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和中共領導人習近平於11月1日進行了電話晤談。(資料照/達志影像/美聯社)
●趙春山/曾任政大國關中心副主任、東亞所及俄羅斯所長,並參與政府中國大陸事務諮詢工作,見證兩岸關係不同階段的發展。深信兩岸和平發展是維持現狀的最佳途徑,認為台灣不應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缺席。
美國總統川普和中共領導人習近平於11月1日進行了電話晤談。從川普事後的推文和中共官媒的報導判斷,通話的氣氛還不錯,兩人都重視彼此間的良好關係,認為經常直接溝通非常重要,也均表達對月底在G20峰會再次會晤的期待。
自從川普掀起中美貿易戰後,這兩個世界最大經濟體的關係就動見觀瞻,影響全球股市的上下波動。
今年五月以來,雙方的貿易談判毫無進展,讓這次的川習通話,留給外界無限的想像空間。尤其在美國期中選舉的前夕,大家不曉得這位瞬息萬變的美國總統,這次葫蘆裹又會賣什麼膏薬。
在川習通話消息之後幾個小時,美國司法部長塞申斯(Jeff Sessions)與美國聯邦調查局長瑞伊(Christopher Wray)等人就舉行記者會,宣布啟動執法行動計畫「中國專案」(China Initiative),優先處理大陸對美國的貿易間諜活動。川普政府的態度時軟時硬,確實令人難以捉摸。
要了解川習通話的意涵,恐怕得借助毛澤東說的這句名言,即「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
在議會民主國家,政策總是跟著選舉的腳步走。從戰術的角度看,川普考量的是政黨的利益,選民的好惡。但貿易戰打的是「七傷拳」,中國經濟學家沈建光認為,這場貿易衝突己對美國產生下列的影響:金融市場波動,經濟預期走緩,通膨壓力加劇,以及企業成本升高。僅管如此,面對美國選民,川普仍須展現強人之勢。如同美國學者黎安友(Andrew Nathan)所說:「習近平只要讓川普起立高呼『我擊敗習近平』就好。」
回歸基本面
但選舉過後,川普的政策又會回到基本面,就是以美國的國家利益為依歸,而這是屬於戰略的層次。川普的戰略目標是以「美國優先」為前提,與中共進行戰略競爭,故不容許北京挑戰美國的霸權地位。關税問题好解,但中美的結構性矛盾難消。諸如雙方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的差異,皆非川普本人能夠化解的。黎安友表示,「中國崛起已達美國注意到的地步,造成美方諸多反應,未來美國政界出現親中總統參選人的機率很低。」
在極權國家,政策則是跟著領導人權力的起伏走。習近平没有選舉的壓力,他考量的是執政權力,即推出的任何政策,都不能影響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目標。如果習對中美貿易衝突的立埸軟化,也可看成是進行一場戰術性的退卻。沈建光指出,貿易戰已對中共形成巨大㱘力:第一,因美國市場難被取代;第二,外企受到影響紛紛撤走在陸生產線。
在今年第三季度,中國大陸經濟出現下滑的情况,只有6.5%。因此,中共己恢復對美大豆、玉米和石油之進口,並加快對外開放及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這些都是正面積極的作法。習近平最近主持中央政治局會議時表示:「中國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明顯上升,下行壓力有所增加,企業經營困難增加,要研究解决民營企業、中小企業遇到的困難。」習的說法澄清「國進民退」的疑慮,也顯示他對中美貿易戰的彈性立場。CSIS亞洲資深顧問葛來儀(Bonnie Glaser)指出,中共期待選後可與美國展開較具理性與建設性對話。
避免選邊站?
受到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幾乎所有的國家都會受到這一波中美貿易戰火的波及,故紛紛採取因應的對策,避免在中美之間選邊站。在亞洲,最具體的例子是中日關係的改善。日本首相安倍日前訪問大陸,目的就是覬覦中國發展的這塊大餅,隨行的企業界人士多達四百餘人,與中方簽署的五十多項協議也以經貿合作為主。
台灣處在中美之間,立場最為尷尬。外交部長吳釗燮日前強調,中美對抗台灣應站在自己利益的一方。這句話說得好,但台灣的利益是什麼?卻是一個長久找不到答案的問題。維護台灣的民主和確保台灣的安全,應是台灣普遍認同的利益,但民主和安全都不能提供台灣生存的保障。《時代雜誌》首任北京分社主任白禮博(Richard Bernstein)表示,自1930年代以來,美國從未面對經濟如此強大又構成威脅的中共專制政體,「這對台灣與散播自由民主價值而言並不樂觀。」
至於兩岸關係,吳釗燮強調絕對不能成為兩岸爭端中挑釁的一方。但不挑釁就足以自保嗎?白禮博說,短期情勢可能會維持,長期來說,北京對台握有不少籌碼,且有能力嚇阻美軍前沿部署,因此他「擔心台灣長遠決定自身前途的能力」。旁觀者清,這些逆耳忠言值得執政當局參考。
熱門點閱》
►川普棄「中程核武條約」劍指大陸
►「先經後政」不能當「兩岸協商」的談判前提
►兩岸關係也有「第三選擇」嗎?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論壇歡迎網友參與,投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