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認為面對台灣經濟成長遲滯、困於美中貿易戰雙邊夾殺,蔡政府遲遲不提出有力方案,若非黔驢技窮,就是忙於政治鬥爭、無暇以經濟為重。(圖/記者張凱喨攝)
●尹啟銘/前經濟部長、中華大學講座教授
日前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公布《2019年世界競爭力報告》,台灣國際貿易表現大幅衰退12名,IMD並對台灣提出警示:美中貿易戰會衝擊台灣出口,建議台灣強化全球化、數位化和智慧化發展。但言者諄諄聽者藐藐,蔡政府似乎無視於這些善意的警告以及主計處調降今年經濟成長率預測、外銷訂單和出口已連續6個月衰退的現實,一味沉醉在被誇大的台商回台投資金額裡頭。
去年蔡政府投下大把銀子鼓吹新南向政策,但是去年台灣對新南向18國的出口成長率從前年的13.4%驟降至1.5%,進口則維持高成長11.8%,促使貿易順差從239億美元狂減至198億美元,衰退17%。除了貿易表現慘不忍睹外,去年蔡政府為推動新南向提出的國家隊「工業國際公司」已傳出胎死腹中、國銀對東協的逾放比與授信風險持續攀升、推進該18國與我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毫無進展等,在在宣示蔡政府的施政完全失敗。
新南向政策失能後,蔡政府又開始轉移目標,最近常拿出來吹擂的是推動台商回台投資的成果。
「歡迎台商回台投資行動方案」是蔡政府今年1月開始實施的重要政策,但觀其措施內容包括滿足用地需求、充裕產業人力、協助快速融資、穩定供應水電、稅務專屬服務等五大方向均是政府平常施政該做的事,了無新意。政策不給好牛肉,上頭卻只會伸手拿業績來吹噓,底下的人只好靠灌水充胖子,於是企業本來就規畫好的擴產案、總公司搬遷案等通通算是方案下促成的台商回台投資。上市櫃公司赴大陸投資者達77%,這些企業一般都維持著兩岸同時投資布局,每年都有在台的新投資案,現在為了衝高數字湊業績,把這些案子都算成了方案的成就。
有了摻水的數據,方案開始不到4個月就由蔡政府的傳聲筒《自由時報》慌不迭的獨家透露台商回台投資突破1200億元,隔日再由蔡總統接棒公布該項政績。可笑的是:2012年馬政府推動台商回台時,《自由時報》還以〈學者轟回流享優惠/打垮根留台灣企業〉、〈勞團批台商牆頭草/優惠期滿恐再出走〉等報導反對台商回台投資方案。而今一反過去立場,抱著水腫的數字幫忙執政者塗脂抹粉,這不就是假新聞製造連線的現形記!
推動台商回台投資只能算是一項短期應急措施,重振經濟根本之計在於從制度面改善體質結構、致力自由化與國際化、提升台灣整體競爭力,但是《自由時報》社論卻一方面宣稱經濟低迷乃是製造業外移導致產業的空洞化,另方面又稱「若欲重振經濟只有一個法門,就是產業去中國化,回流本土,在台灣創造就業機會。」稍懂經濟的人都知道產業外移是因本地投資環境惡化、產業競爭力下降,政府該做的是改善投資環境、發展新興主力產業替代外移的產業;不思此途,該報和執政者竟然要完全倚賴出走的企業回頭來救經濟,豈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現今是以科技創新和全球化驅動成長的時代。大陸經濟之所以崛起是因掌握了全球化浪潮的契機,之所以面臨美中貿易戰的困境則是因未能在全球價值鏈掌握關鍵不可被取代的環節,因此大陸正全力推進大數據、5G、人工智能(AI)的發展。台灣要重振經濟除了必須進行制度變革、改善投資環境,還亟需在科技方面徹底整頓,改正當前政策亂無章法、科技預算分配不當、科研成果不彰、法人研究機構外行領導內行的弊病;過往科專計畫帶動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勃興,當前更應促使財團法人再度扮演引領新興科技和產業發展的角色。
面對台灣經濟成長遲滯、全球經濟陷於恐慌不確定、台灣困於美中貿易戰雙邊夾殺,蔡政府遲遲不提出有力方案,若非黔驢技窮,就是忙於政治鬥爭、無暇以經濟為重,人民和企業只能自求多福了。
熱門點閱》
►北京發表經貿白皮書 究竟是誰出爾反爾
►按讚加入粉絲團,讓你成為話題王!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中國時報》,請勿直接轉載。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台,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