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文榮/臺灣民眾不讀書成習慣?

 

▲從小到大的求學讓我們養成讀書只是為了考試,而開卷有益的觀念早就被拋諸腦後了。(示意圖/unsplash)

●鍾文榮/科普經濟學作家及資深產業分析師。經常四處臥底探究百姓生活,把枯燥的經濟分析轉成民眾能懂的文章。

臺灣民眾不讀書已經成為一種「習慣」,更可能是一個國力危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至於,要提出何等政策,讓民眾有誘因與動機看書且買書(這很重要),才不會讓危機擴大,到目前,仍看不到政府的有效作為!

既然閱讀市場已經出問題,政府若嘗試用財政政策的「補貼」或「抵稅」干預閱讀市場,能否提高需求與帶出閱讀風潮?我認為效果極其有限。很簡單,需求的問題是系統面的問題,不從系統面思考解決方案,都是解決症狀,無法解決根本問題。

三年前國民黨立委許毓仁曾提出「所得稅法第17條條文修正草案」,民眾可以「購書抵稅」,每人每年扣除額以五千元為限,期以帶動國人閱讀風氣,並改善出版業的經營困境,但財政部不同意,所以此案也就罷了。今年,聯合報系願景工程在三月所做的「107年民眾閱讀行為調查」(簡稱「調查」)引起了震撼。「調查」指出,去年一整年都沒看過紙本書的受訪者中,高達32.3%的人最近一次看紙本書已是一到三年前,甚至有19%的人表示超過十年沒讀書;平均而言,上一次看紙本書已是七年多前。

平均七年不看書,真夠誇張,人生短短幾個秋,能有多少七年?最後那一句話特別嚴重,「平均而言,上一次看紙本書已是七年多前。」如果依宋朝學者黃庭堅:「士大夫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於胸中,對鏡覺面目可憎,向人亦言語無味。」七年不讀書,依宋朝時的觀點,簡直面目可憎、言語無味到難以想像了!難不成,我們會說,我們又不是「士大夫」,庶民不讀書,不是很正常嗎?

當然,「調查」指的是紙本書,至於民眾讀電子書的習慣呢?根據國家圖書館的調查,107年臺灣公共圖書館借閱統計顯示,讀者借閱電子書的數量近175萬人次,較106年增加40萬人次,再觀察到電子書市場也是持續升溫,各大網路書店電子書銷售比重上升。

這兩則報導顯示出,到底是民眾是不愛讀書,還是閱讀習慣轉移到電子書?我們從統計上檢視一下,「調查」的樣本是1,556位12歲以上民眾,依臺灣地區人口之性別、年齡及縣市結構進行加權。如果樣本可以代表母體,臺灣人真的不愛看紙本書,然電子書的借閱數量達175萬人次,代表的是人次而非人數,也無法證明不愛看紙本書卻偏愛看電子書;另外一方面,107年的臺灣的圖書出版量回跌至四萬種以下。總體來看,閱讀市場需求降低,以致於供給也降低,臺灣人不愛讀書這個立論假設為真的機會很高。

開卷無益,補助與抵稅購書根本緣木求魚。我相信因閱讀風氣與需求減弱,利用財政政策干預的方案可能會再度提出,然仔細想想,中高所得的民眾一年消費圖書的金額對比所得的比例甚低,原本就有閱讀需求,不管事前的一次性「補貼」或者事後「抵稅」的效果都甚低。至於其他民眾是否有效?試想想,我明知平日運動對身體健康有用,我為何合還不運動呢?不理性啊!對,就是不理性,閱讀對知識的提升有用,為何還不讀書?

思考一個問題,我們的教育從小到大讓我們養成讀書只是為了考試,是一種工具性與功利性思考模式,書與知識考後即丟。脫離高中職階段到大學更是徹底解放,從小學到大學這十六年的學習到終竟然只是個「學非所用」的下場,這豈不很悲哀?難道不是國力的損失嗎?

熱門推薦》
►自助天助,財神爺保佑你發財?

►看更多【鍾文榮】專欄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台,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

鍾文榮專欄

鍾文榮專欄 鍾文榮

科普經濟學作家及資深產業分析師。經常四處臥底探究百姓生活,把枯燥的經濟分析轉成民眾能懂的文章。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