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朗東/我支持的不是賴清德,是他從政的權利

▲賴清德登記民進黨初選引發外界爭議。(圖/記者鄧木卿攝)

●溫朗東/時事評論家、專欄作家。

我支持賴清德,不是因為他是一個完人,而是支持每一個人按照民主機制從政的權利。

跟賣台和平協議的中國國民黨、立場搖擺不定的柯文哲相比。蔡英文跟賴清德,是99分跟100分的選擇。有人覺得蔡英文是100分,有人覺得賴清德才是。這些說法都有道理。就算支持的人沒出線,還是會支持心目中的99分。

更改初選規則,是對黨內民主機制的踐踏。是因人設事。如果登記參選的,是民進黨內沒人認識的小人物,黨內初選時程有需要變動嗎?

初選拉得越長,雙方支持者的相互攻擊、抹黑、放話,就會變得更加嚴重。做出這個決定,就是團結嗎?就是為民進黨、為台灣好嗎?

請注意,當你把「團結、顧大局」作為一種「勸退」的話術在使用,你的思想本質上,就離專制獨裁近了一步。嘲笑民主的中國人,最喜歡談團結,談民主亂象,談民族大義。團結不是透過暗盤規則玩出來的,團結是透過公開公平明確的民主競爭機制,讓贏的人正當,讓輸的人心服。有公平競爭,才有團結。

按照民主規則領表參選,不是什麼背刺,是每個人應有的權利。

別拿「犧牲」做權力喊價

有人說,蔡英文勞苦功高,在民進黨垂危時不離不棄、力挽狂瀾。這點,我想很少人會否認。但是,人民才是國家的主人,政治人物的從政,所能獲得的最大報酬,就是獲得了「為人民服務的機會」。這個機會,人民隨時都可以收回。

你為台灣挨了一萬刀,流了一萬次血,都不能理所當然的擁有「為人民服務的機會」。除非民眾心甘情願的給你,否則沒人可以拿自己的犧牲,去做權力喊價。用這種說法幫蔡英文講話的人,是把蔡英文的格局做小做低了。我不相信蔡總統會有這種心態。

透過反覆修正淬煉出來的民調機制,決定出適合的人選,沒有誰傷害誰的問題。政治人物的主觀感受,從來不是民眾的情緒負擔。想當總統而未當成的人何其多,他們如果自覺受傷,不是我們在政治決策上要考量的重點。

有人說,賴清德行政院長做不好,憑什麼出來選?首先,你覺得賴清德不夠好,你可以不支持他,但你不能否定他出來參加初選的權利。

再者,行政院長跟總統之間的責任關係,在現行的憲政體制下本來就曖昧不清。一項決策的作成,是總統的意思,還是行政院長的想法?去爭辯這些,爭得出來嗎?有什麼意思?

如果說,總統只管國防外交。照這個邏輯,民進黨執政下,台灣股市持續破萬點、外國投資創新高、整體經濟穩健成長,都不是蔡英文的政績?都是行政院長的功勞?有人說,賴清德的勞基法修不好。照這個說法,現在的總統跟行政院長還有過半的民進黨立委,有沒有要「修正這個錯誤」?

有人說,全民調不夠準確,可能會有敵營反串。那麼,改成黨員投票會比較好嗎?直接徵召會比較好嗎?

沒有一項制度是完美的。但透過尊重制度,我們可以反覆修正,讓它變得更公平,更準確。考試制度也不是完美的,沒有一項考試制度可以完全測出考生的實力,但沒有制度,因人設事,是在比實力還是比權力?

