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仲清/一個人最需要負責的對象是「自己」

▲我們幫助孩子的時候,要常常跟孩子確認,孩子要的到底是什麼?(圖/CFP)

●洪仲清/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系、心理所臨床組畢業,領有臨床心理師合格證書。「洪仲清臨床心理師」的臉書粉絲專頁,目前人數已突破30萬。常有來自世界不同地區的網友在此留言、討論,學習面對情緒,學習覺察自己與原生家庭間的課題,學習在溝通中傾聽、在忙碌的生活中靜心,以及如何寬解苦痛,跟自己和好。

有一種觀念比較細,連大人就算知道,也不一定做得到,叫做「態度」。

我們常說,重點在過程,而不是結果。因為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不能單就結果來否定整個過程的努力,這讓人喪氣。

有的朋友提到過,他們的父母就是結果論者,一直要孩子拿出結果,卻不追究過程。譬如說,嫌孩子拿回家的錢不夠多,或者成就不夠高,讓父母沒面子,卻不一定反躬自省,自己在孩子成長的過程,父母也沒真的多栽培什麼。

常要求孩子要完成父母未竟的夢想,只會批評否定,又吝於協助探索孩子自己的興趣,怕孩子有不同於父母預期的追求。像是某位朋友為了要達成父母的期待,用數年的青春歲月報考公職,已經成年的孩子很掙扎,也很迷茫,明明自己的夢想不在此,真的考上了,又會有多少心力投入於工作呢?

這樣的教養,常給孩子的是挫敗,而非自信,更讓孩子難對自己負責!

坊間探討「態度」的時候,常會提到一種經典的態度,叫做「不放棄」。「不放棄」常跟很多美德擺在一起,像是毅力、恆心。然而,走錯了方向,再怎麼努力,也很可能越走越遠。

所以我們幫助孩子的時候,要常常跟孩子確認,孩子要的到底是什麼?孩子要的,跟社會要的,還有父母要的,有什麼不同?

一個人最需要負責的對象,就是自己。而自己的內在能量,常要靠自己發掘。我們都知道,一個人去做自己覺得有意義的事,態度會最積極,也最能克服困難,堅持不懈。

因此,一個很重要的態度,就是不斷回到自己的內心,重新確認自己跟目標之間的關係。很多時候,我們所追求的目標並非發自內心,而是為了滿足他人期望,這一點要常去釐清。

磨練態度的最佳時機,常是在逆境。

一個人在順境的時候,很容易因為環境的正向回饋,而迷失在成功的光芒裡。因為別人的讚美,很可能會蓋過我們內在微弱的聲音。然後,我們就會為了不斷得到他人眼中的成功,而忘卻了初衷本心,直到跌了一大跤之後,我們才會清醒。

(不過,有些人是很幸運的,終其一生以過去他人難跨越的成功為基礎,所以能不斷前進,沒什麼像樣的跌倒。雖然偶爾夜深人靜的時候,會感到隱隱然的空虛。)

大部分的人,在逆境的時候,會自動化地不斷自我懷疑。在這個時候,正好是反覆演練接納與肯定自己的絕佳機會。這時候大人的支持就很重要,孩子如果把這種態度學起來,那真是受用一生的禮物。

在逆境的時候,我們的注意力會很自然地放在負面的地方,大人這時候要記得,拿出孩子的成功經驗,增加孩子的信心。大腦的傾向,會設定高遠的目標,來挫折自己,這時父母可以先幫助孩子把目標設定為短期、中期、長期目標,以短期目標為著眼點。

孩子內在有動力,又有合適的方法,能越來越接近自己的內心,有充分的自知之明,這時設定的目標才有意義。所以,目標是可以不斷修正的,因為我們對自己的認識不斷地變化,不是訂了一個目標之後,幾十年的精力從此要被限定在一個狹窄的範圍。

有了適當的態度,確立了目標,那就能培養更細膩的部分,像是良好的習慣。很多偉人的自律、自我管理,其實是在逆境或低潮的時候,慢慢成形。

以我熟悉的寫作領域為例,村上春樹持續30多年的習慣,就是寫作、運動、讀書、聽音樂,然後早睡早起。不管心情好、心情不好,或者有靈感、沒靈感,就算早年未成名,還有多年來呼聲很高,卻一直沒得到諾貝爾文學獎,他依然如此。

自律、自我管理,持之以恆,本身就能使人平靜。規律、專注在當下,這時順逆已經不是重點,順境也好,逆境也好,過日子的方式,其實差不了多少。

過程本身,就成了我們要的結果。過程本身,就是我們每日在過的日子,我們立足於當下,享受此刻,投入現況。

所以說,這種態度,即便大人知道,也不一定做得到。親子之間,常是一起相伴著練習,不斷貼近自己,超越大腦的自我挫敗傾向,建立當下此刻自律的生活,看見自己的努力,不好高騖遠,知道順逆只是一時,我們把握操之在己的部分即可。

所謂負責任的態度,不過就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與培養而已!

熱門推薦》

►養出不負責任的孩子會影響他一生

►原諒你,給你下次傷害她的機會?

►看更多【洪仲清】專欄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台,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