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破冰」關係改善第一步? 還是長期博弈的序幕

我們想讓你知道…對台灣而言,當前局勢既是挑戰也是機遇。通過學習日本、越南及歐洲各國的平衡策略,推動雙邊經貿、探索兩岸非政治交流,台灣可在動盪的國際環境中穩固自身地位。

▲▼中美談判在瑞士日內瓦登場。(圖/路透社)

▲中美談判在瑞士日內瓦登場。(圖/路透社)

●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2025年5月,中美在瑞士日內瓦舉行的貿易會談成為全球焦點,試圖緩解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上任後激發的貿易戰緊張局勢。金融市場期待此次會談成為改善雙邊關係的第一步。根據中國大陸商務部聲明,雙方取消91%的加徵關稅,並暫停24%的對等關稅,為期90天,引發股市上漲與人民幣升值等樂觀反應。

然而,中國大陸似乎已為局勢長期化做準備,而對台灣而言,維持與美國的談判管道及自由貿易環境至關重要。本文探討此次會談是否真能開啟關係改善,以及對台灣的啟示。

中美貿易戰 背景與會談成果

2025年初,美國對全球貿易夥伴實施高額關稅,尤以中國大陸為首要目標。1月,美國對中國大陸商品加徵145%關稅,中國大陸以125%關稅反擊,2024年雙邊貿易額高達6600億美元的市場幾近停滯,金融市場動盪,全球衰退風險加劇。

日內瓦會談成為雙方首次面對面接觸,旨在緩解危機。會談由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與中國大陸副總理何立峰領銜,經過兩天閉門磋商,雙方達成協議,取消91%的加徵關稅,暫停24%的對等關稅,為期90天。美國貿易代表格里爾(Jamieson Greer)稱談判「富有成效」,顯示雙方有意避免貿易戰惡化。

會談結果公布後,中國大陸及香港股市上揚,人民幣兌美元走強,美國期貨市場也現反彈,顯示投資者對短期穩定的信心。但專家警告,剩餘關稅(美國約30%、中國大陸約10%)仍高於歷史水準。國際商會副秘書長威爾遜(Andrew Wilson)表示,若關稅維持20%以上,將持續干擾全球貿易。

雙方動機清晰:美國欲縮減2024年2954億美元的貿易逆差,中國大陸則在全球經濟壓力下展現靈活性,但強調不損害「核心原則」。中國大陸商務部聲明稱協議為「積極成果」,但未公開具體商品範圍,顯示後續談判仍存不確定性。

▼美中貿易會談,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右)與貿易代表葛里爾(Jamieson Greer,左)出席記者會。(圖/路透)

▲▼美中貿易會談結束後,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右)與貿易代表葛里爾(Jamieson Greer,左)瑞士日內瓦出席記者會。(圖/路透)

中國大陸 長期化策略

中國大陸在會談中的妥協並非全然被動。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大陸近年推動內需市場,2024年國內消費對GDP成長貢獻率超60%,顯示經濟結構多元化。面對美國高關稅,企業如碩博科技(Sorbo Technology)雖面臨出口困境,但政府補貼與轉型計畫鼓勵開拓東南亞及歐洲市場。

中國大陸在全球供應鏈中的核心地位賦予其談判底氣。儘管蘋果公司宣布將部分iPhone生產轉移至印度,中國大陸仍是製造業重心,短期難以替代。此結構性優勢使中國大陸在談判中保有彈性,為長期貿易爭端做好準備

中國大陸將貿易問題與地緣政治掛鉤,強調談判需基於「相互尊重」,包括台灣等議題。何立峰在會談後表示,中國大陸不希望貿易戰,但若美國堅持對抗,將「戰鬥到底」,顯示其對長期對峙的心理準備。

官方媒體強調協議不得損害國家利益,顯示中國大陸在經濟與政治層面尋求平衡。外貿分析人士指出,中國大陸可能預期關稅長期高企,正加速調整供應鏈與市場策略,以應對未來不確定性。

台灣的挑戰與機遇

川普的「對等關稅」政策對台灣經濟構成挑戰。2025年4月,美國對台灣商品加徵32%關稅,影響電子產品及機械出口,台灣對美出口占總出口30%以上。

總統賴清德提出五項因應策略,包括與美國談判降低關稅、支持受衝擊產業及推動中長期經濟計畫。台灣經貿辦4月11日與美國進行視訊會議,顯示雙方有意緩解緊張局勢。

兩岸關係陷入40年冰點,中國大陸明確反對台灣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及《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CPTPP),使參與區域貿易協定幾無可能。

台灣可參考日本、越南的經驗,調整「倚美抗中」政策,在中美間尋求平衡。日本通過與美、中均保持經貿合作,穩固區域影響力;越南則利用地緣優勢吸引外資,2024年對美出口成長20%。台灣應推動與美、日、澳洲的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如《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並探索與中國大陸的非政治性交流,如文化或基層經貿對話,以緩解緊張。

台灣可利用半導體產業優勢(2024年占全球市場60%),深化與日本、新加坡等國的供應鏈合作,間接融入區域經貿網絡。同時,加速開拓東南亞、印度、歐洲市場,2024年對東盟出口成長15%,顯示多元化潛力。美國貿易代表格里爾表示,台灣已被列入首批關稅談判名單,顯示其在美國貿易政策中的重要性。

為提升長期競爭力,台灣應投資綠能、AI等新興產業,吸引外資,強化經濟韌性。台積電在美國的投資計畫鞏固雙邊關係,通過技術合作與市場開放,台灣可在中美博弈中找到立足點,降低對單一市場或區域協定的依賴。

結語

中美日內瓦會談取消91%關稅、暫停24%關稅,為緩解貿易戰緊張局勢邁出重要一步,顯示雙方有意避免全面對抗。然而,中國大陸對長期化局勢的準備及其地緣政治考量,意味著此次協議可能僅是博弈的暫時休止,而非關係改善的根本轉機。

對台灣而言,當前局勢既是挑戰也是機遇。通過學習日本、越南及歐洲各國的平衡策略,推動雙邊經貿、探索兩岸非政治交流、多元化市場及內部改革,台灣可在動盪的國際環境中穩固自身地位。

金融市場的樂觀情緒或許為中美關係帶來曙光,但真正改善之路仍需更深的互信與讓步,而台灣必須以靈活策略迎接未來風浪。

▼金融市場的樂觀情緒或許為中美關係帶來曙光,但真正改善之路仍需更深的互信與讓步,而台灣必須以靈活策略迎接未來風浪。(圖/路透)

▲▼國旗,台灣國旗,中華民國國旗,青天白日滿地紅,美國國旗,中國國旗,五星旗,美中台,美國國旗。(圖/路透)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蔡鎤銘

蔡鎤銘 蔡鎤銘

曾獲金融研訓院校園黑客松大學組金獎指導教授、第二屆行政院終身學習楷模。現任淡江大學財務金融系兼任教授/兩岸金融研究中心國際事務召集人、台北張老師基金會副主任委員。

蔡鎤銘最新文章

more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