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齡社會將至 做好財務風險管理是根本之道

我們想讓你知道…超高齡社會即將到來,政府除了做好上述因應對策之外,民眾們也應該做好自己的財務風險管理。

▲ 根據國發會於17日提報最新人口推估結果, 65歲以上人口占比到2070年將達46.5%,即近半數國人都是老年人。(圖/記者屠惠剛攝)

● 余祖慰/朝陽科技大學保險金融管理系副教授

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的定義: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率超過人口7%的國家稱為「高齡化社會」(Aging society),達14%則稱為「高齡社會」(Aged society),達20%即為「超高齡社會」(Super-aged society)。台灣即將於2025年達到「超高齡社會」,換言之,每5個人,就有1位是老人。同時,內政部「2023年簡易生命表」公布國人的平均壽命為80.23歲,其中男性76.9歲、女性83.7歲,台灣男、女性平均壽命分別高於全球平均水準7歲及9歲。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國發會)於2024年10月17日提報最新2024~2070年人口推估結果, 65歲以上人口占比,從今年的19.2%,在2040年超過三成,直到2050年接近四成,到2070年已達46.5%,屆時近半數國人都是老年人。因此, 本文試圖從長壽風險來思考台灣面臨「超高齡社會」所產生的影響、衍生的問題及因應之對策,茲臚列說明如下。

超高齡社會的影響

1.對個人的影響

(1)老人普遍受歧視

在古代,老人代表智者,他們存活的時間久,經驗及閱歷豐富,所以古代對老人敬重。到了現代老人被視為沒有價值,漸漸不受重視。

(2)家庭制度改變後,老人缺乏支持系統

古代盛行大家庭制,老人有配偶及子孫的照顧,現代以小家庭占大多數,子女成家立業之後剩下老夫妻倆人,配偶過世後成為獨居老人。

▲ 古代盛行大家庭制,老人有配偶及子孫的照顧。圖為全台規模最大的新屋區葉五美公祭祖典禮,逾8000子孫到場祭拜。(圖/記者沈繼昌翻攝)

(3)疾病增多,醫療資源不足

老人人數增加,病患越多,醫療資源不足。老人在世時離不開醫療機構,即使不經常住院,到醫院門診很少間斷。

(4)收入減少,支出增加

退休後收入減少,老人的醫療、長期照顧費及其他支出相對增多。

(5)老人福利緊縮,貧窮老人生活堪慮

倘若經濟持續蕭條,可能老人福利緊縮,平時靠老人津貼維生的人口,生活就會更困難。

(6)心智減退,心理老化,消極的老年生活

老人的智力逐年會減退,加上身體逐年衰弱,會引起心理老化,生活方面呈現消極狀況。

(7)獨立生活能力喪失,成為依賴人口

當老人喪失獨立生活的能力時,必須僱用移工或者由配偶及家人照顧。

▲ 當老人喪失自理能力時,往往必須仰賴僱用移工或者由配偶及家人照顧。(示意圖/《ETtoday新聞雲》資料照)

(8)親友凋零,孤獨度過餘年

國人的平均壽命年年提高,台灣地區百歲以上的人瑞也年年增多,倘若配偶、子孫凋零,老人成為獨居或者是單身人口到老年成為獨居老人,老人如何因應?社會如何照顧?將會形成相當棘手的問題。

2. 對家庭的影響

老人倘若罹患長期疾病,就會對家庭形成重大的不利影響。包括:

(1)分擔老父母的醫療費用及生活費用
(2)家庭照顧者健康方面的損害,配偶或兒女照顧老人,長期操勞,可能損害健康或罹病。
(3)妨礙家庭生活水準及作息秩序。
(4)照顧者及家屬心情緊張、壓力極大或者情緒高漲。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3. 對社區的影響

社區內的高齡人口增加很多,社區就必須增加人力、物力保護並照顧老人。

(1)公共建築設置無障礙環境,以便利行動不便老人進出。
(2)社區內設置老人日間照顧機構及安養機構。
(3)增設服務項目,例如膳食服務、辦事服務、送醫服務、協尋走失老人服務等。
(4)設置社區巡查隊:社區內獨居老人及老夫妻核心家庭多,應設巡查隊,防止竊盜潛入老人家庭中行竊。
(5)設置樂齡學習中心以及休閒娛樂及運動等設備,以便利社區內健康老人學習、交誼及運動。

