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能不知道的未來:台灣正在「香港化」

▲公民覺醒聯盟-黑箱服貿懶人包之簽署後的悲慘世界。(圖/公民覺醒聯盟提供)

陳去非

前文《藍帽綠帽小紅帽?台灣大學生寧可感冒不要兩岸服貿!》,感謝各位的充分討論和分享,這種「混聲合唱」就是民主自由的台灣,兼容並蓄的多元的聲音。

詳讀過《兩岸服貿協議》51頁全文之後,大學法律系財經組出身的我,從法律和經濟層面提出我的疑慮。馬英九總統在記者會裡義正詞嚴地反問:「為什麼要退回兩岸服貿協議」?我要回答說:「笨蛋馬卡茸,問題就在這份協議的內容,難以說服多數國人。」,而這其中的癥結不是僅在經濟層面,還包括文化層面,台灣原來的自由社會及民主制度,這些台灣人所保有的多元價值和生活方式,對岸中國將會藉由《ECFA》、《兩岸服貿》、《兩岸貨貿》等協議的陸續簽署,以對台灣進行「商業讓利」的經貿投資作為誘餌手段,逐漸滲透進台灣社會,最後完全變質,完成它的「全面性社會與文化控制」,如同97年回歸後的「香港」,逐漸被「內地化」,這個深層的憂慮,才是令台灣人無法不對中國抱持高度戒心的主因。

在WTO的世界經濟架構下,貿易自由化是全球大趨勢,挺服貿的產官學界說法是:台灣若不想在這波潮流裡被「邊緣化」,應該積極和對岸及周邊國家洽簽「TIFA」等雙邊自由貿易協定,以出口貿易為經濟命脈的台灣,經貿方面不能再搞「戒急用忍」這類閉門鎖國政策,往後台灣還必須要簽署,TP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ECEP等區域性國際經貿協定。又說:台灣若不跟對岸簽這份「兩岸服貿協議」,台灣的大企業將會失去在中國市場和美、日、韓等國公平競爭的條件。而對岸的官廳和學者,也很有默契地隔海和執政的國民黨唱起雙簧,但事實真相真的如此嗎?

台灣這類小型經濟體,和中國和美國這兩個龐然大物洽談雙邊經貿條約,基本上能夠使用的籌碼就很有限,台美之間,「TIFA」第八回合的會談重點就是「美豬輸台」,台灣政府維持先前「牛豬分離處理」原則,但可以預料山姆大叔,還是會以簽署「TIFA」為誘餌,最終迫使台灣開放大部份農牧產品市場,當然包括同意讓吃瘦肉精長大的美國豬肉輸入。

這份《兩岸服貿協議》簽訂後,對台灣長期的影響和改變,就經濟層面上來說:一方面將會加速國內大企業、大財團錢進大陸,大筆「台資」流向中國市場,深化台灣對中國的依賴程度,而真正獲益的就只有那些極少數的大老闆(殷商巨賈);一方面台灣島內內需型中小企業和零售型店家,將被對岸以「投資移民」,進來島內的業者,透過「上中下游一條龍企業」和「連鎖店」所逐漸取代,取代的模式包括:「收購」、「併購」、「合資」及「削價競爭」等等手段。不用等到台灣人自己的中小企業和零售型店家被對岸業者「完全換血」,台灣的社會文化就會跟著變質,如同現今的香港:「言論自由」被逐漸窄化弱化,貧富差距趨向兩極化,地價房價和物價飆漲,成為和上海、北京、廣州那些內地大城市,一樣的「內地化」城市,台灣將淪為「中國貨」和中國業者眼裡的「內銷市場」。

