興社區,如果線路需要更新改建,就會面臨遷移的要求;而且距離永遠都是問題,即便距離已經足夠讓電磁場衰減到趨近於零,周邊民眾還是要求離得越遠越好,最好打開窗子看不到線路;如果從宮廟或是靈骨塔前後通過,也常被以影響風水為由遭到拒絕。

以強化超高壓第一路北部段送電能力的板橋~龍潭線新建工程為例,約40公里長,105座鐵塔,幾乎已經被趕到無路可退,只能不斷與周邊利害關係人溝通折衝,最終取得諒解,於是從規劃設計到完工送電,就整整耗費18年。10年磨一劍,台電超過18年才牽成的卻不只如此,為拚輸電令人白了少年頭。

▲▼高壓電塔。(圖/記者吳世龍攝)

輸電線路建設難於上青天,但是一旦鐵塔豎立,登塔架線,青天總是近在咫尺。電力建設攸關國家經濟繁榮,打造社會用電命脈的使命感,代代傳承至今不曾消減,筆者有幸曾參與其中,我感佩默默付出的工作團隊,也期待大家燈火通明之餘,能夠給上山下地,汗流浹背的輸電建設從業人員多一點支持鼓勵。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關鍵字: 雲論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