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在白宮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會談,不歡而散。(圖/路透)
胡瀚雯/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碩士
2月28日,美國總統川普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的「爭執秀」再次成為國際輿論焦點。不同觀點都試圖用不同角度剖析此事件背後所隱含的國際政治意涵,但在眾多分析之中不禁令人思考:為何仍有部分人執著於「國際政治是好大一盤棋」的幻想?事實上,這樣的思維模式,不僅無法正視這場「川澤衝突」的現實問題,且無論是對於烏克蘭、美國,還是台灣,都可能是一種極為嚴重的誤判。
政治領袖是人,而不是棋手。他們有理念、有情緒、有選舉壓力,更有自身的國家利益考量。因此,意見分歧、利益衝突與戰略摩擦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而爭執往往能直接揭露其各自的核心關切目標。只可惜,由於台灣社會對烏克蘭長久以來的區域實際情勢認識有限,許多人關注的焦點仍更多地在川普與美國身上,而未能真正理解澤倫斯基與烏克蘭的訴求與擔憂。
川普與澤倫斯基的核心矛盾:安全承諾與責任界線
若要用一句話簡單說明這次「川澤衝突」核心重點,就是雙方對於「安全保障」與「責任劃分」的想法不同。
從川普競選乃至於當選至今,在烏俄戰爭的議題上,川普的立場一直很清楚:「烏克蘭的安全不是美國的責任」。川普多次表示,歐洲國家與烏克蘭應該感謝美國提供軍援且維繫區域穩定,並給予美國相對應的回報。事實上,這種「交易式安全觀」不僅適用於烏克蘭,也適用於台灣、日本、南韓等亞太國家,因此提高軍費與國家軍事預算都是美國盟友在川普上台後必須面對的課題。
▲美國總統川普在白宮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會談,不歡而散。(圖/路透)
川普的國際秩序觀簡單而直接,然而,這樣的想法並沒有辦法提供澤倫斯基與烏克蘭人民足夠的安全感,也就讓烏克蘭國內存在著更多的疑慮。澤倫斯基爭執的重點在於:烏克蘭並非不願意配合美國的要求,但若答應了礦產與停戰協議,則是否意味著對於烏克蘭未來的國家安全保障?而美國又是否可以提供明確的安全承諾?這也就是澤倫斯基在與川普的爭執中所提到的:「我們在2019年與俄羅斯簽署協議,甚至有馬克宏與梅克爾作為見證人,但這仍然無法阻止普丁在2022年發動戰爭。」對烏克蘭而言,問題從來不是「要不要談判、要不要停火」,而是談判後的和平能夠維持多久。
因此,那些指責澤倫斯基「不願停戰」,甚至指稱澤倫斯基是為了自身政治利益而犧牲烏克蘭人民性命的人,從根本上都忽略了一個顯而易見的現實,也就是俄羅斯總統普丁在過去十年來,已經違反停火協議高達25次之多。烏克蘭當然想要和平,甚至遠超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但沒有安全保障的和平,究竟能維持多久?而又是否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給出給出明確的承諾與答案?
▲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2月28日出訪美國白宮。(圖/路透)
美國的戰略計算:駐軍歐洲,還是逐步撤退?
在烏俄停戰協議的這場長期爭論中,部分人開始相信某種觀點,認為美國想獲取烏克蘭礦產的原因,是為了藉此尋找在烏克蘭駐軍的理由。尤其是烏克蘭礦產資源對於美國而言,未必是不可取代的重要資源,而在隨時可能爆發的武裝衝突之下,更是大幅增加了開採的難度,也就讓部分人始終相信川普與美國背後一定「另有打算」。
然而,這種說法本身充滿矛盾。如果川普與美國真正目的是在烏克蘭駐軍,並提供烏克蘭所需要的安全保障與軍事援助,那為何現在美國明確的戰略核心是逐步撤出歐洲,並多次希望將歐洲安全事務交由歐洲各國承擔?
之所以產生這樣的矛盾,恐怕顯而易見的事實是,如同過往的越戰與近年來的阿富汗一樣,美國已經充分體悟到陷入烏克蘭戰場而無法抽身所產生的「實際負擔」。礦產協議的戰略目標從來都不是「直接接管」烏克蘭,而是至少在某種程度上利用烏克蘭現有的礦產資源及停戰後的重建與經濟合作,來取得適當的戰略回報,甚至可當作過往對於美國援助烏克蘭所拿回的「適當報酬」。
美國身為現今的世界主要強國,必然存在著其核心的國家利益,要理解一個國家與領導人的作為,最重要的就是理解他們的核心價值與戰略期待。美國想要烏俄停戰並從歐洲抽身,將歐洲安全事務交給歐洲國家負責,已是明確的事實與趨勢,唯有理解這一點,才能客觀且正確地評估美國的政策走向,避免在「好大一盤棋」的錯誤濾鏡下,去否認顯而易見的國際現實。
對台灣的啟示:我們該如何準備?
川普與澤倫斯基的爭執,以及兩個國家的認知差異,其實是台灣未來可能面臨的困境縮影。雖然今日烏克蘭未必會是明日台灣,但台灣與美國的關係,與烏克蘭與美國的關係仍有許多相似之處:美國的安全保障承諾是否會讓某些台灣民眾認為不夠堅定而心存疑慮?在可見的未來之內,美國的戰略核心利益是否會與我們一致,並確保台灣能獲得足夠的國家利益?這些問題,無論我們是否願意,都必須認真面對。
當然,這絕對不是說要台灣「懷疑美國、投靠中國」,而是必須在國際局勢的時刻變動下,務實地面對問題並選擇可能方案,避免帶有錯誤濾鏡。因此,我們需要思考的是:
1.如何確保我們的安全保障機制是穩固且可持續的?
台灣的國家安全不能單靠口頭承諾,而是要有實質的戰略準備與明確協議,這包括軍事、經濟與外交層面的多重佈局。
2.如何在國際談判中堅持自身利益並爭取利益最大化?
面對外部壓力,台灣不能總是被動接受「大國棋局」的安排,而是要清楚劃定自身的底線,爭取更有利的戰略位置與目標。
3.如何建立更穩定的多邊合作協議與安全保障?
若有一日台灣真的必須在國家安全保障上,面臨美國可能的缺席,台灣應如何透過強化與週遭理念相同國家的區域合作(如印太戰略框架)來分散風險,避免可能的權力真空而讓中國有機可趁。
▲美軍原本稱我軍參與美泰「金色眼鏡蛇」軍演,不過其貼文又默默移除「台灣」。(圖/金色眼鏡蛇演習(Exercise Cobra Gold)粉專)
結論:真正的戰略思維,是理性與務實的全面思考
回到最初的問題:「造成這場川澤衝突的核心問題是甚麼?」不論是美國、烏克蘭、歐洲國家,乃至於身在台灣的我們,追求和平都是民主陣營國家的重要戰略目標。然而,少了威嚇與制衡的和平,沒有人知道可以持續多久,而這種和平的存在與否,極大程度都必須取決於俄羅斯、中國這些獨裁統治者的心情與一念之間。
不論此刻的烏克蘭是否有足夠的籌碼,但澤倫斯基仍為了烏克蘭未來的安全保障與美國據理力爭。烏克蘭若選擇了妥協,很可能無異於停止抵抗,讓普丁隨時有捲土重來的機會。台灣的處境與烏克蘭不同,但我們同樣需要思考:當我們面臨重大抉擇時,應該如何捍衛自身利益,並爭取自身國家利益的最大化?這才是台灣應該從這場衝突中學到的真正教訓。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