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大學。(圖/翻攝實踐大學官網)
實踐基變
12日ETtoday網路新聞刊登〈學費漲500被罵翻 實踐:已比別人少收很多錢〉一文中,實踐大學主任秘書胡寶麟之發言,多有不盡不實之處。身為理解內情的實踐大學在學學生,實踐基變有必要提出詳細解釋,以下言論可受公評。
1. 胡寶麟進一步指出,目前實踐大學學費,一學期約4萬2000元到4萬8000元,本來就實比其他學校少收4000至8000元,可以說是全國最低,「已經比別人少收很多錢」,再加上這次的調漲,也從原先的2.65%降到1.125%,每學期增加約500元左右。
答:教育支出不只學雜費,每個家庭培養子女念大學,還必須付出住宿、交通、書籍、生活費等支出。根據實踐大學校方公佈之100學年度「學生在學期間教育支出估算」,平均一位實踐學生一年教育支出約是18.4萬至26.6萬元,換言之念大學四年,帳面上須付出73萬至106萬元,與他校相差無幾。主秘只拿學費作比較,是蓄意模糊焦點,未曾站在學生與家庭的角度作考量。
此外,主秘所言原先漲2.65%、降到1.125%,是教育部公佈之基本調幅從1.77% 修訂為 0.75% 所致。無論2.65%或1.125%,都是「1.5倍基本調幅」。此項癥結校方未曾公開向學生說明,於新聞媒體或校內會議,則聲稱調幅變更是「體諒學生困難」。
2. (胡寶麟)坦言這是「少數同學在製造事端」。他指出,當初審議小組召開會議時,就請學生議會會長、學生會長等代表一起來討論,事後也辦了5場說明會,廣邀各班班代和有意願參加的同學出席,當下多數學生都覺得「合理」。
答:所謂「當下多數學生都覺得合理」,其實因資訊不公開、程序不正義造成的失語。目前校內正舉辦連署拒漲,短短兩天已收集到兩百多份不同意連署,證明主秘所言之荒謬。
5場說明會,其中有4場於10月15、16日,台北高雄校區、日間部與夜間部分別召開,對同學來說等於只有1場說明會。之後經過同學積極爭取,台北校區於10月29日再辦了第二次說明會。
但說明會幾無效力。其中10月15、16日的說明會,僅私下通知各班代參加,經同學發現並抗議,才於會前不到24小時在校園內公告;會議中,學生詢問校方是否依照相關法規程序調漲學雜費,校方只做選擇性回答,更痛批學生沒禮貌。10月29日第二次說明會更是鬧劇,現場攝影機與相機對著學生猛拍不說,校方一級主管花了近一小時侃侃而談「品牌經營」,卻只留給學生15分鐘發問。
學生會長、議長等所謂學生代表,則從10月4日審議小組會議至今,不僅從未對校方提出實質意見,也從未向全校同學發表說明。假使沒有其他同學的努力,校方連審議會議紀錄等相關資訊,都不願意公布。校方採取這種流於形式的假溝通,根本沒有理由抱怨同學「製造事端」。
3. 這學期獎助學金減少100多萬一事,胡寶麟解釋,依教育部規定,學校須提撥2%學雜費,來當獎助學金支出,他們已經撥了3.65%,且這次只是把獎學金和助學金做調整而已,整體而言是不變的。
答:從「實踐大學102學年度收支餘絀預計表」中,可看出102學年度與101年相較,獎助學金支出減少百分之一點一三,整整少了113萬元,證明主秘所言不實。獎助學金刪減既成事實,下學期調漲學雜費更無道理。
4. 而對於學校現金和銀行存款從99年的3億元,到今年已經增加至6億多元。胡寶麟認為數據有問題,因為校方在兩年前,興建體育館和圖書館後,就積欠銀行約3億元,現在還必須分5年償還,並強調學校每分錢都是「斤斤計較」在利用,或許是有些存款,但這也是教育部規定的。
答:根據實踐大學會計室公布的每學年財務報表,99學年度至102年度,現金和銀行存款總額從3.06億增加至6.68億。主秘認為數據有問題,莫非會計師查核報表是假造?
此外,校方興建體育館與圖書館,本應有詳實財務規劃,因週轉問題漲學生學費是合理的嗎?借用3億元建築款卻僅分5年攤還,塑造現金壓力,可說是「做出來的」週轉失靈。
5. 有關「高雄校區28公頃開發案」,胡寶麟表示,實踐在高雄本來就有65公頃土地,實際運用僅5公頃,其他原本是放在基金會,現在只是回歸學校當文教用地,且所謂這28公頃,也只是拿來做排水系統和水土保持。另外,有關興建實踐完全中小學一事,他說完全沒有這回事,自己也是第一次聽到。
答:網路上可查到之「實踐大學高雄分部擴校案環境影響差異分析報告」、「實踐大學高雄分部擴校案用水計劃書」中,可看出校方早已針對高雄校區28公頃校地,規劃完全中小學、實習休閒農場、越野自行車道、野戰練習場等設施。
實踐大學更於2004年、2007年、2013年,數次向主管機關教育部申請擴校方案與細項變更。用水計畫、環境影響評估等,也早已送至各政府單位進行審查。主秘說不知情,不知道是對校方業務不熟悉,或是所言不盡不實?
實踐基變歸結以上,認為實踐大學調漲學雜費毫無道理。經費缺口與改善教學品質全然無涉,更完全沒有與學生實質溝通。教育部應儘快退回此申請案,莫再加重學生擔負學費的壓力。
●文為實踐基變投稿。本文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