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領導人習近平上月訪義簽「70億歐元」大單,更談成多項協議,表示以一帶一路架構加強兩國關係。(圖/翻攝自中國政府官網)
●張競/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
從2014年11月中共十八大三中全會,將一帶一路升級為國家戰略至今,大陸推動一帶一路倡議,業已在不同國家與地區逐漸看出成效,但在某些國家與投資案上亦有相當敗筆。
在過去數年間,西方國家從懷疑其意圖與提出負面評議,到逐漸認真看待與務實應對,就可以看出在總體情勢上,此項經營對外關係之政治經濟策略,顯然能夠維持其既有生命力,因此其前景仍可樂觀期待。
北京透過成立絲路基金以及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在各國投資基礎建設,有些受到當地民眾歡迎,但亦有些項目受到嚴重阻力。一帶一路建設項目在巴基斯坦、緬甸、斯里蘭卡、以色列與馬來西亞都遭受過抗爭與阻力,就算北京透過外交關係,都無法順利解決民眾抗爭與社會置疑。由於基礎建設投資項目往往規模龐大,對於當地民眾會產生重大衝擊,而且整個建設期程會耗費相當時日,當對象國政治情勢發生變化,執政黨派有所輪替後,只要涉及一帶一路建設工程承包商,無法擺平新當家政治新貴時,就會傳出新政府指控一帶一路工程商約不當說法,因此必須與北京重新商討合作協議。
再加上一帶一路合作對象國,通常都屬於經濟發展不算理想,欠缺國家資金可供調度,所以經常會因當地國無法提出工程配合款,導致停工無法繼續依原進度完成建設;比方說是泛亞鐵路寮國段,或是馬來西亞原油與天然氣輸送管道工程,還有馬來半島東海岸鐵路,以及馬六甲皇京港深水碼頭,都是因為資金不足被迫暫時中止。
許多國家對於一帶一路都有所誤解,其實大陸係希望透過基礎建設投資與開拓海外市場,來解決其國內產能過剩壓力,整個策略是與大陸內部供給側改革相互配套,利用產業升級淘汰無效生產力,讓過剩與低效能產業順勢走出去,並發展更新更具效能產業設施。
不過因為在相當程度上,大陸要藉著投資對象國基礎設施,將失去競爭力之產業項目外移置對象國;假若順利被對象國接受,會被認為是投資帶來工作機會,但若抱持著負面角度來看,就會認為是產業入侵,對本身產業體系產生威脅。平心而論,中國大陸在一帶一路倡議中,並沒有西方媒體所想像地是仿傚二戰後之馬歇爾計畫,當時在冷戰初期階段,美國要儘速讓西歐經濟復甦,避免因為經濟導致社會動亂,讓西歐淪入社會主義陣營,整個時空條件完全不同,如此說法早就無法獲得國際社會認同。
同樣西方政界大聲撻伐北京提供融資,讓受援國債務纏身,並利用債務陷阱,獲得多項機場港口管理權商約。但當北京遇到當地國抗爭或是賴債時,並沒有援引西方模式,調派軍隊進駐以武力保護投資項目,此的確是不爭事實。最重要的是整個一帶一路投資建設與貸款,基本上是在商言商,並未附加任何要求借款國必須推動民主,或是依據西方標準開放社會言論自由條款,所以當西方口誅筆伐不斷唱衰一帶一路時,在對象國難以獲得回響,其實是從本身視野來思考問題,並未深入理解北京所真正面對挑戰為何。
從臺北來觀察一帶一路,其實要將重點聚焦在北京官僚體制,能否機動彈性面對各國不同環境,處理各種不同型態難題與折衝樽俎能力,如何進行外交斡旋與談判,當北京愈能務實處理國際問題時,吾人要更加自我警惕,未來應對北京難度會更加嚴重,而不是毫無思維地附和西方媒體自我安慰。
熱門推薦》
►兩強貿易戰誰輸贏?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台,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