就文化層面來說,台灣人一向引以為傲的,正是自由社會和民主制度,這是台灣社會文化的核心價值,也是台灣人民在面對專制集權的中國社會和政府,雙方交往(經貿文化交流)時,最具優勢的自我防衛武器。然而,隨著兩岸之間陸續簽訂的「經貿協議」,台灣將面臨的還有社會文化被滲透、稀釋,最終被「香港化」的命運。台灣的教育機關、傳播媒體等維繫社會文化的有形組織,都會在「香港化」的魔咒下,逐漸被接管控制,一點一滴喪失原來的核心價值。而筆者所發覺的這些隱憂,其實都巧妙地包藏在《ECFA》、《兩岸服貿》等文件的行間字裡,成為表面文本底下,「不能被戳破」的「深層謀略」,所以才有台灣戰略學者林中斌數年前提出的「大陸當局深知買台灣比打台灣便宜」,這樣的真知灼見。

《兩岸服貿協議》如果真如總統馬卡茸所說的「利多於弊」、「想不出有任何退回重審的理由」,那麼執政的國民黨總統府和行政院,即使是在「民進黨連續杯葛9個月」的前提下,也不該倉促地以「30秒」宣讀完成付委審查,而在野黨之所以在立法院持續地強烈杯葛,其實也是高度質疑,這個牽涉到開放台灣內需市場,影響兩千萬台灣人民,包括中小企業、零售業商家和廣大勞工的《兩岸服貿協議》,它的條文內容,所以才要求必須履行嚴格的「逐條審查」,以最高規格來為「弱勢的多數」生存權益把關。

執政的國民黨政府不能只告訴人民,簽署《兩岸服貿協議》,有利於台灣企業進到中國市場建立營業據點和行銷網絡,以及有利於台灣的進出口企業,能降低海峽兩岸的關稅負擔,增強產品進到中國市場的競爭力。因為這些都只是照顧到極少數具有競爭力的大企業和大財團,而他們在台灣的經濟產業結構和貢獻程度其實只不過30%,在台灣的經濟人口結構裡,恐怕連3%都還不到。執政的國民黨政府不能輕率地以犧牲掉97%台灣人民的工作權、生存權、財產權,作為成就3%不到的大企業和大財團等殷商巨賈們,前進中國大賺人民幣的「代價」。何況更有甚者,是開放台灣市場及經濟上日漸加深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對於台灣社會文化可能產生的價值衝擊和本質性的傷害,換言之,十年後的台灣,可能淪為另一個近在咫尺的「香港」,台灣社會裡最核心的文化價值:「政治民主、言論自由、價值觀多元」等,將會完全地改變。

學生們主張的「先完成《兩岸關係監督條例》立法、再審查《兩岸服貿協議》」,亦即《兩岸關係監督條例》審查對象必須包含《兩岸服貿協議》,當筆者詳細琢磨過《兩岸服貿協議》51頁文件後,必須堅決地支持學生們的訴求,不僅由於他們才是一二十年後台灣政治、經貿舞台上的主人翁,而馬英九和江宜樺等我們這代人,尤其掌握國家機器的少數菁英學者,不能片面地決定(出賣?)往後世代我們子孫輩的命運和出路;更要緊的是中國對台灣不會只是基於同文同種的民族情感,而單純地「經貿讓利」,在這匹大野狼的腦海裡,當牠向台灣這個聯合國都不承認的「亞洲小寡婦」招手示好時,所想的就是先砸銀兩收買台灣的殷商巨賈,逐步讓台灣變成牠暨香港這個「小三」之後,乖巧溫順的「小四」。所以,面對執政黨「成就少數商賈財富、犧牲多數弱勢權益」的《兩岸服貿協議》,如果執政黨堅持不接受太陽花學運學生訴求:「先立法、再審查」,我們這些97%的弱勢多數其實應該推動公民聯署,要求將《兩岸服貿協議》訴諸「公民投票」,以此來捍衛弱勢多數和後輩子孫們的生存權益,以及台灣社會文化的核心價值。

●作者陳去非,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文所碩士,著有長篇小說、電影劇本、電視連續劇本十數種,曾獲2010年《電視節目劇本創作獎》長篇首獎,為台灣島內最高金額獎項。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