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防黨內初選裂痕影響大選團結

劉性仁

候選人往往在黨內初選時總是要維持一定的風度,但輔選者與支持者卻往往按不住性子,做出一些親痛仇快的事,而敵對陣營甚至利用不軌的方式製造較弱的候選人民調突然衝高,別有居心的媒體更是藉機拉抬情勢較弱的候選人,使最後產生外強內弱的候選人,在大選中敵對陣營能夠輕易獲勝,這都是選舉時常用的招數。

初選原本存在的目的在兩組或三組以上的候選人無法協調時,又必須只推出一組候選人的情況下,希望能夠在公平公正與公開的情況下,以正常及雙方都可接受的方式,協調或選擇出一組最有可能勝選的候選人,而敗選的一方必須展現風度,全力支持初選勝出的候選人,這是最理想的情況,但往往受限於候選人捨我其誰的自我放大因素及抬轎者不肯輕易下轎,使得初選非但未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反而增加候選人間的裂痕,不利於黨內團結,甚至形成脫黨參選等違紀狀況,最後兩敗俱傷,造成敗選的重要關鍵因素,歷史紀錄斑斑可考,這實在是最大的遺憾,追根究抵的因素便是因為尚未悟透選舉只是一時的,人畢竟無法逆勢而行。

藍綠雙方目前都有如此的情況,站在正常民主的角度,初選是必然的,是決定最後候選人所不得不採取的方式,如果能夠協調當然是最佳狀況,協調不成就是利用初選方式,一方面有可能延緩人選的確定造成支持者無所適從十分焦急;另一方面伴隨著初選雙方候選人、幕僚及支持者的放話,增加了整合的難度;這中間更夾雜著難以數計的政治算計與見縫插針,初選時的刀刀見骨,埋下整合的難度,也預留敗選的伏筆,最後不是脫黨參選、就是消極輔選,要不就是全盤倒戈,令黨中央權威既失,也讓支持者寒心,進而失去投票的動力,這些都是必須在初選時各政黨所必須亟力避免的負面作用。

照理說,黨主席及黨中央應該維持一定的高度,秉持中立的原則,特別是身為黨務主管,實在不宜在公開的場合力挺任何一位候選人,使造成黨中央的困擾,產生黨務不公的質疑,至於私底下則是個人自由的範圍,這中間的份際必須嚴格遵守,使初選能夠儘量做到沒有瑕疵,儘量減少外界非議的空間;而黨主席更不宜輕易表態,等到初選確定後,全黨上下再一致團結,輔選初選過關的唯一候選人,這才是正常的狀態。

舉例來說日前連勝文北市士林拜票爭議,國民黨士林區黨部主委郭明欽致詞提到,若同樣要參選台北市長的國民黨立委丁守中當選市長,就請連當副市長;此番談話確實值得商榷,身為黨務主管凡事應以大局來看,就算其力挺丁守中也應當私下進行,實不宜公開喊話,以避免造成黨部為難及丁守中難為的情況;又如丁守中抱怨媒體只報連勝文,刻意在造神,此番談話恐怕也有待商榷,許多綠媒針對連勝文猛打猛批,對於丁守中卻輕輕帶過,這種程度不一的對待,恐怕也是我們所必須考量的。

選舉的複雜性在於微妙的心理,在兩位都很理想的候選人中,必須從大局選出一位較具勝選實力及能力的候選人,連勝文與丁守中都是相當出色的候選人,實在不宜同室操戈,考量到輩份、年紀、經歷及其他共同的朋友及人脈,真心期盼初選時,實在不宜再說、再做出一些不洽當的事,親痛仇快,只會讓支持者寒心;另外,沒有一個職務是不可取代的,同樣也沒有捨我其誰的道理,因此大家都應當保持君子風度,遵守初選的規則,誰的表現較佳,自然會影響初選的結果,同時也應當把眼光放遠,就算初選獲勝,最後選舉的硬仗才是真正的考驗。

此外,針對部分媒體人刻意製造不實的言論來攻擊特定候選人,更不可取的是讓外界想像是高層指示,這種情況實在要不得,我們可以理解名嘴對於特定候選人的厭惡,但實在不能在法律邊緣上進行人格的毀滅,媒體工作者已經成為有心人士利用打連的工具,其一言一行都變成打連政論節目中所引用之金科玉律,我們何苦對待這樣一位年輕人?以不合比例原則式的攻擊來對待這樣的一位候選人?世態炎涼,人心不古,讓我們更能體會政治的冷酷與殘忍,一個違背人性的政治操作方式終究會被自噬。

總之,在初選沒有結果前,照理說雙方都應該各自努力,爭取正面的能量,而不是靠負面的攻擊,畢竟未來大家還是要見面,最後的大選才是重要的關鍵,初選固然重要,但不能失去理性及分寸,越是影響力大且重要的公眾人物更應當謹言慎行,勿做出親痛仇快的事。對於抬轎者與支持者來說,亦應自我惕厲,勿製造戰場,勿讓候選人為難失分,凡事謀定而後動;對於黨務主管來說,更應秉持中立,對於市長、議員等也都應當一視同仁,拿捏好分寸,使減少未來摩擦的機會。

●作者劉性仁,北市,博,中國五權憲法學會成員。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討論與聲音,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