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時能給民眾食的安心

李武忠

食用油風波未平,媒體又以封面報導市售鮮乳疑七成含藥物殘留且大廠亦列名其中的消息,再度讓消費者陷入食安的恐慌,連出門倒垃圾鄰居的寒暄語竟然也改為互吐苦水不知道甚麼東西能吃。政府部門這些日子處理一連串食安問題所暴露出的亂無章法以及處處維護大廠商的做法,確實重挫民眾對政府的信賴,身為主管官員似乎未能察覺問題的嚴重性,在鮮乳事發的第一時間竟然是去質疑該檢驗粗糙不夠嚴謹,而不是採取積極做為找出問題所在並進行危機管控將傷害降至最低。更何況此次鮮乳事件和先前混米、胖達人、混油一樣都是由民間所踢爆,而不是政府主管部門主動挖掘,政府空有精密的檢驗設備與人員卻無法發揮把關功能,難怪民眾對政府安全把關以及危機處理能力充滿疑慮,即便政府最終公布檢驗結果牛乳安全無虞,試問有多少消費者會相信呢?難道政府想藉此鬆綁國外農產品進口嗎?

面對食品安全重大議題,全球正積極推動從農場到餐桌整個過程的安全把關,牛乳生產也列入重點項目。而台灣因夏季期間較長、乳牛以圈飼為主運動量不足,加上種種人為的飼養管理措施不正當使得乳牛感染疾病風險相當高。國內酪農在蓄養過程為增加泌乳數量以及經濟效益考量,除了給予優質牧草飼料外,也會使用若干藥物,問題在於酪農必須使用合法藥劑並嚴格遵守停藥規定(依不同藥物有不同的殘留時間),不能提前上市且因病治療期間所產的生乳皆應廢棄直至痊癒停藥,再經藥物殘留測驗合格後才可交乳,然而過去研究即發現所採樣乳汁含有藥物殘留,顯示相關規定並未被認真執行,確有檢討的必要。

為了確保飲用安全,除了酪農應該建立良好的乳牛群健康管理計劃,協會應訂定自律公約外,鑑於目前國內生乳除少部分酪農自產自銷外都交給乳品廠,廠商為了自家商譽理應嚴格把關,在收購前理應落實生乳檢測項目及標準(如青黴素、氯黴素不得檢出,四環素類含量需0.1 ppm 以下等)不能貪小便宜;政府部門則應全面輔導酪農取得優質國產鮮乳產銷履歷認證並配合加工廠驗證(如H A C C P認證)落實品質衛生與安全的全面管控,這些恐怕才是確保牛乳安此外,近日有來賓在上節目時屢屢指出國內農民種的菜自己不敢吃,自己生產的牛奶不敢喝,自己養的魚不敢吃等等必須另外生產,似乎暗示農漁民用藥氾濫沒有良心

固然有部分農漁民只重視個人利益,不遵守用藥規定應受到譴責並嚴格禁止,但是大部分農漁業者還是有良心,不應以偏概全。畢竟這樣的評論對台灣農漁民並不公平且有誤導消費者之嫌,傷害到台灣農漁業總體形象,讓在地農業更加難以推動。面對消費者決定產品時代的來臨,農政主管機關不僅應該幫助澄清,更要拿出具體方案和執行績效,讓消費者安心,別一味否認反讓守法的業者跟著陪葬。

●作者李武忠,新北市,博,經濟系教授。本文為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