▲ 社區須增加人力、物力保護並照顧老人,因應高齡社會。(示意圖/記者林挺弘攝)

4. 對社會的影響

(1) 勞動力缺乏

當前老年人口激增,而生育率卻大幅下降,不久的將來就會人口負成長。導致將來勞動力越來越缺乏。

(2)工作人口負擔加重

國發會預估2030年時,平均每2.7名青壯年就要扶養1名老人,最後到2070年,降到1名青壯年扶養1名老人,未來扶養比將持續升高,社會負擔將日益加重。當扶養比持續攀高不下,對社會將帶來沉重負擔。

超高齡社會的問題

台灣面對超高齡社會的來臨,衍生出在地老化、高齡照顧及產業發展上的問題:

1. 銀髮族經濟安全問題

傳統農業社會養兒防老觀念盛行,老年時多靠子女扶養。今日社會中,銀髮族則靠自身的退休金或儲蓄生活者逐年增加。在面臨另一波少子化的襲擊之下,銀髮族之經濟來源須靠自身作未雨綢繆之規劃。而政府推動維護老年基本生活之國民年金制度,以及提供長期照顧服務與未來政策性長期照顧保險制度,更是責無旁貸。

2. 銀髮族健康促進不足、不健康餘命過久

▲ 國人在邁入生命終點之前,至少會面臨「失能」或是「臥床」這二大風險。(圖/CFP)

2022年國人「不健康餘命」(不健康餘命包括失能慢性病纏身等年數,是「國人平均壽命」扣除「國人健康餘命」得之數字,不健康餘命數字愈高,代表國家和社會得付出更多醫療和照顧成本)平均7.41年(男生平均6.71年/女生平均8.21年),換言之,平均需要他人或家庭照顧者照顧的時間為7.41年。因此,國人在邁入生命終點之前,至少會面臨「失能」或是「臥床」這二大風險,需要他人專門進行照顧,這也代表民眾必須提早準備好以下二大費用:(1)生活費用:不管在人生的最後階段,是否失能或臥床,該有的生活費用,是不可能完全不需要的;(2)照顧費用:銀髮族會面臨「需他人照顧」的階段,主要的原因就是「失能」或「失智」,其中唯一的差別只在於依不同「失能」或「失智」的嚴重性,而有照顧費用的高、低之分。

3. 少子化現象,扶老壓力大,家庭功能恐將式微

2024年每3.6名青壯年扶養1名老年人口,2030年2.7名青壯年扶養1名老年人口,至2070年減少為每1名青壯年即須負擔1名老年人口。當家庭成員數逐年減少的趨勢下,所謂的家庭功能也將隨之式微,可以預見對於在地老化高齡照顧的政策推動方面,家庭能量必然越趨不足,也使得社區所要擔負起的責任與所要發揮的功能更加凸顯。

4. 支援在地老化人力資源不足

▲ 「在地老化」是希望人在老化的過程中,可以留在自己熟悉的環境繼續生活。(示意圖/《ETtoday新聞雲》資料照)

「在地老化」的概念最早起源於北歐國家,「在地老化」是希望人在老化的過程中,可以留在自己熟悉的環境繼續生活。換句話說,不必因為年老而搬離其熟悉的居住場所,而是居住場所配合老人重新設計安排。此一發展於1970~1980年代之間蔚為風潮,並於1990年代散布至其他先進國家,例如英國、美國、加拿大、澳洲和日本等。由於政府倡導「在地老化」的概念,推動社區整合式服務,因此居家式、社區式照顧顯得格外重要。然而,《長期照顧服務法》與「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實施後,加上社區整合式服務,擴大服務對象及服務項目,將導致長照人力缺口更大,若要順利推行長照政策、建構完整長照體系,長期照顧服務相關人力(包括直接提供專業服務的專業人員、經政府或相關團體訓練結業的半專業人員、未經特定訓練之非專業人員,以及行政體系的支援人員)是最重要的關鍵,勢必須加速補足長照人力缺口,否則將有將無兵,空有政策而無人執行。

