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2.0 呼之欲出的「達爾文國際路線」

我們想讓你知道…台灣俗諺道「荏荏馬也有一步踢」,對於台美默契與台美不見得有默契之處,各種工具都應清點思考。然後說也做得用力的一點,或者不說但自己要好好準備一翻。

▲▼川普,澤倫斯基。(圖/路透)

▲川普在事後指責澤倫斯基「三年前就應該結束烏俄戰爭」,甚至指責烏方「根本不該發動這場戰爭」。(圖/路透)

●邱師儀/東海大學政治系專任教授

就在美國國務卿盧比歐與俄國外長拉夫羅夫在沙烏地阿拉伯利雅德就烏俄戰爭後續會談、會場有沙國人員參加但就是沒有被侵略方的烏克蘭總統參與之際,幾乎就再現了「你不在桌邊,你就會在菜單裡」的國際現實。

這種國際現實是弱肉強食的,也是達爾文主義式的。尤其當川普在事後還指責澤倫斯基「三年前就應該結束烏俄戰爭」,甚至指責烏方「根本不該發動這場戰爭」。

非美國人的川粉 腦補功力著實驚人

不管非美國人的川粉見到川普都已經明白成這樣,還要理解成川普其實是為了要聯俄抗中把精力都留在印太要好好對付習近平;或者說成烏克蘭有自己的積習、歐洲盟國本來就疏於貢獻、對美國來說台灣比烏克蘭重要等。

甚至現在非美國人的川粉,還可以無視這場利雅德會談所映照出1938年《慕尼黑協定》或1939年的《德蘇互不侵犯條約》,還要拗成其實都這兩場都不像,反而比較像美國在韓戰後替南北韓間協助調停在「三八度線」的案例。就是要極力淡化利雅德會談裡「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意味。

這些不願把背棄正義的責任加諸在川普身上的觀點,倒不是說在言論自由、意見交流的民主原則下有什麼不能這樣主張的問題,但這些替川普開脫的想法,背後所反映的是,今日烏克蘭,不會是明日台灣,或者是今日烏克蘭,不會是明日日本。

在某種意義上,對於川普的信任,只有在當他指名道姓針對某一特定盟友,指責它根本不值得美國一個子兒來協防的時候,才會出現明確的瓦解。又或許這樣也無法讓他們相信「川普其實真的就不在乎誰是美國盟友」的事實,因為到時一定也會出現更多充滿創意的超譯說法。

如果這些美國一定站在我這邊的「腦補」不會影響盟友尤其是小國的軍備與備戰心態,那倒還無傷大雅,但如果這樣的心態瀰漫在這些正式、非正式盟國的民間甚至外交決策圈,則最怕的是有天當敵軍真的出現在家門口,而美國卻仍遠在天邊,甚至早就跟敵國先開過幾場密會了。

在一定程度上,烏克蘭在2014年之後都已經早早清醒並且認真備戰,都還遇到了今日遭美國背棄的絕境,更何況是不相信川普有天可能真的與狼共舞而鬆懈的盟國。

質疑美國政治人物 並非「疑美論」

本文以上這些說法,就算是疑美論,也是現實主義觀點下就自己國家生存不得不然的直觀反映。事實上,真正的「疑美論」,應該是懷疑甚至詆毀美國的民主原則,轉而支持極權中國與俄羅斯的論調。懷疑違背美國民主原則的現任總統不會是疑美論。

過去也有相當多的研究顯示,從2016年開始川普的大小演講幾乎很少聽見川普會用包括民主、平等、正義等字眼。但不幸的是,很多人把疑美論理解成美國政治菁英講的話都不能被質疑。事實上,針對台灣的疑美論,前AIT處長孫小雅曾表示「適度的懷疑在民主社會是好事」、「美國也不會要求盟友盲目追隨」。

當過去很多支持川普作為的非美國盟友輿論喜歡引用現實主義才是當今世界之王道。但說自己是現實主義者的難處就在於,當強權的胳臂向內彎時,當然可以怡然自得捧著甜美的現實主義,因為強權可以輕易為自己碾碎對手。

但當強權的胳臂不見得向內彎,甚至有可能倒打自己一耙時,此時自稱自己是現實主義者的人,就應該要有現實感認知到自己在下風處,甚至可能已是強權交易下的菜單選項,並且做出各種實際且不違背理念的備案選項。

▼事實上,真正的「疑美論」,應該是懷疑甚至詆毀美國的民主原則,轉而支持極權中國與俄羅斯的論。(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美國國旗。(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自稱現實主義者 常是現實的逃避主義者

但我們更常看到的卻是,這些自稱是現實主義者的人會在明知居下風時,還要訴諸各種想像說強權不會背叛自己,這當中一定有什麼蹊蹺云云。至此現實主義就也不再真實了,而是進入一種嗑藥般的超現實主義狀態,或者你可以說它是一種反正大難不會在我身上臨頭的天真浪漫(naiveness)。

當然,人類的覺悟要花費太多的精力準備,也會引起不少痛苦,因此不願承認本來就是人性常態。

至於川普2.0呼之欲出的達爾文國際路線,幾乎已經可以這樣確立了,從1月20日川普當選至今也不過才一個月,川普執政下達爾文氣息早已瀰漫全球,川普也沒時間等了,這是他最後一任而且兩年後馬上就遇到可能失去參院或眾院多數的期中選舉。

至於說這種達爾文式的新國際秩序也不是本文提出,例如Tarek Oraby由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在2019年出版的博士論文A Darwinian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Conflict就很清楚地提到。

Oraby的關鍵假定是「當使用武力可能增強涉事國家的物質實力時,國家間發生軍事衝突的可能性將提高」,這說明了俄烏戰爭中的俄羅斯因為這場戰爭所可能獲得地緣戰略利益之動機所在。

更重要的是,與新現實主義傳統影響力的預測相反,Oraby運用統計方法分析了1816年至2010年間國際體系中的所有衝突,發現達爾文式的國際現況的確常見,也就是「國家更有可能加入正在進行中的衝突中較強的一方,而非較弱的一方」,很明顯就是川普所帶領的美國正在做的事。

面對川普的達爾文主義 台灣必須嚴正以對

據此,賴政府必須即刻盤點台灣的籌碼到底有哪些?而就在川普幾天前再次指責台灣搶走美國的晶片生意,賴總統立即回應將提出「全球半導體民主供應鏈夥伴倡議」,並與民主夥伴共同建立AI晶片產業鏈,看的出越來越看重台製晶片可以是促美避免放任中共對台上下其手的戰略工具。

但老實說仍舊在字面上太過強調「民主夥伴」這類在川普字典裡不但欠缺甚至可以是負面詞的字眼。台灣俗諺道「荏荏馬也有一步踢」,有些能公開談,有些不能公開談,對於台美默契與台美不見得有默契之處,各種工具都應清點思考。然後說也做得用力的一點,或者不說但自己要好好準備一番。

▼對於台美默契與台美不見得有默契之處,說也做得用力的一點,或者不說但自己要好好準備一番。(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台灣,國軍,演習,軍演。(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思想坦克」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思想坦克專欄

思想坦克專欄 思想坦克

《台灣智庫-思想坦克》立志作為台灣彼此理解互信的溝通交流平台,我們誠摯地歡迎台灣各地所有的聲音。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