民進黨跟國民黨最大的差別是,支持民進黨的人,爭取的不是民進黨的勝利,而是台灣主權尊嚴的勝利;支持國民黨的人,爭取的就是國民黨的勝利,台灣存不存在,會不會變中國的一省,他們往往不那麼在乎。

民進黨只是一個工具。透過這個工具,台灣人得以實現民主精神與本土價值。賴清德跟蔡英文也都只是工具人,不是一種信仰。不管是民進黨還是賴蔡,都只是追求台灣人權益的過程。只有共產黨的信徒,才會把黨或政治人物的存續視為永恆。

統獨議題上,台灣人不會接受中國政府的「勸退」,不會接受親中政客媒體的「勸退」,既然如此,我們也沒有必要去勸退有心從政的本土政治人物。

不顧當事人意思的「勸退」,所能塑造的團結,只能是獨裁專制式的團結。

賴清德不是神,他只是一個跟你我一樣,有從政權利的人。

▲賴清德日前召開記者會,表明一定會走完初選程序。(圖/記者徐斌慎攝)

競賽開始後...不該任意更改規則

有人說,民進黨透過中執會的程序,將總統初選延後,沒有傷害,沒有程序不正義的問題。

這個說法,我有幾個不同意的地方。

第一、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制度,每一種競賽機制,都有不夠周全的地方,所有的競賽包含民主政治,制度都會一改再改,讓它更周全,更完善。但基本的精神在於:「制度的修訂必須賽後進行,已經開始的競賽不應該更改規則。」

比方說考試,考法不好,事後可以改。有人報名了再改規則,是不對的。

第二、並不是按照制度內的彈性(中執會權限),就是合乎民主精神。

舉個比較誇張的例子,習近平稱帝,也是透過中國全國人大全體會議,以2958票贊成、2票反對、3票棄權,修憲刪除國家主席任期限制。制度「容許」你這麼做,不代表這麼做是好的。

第三、有人說,據傳賴清德先是表態不參選,在民進黨預設只有蔡英文一人會登記之下,才有比較簡略的初選規則。為了亡羊補牢,延後初選是比較周延的。

我必須說,這個說法的提出,本身對民進黨就是一種傷害--它預設了「原本的初選是玩假的、做做樣子的。」「原本的初選制度有漏洞,但民進黨這麼多志士能人,沒人有辦法發現。等到賴清德登記參選,忽然就發現漏洞了。」

至於賴清德有沒有在初選前「假裝不選,事後突襲」,我不知道。

假設有,那也頂多說明「他的想法因為情勢變化產生了改變。」你可以說他想法變來變去不好,但不能否定他登記參選的正當性。(採取這個觀點的人,按照同樣的邏輯也應該反對蘇貞昌參選新北市長。)

第四、競爭不會造成分裂,「硬要和諧團結」跟「惡性競爭」才會造成傷痕。民主政治必須以理服人,如果只是以勢道威壓,無法讓人心服,隱忍造成的疙瘩,可能更大。

惡性競爭就是把對手說得一文不值,這種事我是不做的,也希望大家不要做。不管誰出線都是可以接受的總統人選。然而,初選拉得越長,惡性競爭發生的頻率跟次數就越高。這跟開車上路的時間越長,發生事故的危險越高,是一樣的道理。

更重要的是,時間越長,支持者對候選人投入的情感就越深,如果候選人落敗了,這種感情要收回來,並不容易。因此,「即使程序上有小小瑕疵,初選時間更長才能更周延」的說法,考量到初選拉長所造成的惡性競爭風險,未必能成立。

第五、有人說:「總統忙於國事,無暇準備初選」。這個說法,似乎覺得初選跟政務必然衝突,只能擇一。我不這麼認為。

我承認,有些初選的環節,例如準備政見發表會、澄清各方謠言,跟政務沒有直接關係。但與此同時,執政者掌握權力,施政作得好,民意就回升,這是執政者的優勢。政府預算中也包括了政策宣傳的預算,當然,宣傳不能圖利個別的政治人物,但人民還是會知道現在是誰執政,是誰把事情做好。

執政有包袱,也有優勢,反過來說也一樣。在我看來,每一天的執政,人民都透過感受,幫政府打分數。政治人物每一天的執政,都對選舉競爭有幫助。

熱門文章》
►除了退黨,蔡總統還能放四大絕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臉書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台,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

溫朗東專欄

溫朗東專欄 溫朗東

辯論人。曾從事房地產業、廣告業、政治業。以促進公共對話、社會政策的改革為志。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