超高齡社會的對策

1. 推動長照3.0

長照1.0(2007~2016)係以居家、社區服務為主,機構式為輔。長照2.0(2017~迄今)不僅服務對象從長照1.0的服務4類對象增至8類對象,服務項目也從原先8項再增加9項,尤其是服務方面,推動社區A(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又稱長照旗艦店/每一鄉鎮市區1個)、B(複合型的服務中心,又稱長照專賣店/每一國中學區1個)、C(巷弄長照站,又稱長照柑仔店/每三個村里1個)級服務據點的多項服務。未來推動長照3.0,因應未來長照資金缺口,在長照財源部分是否以保險制或混合制取代目前稅收制,並思考將政策性長照保險納入全民健保體系。打造從健康促進、即期醫療、短期照顧、中期照顧、長期照顧、安寧照顧完整照顧健康保險制度;同時,建構居家、社區、機構、醫療、社福的一體式服務。

2. 延後退休

▲ 退休年齡不斷延後,已是已開發國家的趨勢。(圖/視覺中國)

基於全球人類的壽命不斷延長,先進國家退休年齡不斷延後,德國、義大利、丹麥的目前法定退休年齡是67歲,目前勞動部已於2024年8月2日實施勞工年滿65歲持續工作,得繼續參加勞保新規定,提升老年人的二度就業機會與保障、再度活躍職場及找到生命價值。

3. 鼓勵更多適齡工作者加入職場,增進勞動力

不可諱言,過去一直以來,科技業的生產線人員大多雇用年輕人,因為銀髮族大多做不來;有些產業過去習慣找年輕勞動力,例如餐飲、飯店業,對銀髮族的僱用較低;甚至有些企業不是不願意雇用銀髮族,而是不知道如何用。政府於2019年12月4日公布《中高齡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期以專法保障中高齡者(年滿45~65歲者)與高齡者(超過65歲者)的就業權益,解決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時可能面臨的歧視及受刻板印象影響(如老年人應頤養天年)等問題,鼓勵中高齡者投入勞動市場,畢竟勞動力老化是不可逆,政府應該依照不同產業特性,讓65歲以上的勞動力受到重用,提升企業雇用意願,同時透過經驗傳承及世代合作,共創社會及經濟發展是政府不可懈怠之職責。

4. 鼓勵生育

鼓勵生育較多的子女,培養更多具生產力的小孩,將是面對超高齡衝擊一項較長期的因應策略。然而,高工時與高房價卻是目前台灣生育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 高工時與高房價是目前台灣生育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圖/翻攝PAKUTASO)

5. 加強銀髮族健康的照顧

超高齡社會產生更多的老年人,而老年人是最需要健康照顧的一群人。因此,面對老年人口的增加,老人病的病患勢必增多,醫療部門要做適當的擴充,增加老人的病床。此外,對於銀髮族的照顧和相關的服務,也需要加強。

6. 加強銀髮族的休閒活動的規劃

超高齡社會的來臨,銀髮族的休閒旅遊受到重視,成為一項新興的熱門行業,政府應該大力規劃與推動休閒活動產業,以回應其需求。

7. 投入銀髮人力銀行

面對壽命的延長,銀髮族人口的增加,政府及民間均應該開拓銀髮族社會參與的機會。例如教育的參與、志工的參與、政治的參與、組織的參與、宗教的參與以及其他各種社會活動的參與。

▲ 政府及民間均應該開拓銀髮族社會參與的機會。(圖/新竹市政府提供)

8. 推動健康樂活管理

超高齡社會是世界共同的趨勢,台灣在人口長壽化的影響下,高齡化進展相較於其他國家尤為快速。因此,從長壽風險的思維來看,在新冠疫情結束之後,國人健康意識提升,面對超高齡社會的來臨,保險業也正積極強化從「事後理賠」走向「事前預防」的觀念,健康樂活管理尤其重要。進一步而言,健康樂活管理主要是與預防醫學、健康管理、長照機構等異業合作,結合保險保障及延伸服務。

簡言之,超高齡社會即將到來,政府除了做好上述因應對策之外,民眾們也應該做好自己的財務風險管理,例如個人信託或是稅務規劃。值得一提的是,當投保商業保險於事故發生時,彌補自己的經濟損失缺口時,不妨做好「事前的損害控制」(包括損害防阻與損害抑減)才是根本之道。

▲ 做好「事前的損害控制」是根本之道。(示意圖/取自Pixabay)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熱門點閱》

►《黑白大廚》推廣韓食到極致 台灣飲食特色在海納百川

►郭智輝忙找電也忙「被電」 「三季人」除了核電都不聽

►馬斯克花7500萬美元挺川普 財富介入政治恐波及民主

►石破茂立場搖擺不定 日本在風雨中飄搖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