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傳出前總統蔡英文原定在去年7月赴日,參加安倍晉三追思會,但當時的岸田政府由於希望中國盡快解除水產禁令,不希望蔡前總統的訪日之旅,為中日關係產生不良後果。(圖/記者林敬旻攝)
●林宣亦/國立清華大學自主學習小組
近日,日本媒體《共同通訊社》報導,傳出前總統蔡英文原定在去年7月赴日,參加日本友台前首相安倍晉三的逝世2週年追思會,但當時的岸田政府由於希望中國盡快解除水產禁令,不希望蔡前總統的訪日之旅,為中日關係產生不良的後果。
即便事後蔡辦及日本外相皆否認此傳聞,但當議員進一步追問日本外相「蔡英文以私人身分來日本參拜是可以的吧?」得到的回應則是「不便回答假設性問題」,這也讓外界對於日本對待台灣的態度產生質疑。
日本在中美關係下 長期扮演平衡者
1972年日本與中國簽訂的《中日聯合聲明》,當中日本不只承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間接否認中華民國政府的合法性),北京當局更重申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此聲明也成為台日關係的轉捩點,從1972年開始台日的關係便以經貿及民間交流為主。然而,在2020年以後,日本由於跟美國的軍事同盟,使得日本更加關注台海的情勢,同時也出現這次事件主角之一的安倍晉三,所提出的「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也就是日美同盟有事」,看似堅實的台日關係是否真的如此?
日本在中美關係下,長年扮演著平衡者與戰略夥伴的角色。對日本而言,美國是日本的最大出口國,在科技上日本也積極響應美國的「去中國化」政策,而中國則是日本最大進口國,雖然近年日本政府開始推動「供應鏈重組計劃」,希望企業回流日本或投資東南亞國家,減少對中國的依賴,但現階段來說中美兩國對日本來說無庸置疑是重要的經貿夥伴。
從軍事的角度,美國是日本重要的軍事盟友,兩國不只簽訂了《美日安保條約》,在條約當中也包含了駐日美軍部隊的協議。由於日本夾在美中之間,於外交上採取「親美但不與中國對立」的角度,在強化與美國軍事同盟的同時,也要避免過度刺激中國。
▼日本在中美關係下,長年扮演著平衡者與戰略夥伴的角色。(圖/路透)
台日關係受限於現實 是否援助台灣將打上「大問號」
而日本對沒有正式外交關係的台灣,雖然支持台灣參與國際組織(例如:世界衛生組織、國際民航組織),但基於中國與日本的外交關係、避免激怒中國的情況下,日本對台灣的態度長期保持低調。
總結來說,日本夾在美中對抗之間,必須要在維護與美國的軍事同盟及經濟安全的同時,也顧及與中國的經貿往來與外交穩定。在日本與台灣沒有正式外交關係的情況下,不太可能給予台灣超越其他邦交國家的支持,因此台日關係彷彿親近,但又受限於現實。
在國內,每次說到戰爭援助時,都把美國當爸爸、日本當哥哥,但是當戰爭真的發生時,日本是否會援助台灣,在此事件後將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基於中國與日本的外交關係、避免激怒中國的情況下,日本對台灣的態度長期保持低調。(圖/記者周宸亘攝)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我們想讓你知道…日本與台灣沒有正式外交關係的情況下,不太可能給予超越邦交的支持,因此台日關係彷彿親近,但又受限於現實,當戰爭真的發生時,是否會援助,在此事件後將打上大大「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